除夕。
红楼的车队一早就来到了宫门口。
大家已经全都是戏袍在身,脸上依旧化好了妆,一看就是群戏子。
他们经大门,二门,中门,层层护卫对他们的车马进行了详细检查。
筝,笛,箫,锣鼓,道具,全不放过,必须排除夹带武器的可能。
终于到达了目的地。
昨日来过的小李子接待了他们。
“几位!今日高公公较忙,接下来你们由我接管,看到了吧?对面的大殿就是今晚酒宴的主要场所。
到时文武百官都会在殿内观看,所以你们的舞台要搭建在此。
现在赶紧忙吧,一会吃饭咱家再来带你们去膳房,记住,千万不要乱走,否则羽林军会误为捉拿你们的。”
“谢谢公公!不过恭房在哪呢?我们总是会要去方便一下的对吧?”
金丰对他行礼笑着问。
“这个!这样吧,我给你们一块牌子,出恭时要带着它,恭房在最高的红色围墙下面,看到了吗?
如果半途遇到巡逻的羽林军的话,你们就拿牌子出来证明自已不是刺客,否则出了事咱家可不负责的。”
小李子拿出牌子指着远处说。
“谢谢公公谢谢公公,嘿嘿,一点小意思,还望公公笑纳。”一个荷包接牌子时悄咪咪的递过去。
小李子往衣袖里一塞,满意地点点头:“嗯!算你懂事,那就忙吧!”
正对着大殿的广场上。
大伙开始搭建戏台子。
车上的东西全部卸下来,把重要的“道具”拖到了影壁的后面。
把锣鼓上的铜顶出。
掀开牛皮,锣鼓里面竟藏着不少装备,拿出来后牛皮恢复原状。
一上午他们完成了搭建工作。
期间,兄弟们为了熟悉地形,拿着牌子轮流去恭房如厕。
把四周环境先牢记于心。
有了牌子,羽林军不会为难他们,渐渐地,巡逻队都认识他们了。
中午,小李子带他们去用饭。
宫里的积雪都被铲在道路两旁。
两边除了宫墙,一览无遗,毫无遮掩,他们沿着青砖道路前行。
年轻人脚步轻快,他们一行人很快超越了两位官员,只见他们挂着花白胡须,精神矍铄,满脸慈祥。
金丰不禁暗自嘀咕。
这两人看上去一脸正气,怎么也不像个坏人,不禁有点担忧。
今夜宫里的人几乎都会上天。
自已不会冤杀了好官清官吧?
“小公公,这两位是很大很大的大官吧?”金丰假装是头一次见过大官的样子,好奇地询问。
小李子拿过他的荷包,对这些乖巧的人倒也不曾反感。
“呵呵!也不算很大的官,不过他们都是文人崇拜的导师。
那是王祭酒,那是翟祭酒,两位都是国书院德高望重的前辈。”
原来是这样。
自已的文化有限,只是口头上灌输了景瑜很多新的观念。
还没本事著书立作传扬文化。
那么这些文化人应该留给景瑜,毕竟天下还需要培养人才。
嗯!这两个人不能死在这里。
金丰暗暗记住了他们。
大王的御膳房是另外的,这里是大食堂一样的厨房而已。
有的官员已经用完回去,有的还在过来,金丰他们安排到了角落里。
简单的食物就把他们打发了。
金丰扫视吃饭的大厅里,找到了那两位老大人的位置。
他们坐在不远处的窗边,一边吃饭一边观看雪景,还在窃窃私语。
“你们吃完先回去,我一会就回来。”金丰吩咐大伙起身过去。
直接靠近他们估计会引起怀疑。
如何是好呢?
他们是文化人,唯有共同语言才能引起关注,文化?
挖空心思金丰想出一首诗。
于是慢慢的来到窗前,和他们隔开几步远的地方看着外面。
仿佛自言自语的吟诵道: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声音不大,远处的人都听不到,但是两位祭酒大人已经神情一震。
他俩对视一眼,再看看外面墙角下的梅花,感觉意境满满。
只见对方穿着戏袍,脸上画着颜料,没想到一位戏子也能作诗。
“好诗…好诗啊,这位小兄弟,还请过来一叙。”
机会来了。
金丰故作惊讶拱手行礼:“哎呀!小的看到此情此景忍不住感叹,不想惊动了两位老大人,该死该死。”
两位大人和蔼可亲地招手。
“来来来坐这里,快和我们说说这首诗叫什么名字?是你刚做的吗?”
金丰顺势而为来到他们身边。
用自已学校里的那一点点学识拿来卖弄了几句,他记住的古诗并不多,但是目前忽悠他们已经足够了。
什么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把两位老大人惊得拍案叫绝。
忙不迭的叫来厨房账房小吏拿来笔墨纸砚,要把它们摘录下来。
趁着众人未曾留意之际,只见金丰不动声色地从怀中掏出两颗药丸。
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其扔了出去。这两颗药丸在空中划过一道细微的弧线后,悄然落在饭食之中。
紧接着,金丰面露惊慌之色,高声喊道:“哎呀呀,不好意思了!
两位德高望重的老大人,小的我此次前来乃是专为大王表演的。
我们还有很多准备工作,若是再耽搁下去,耽误了大王交代的重要之事,那小的这条小命恐怕就要难保了!”
这番话说得入情入理,让人难以辩驳。
两位大人听后,也是面面相觑,心中虽有不舍,但也明白事理,知道确实不便强行挽留金丰在此久留。
于是,他们只好带着满心的遗憾和意犹未尽之情,向着金丰拱手作别,并关切地询问起他所属的戏班究竟是哪一个。
当得知金丰来自红楼戏班子之后,两位大人当即信誓旦旦地许下承诺。
表示日后定会再度邀请他一同把酒言欢,共同探讨。
或许是因为心情过于激动,又或许是想尽快将今日的所见所闻记录下来,两位老大人竟然风卷残云般地迅速吃完了桌上剩下的饭菜。
然后小心翼翼地拿起刚刚写下的诗稿,急匆匆地往回赶去。
果不其然,没过多久,两人突然感觉到身体一阵不适。
腹中犹如翻江倒海一般难受。
此时此刻他们意识到情况不妙,如果继续留在晚宴之上,恐怕会当众出丑丢人现眼。
无奈之下,两人只得赶紧吩咐下人为自已备好马车,请假后匆匆忙忙地返回家中。
就这样阴差阳错之间,他们成功地躲过了一场未知的劫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