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天府并不像四川、贵州某些地区那样四季皆可耕种。
此地的寒冷程度接近北方大片地域。
此时,朱和尚感受到农棚内的暖意,心中有所思忖,他对朱彪语道:“彪儿,你快出来,别把里面的热量都散掉了。”
说毕,父子两人离开,蓝银随之盖好了帘子。
“那个,这薄膜叫什么来着?”
“这叫做棚膜。”
蓝银回答。
“为何不购置更多的呢?还有,这种薄膜的单价是多少?我想将其全部收购,并保证今后生产的也一并买下。
如果有了这个棚膜,即使在冬天也能种田,这样每年大明就能收获大量的粮食!”
蓝银回应:“回禀陛下,此乃极其罕见之物,且价值不菲。
仅此少许的购买就耗费了五百两银钱。
另外,这商人并非明商,而是来自异国,因此暂时无法大规模生产棚膜。”
朱和尚听说一个棚膜竟需如此高价,顿感吃惊不已。
毕竟他是知晓粮食价格的,按照这样的计算,需要连续耕作多久的土地收益才能够抵销一个棚膜的成本?
想着这一点,朱和尚原本的兴奋之情骤然消减了许多。
蓝银道:“皇上,对于大明的粮食生产来说,塑料大棚的效果其实微不足道。
真正堪称‘粮食神器’的是在下种植的土豆。”
朱彪指向农棚,质疑:“就这几样小玩意儿?”
棚内不过只有八株而已,这点他是看在眼里的。
“殿下恐怕没有农事经验,自然不太明白其中的重要性。”
蓝银微微一笑,望向朱和尚,道:“皇上深知农事,恳请皇上允许我详细解释,讲完后相信皇上与殿下都能明白这作物为何能成为‘粮食神器’了。”
朱和尚摆手道:“说吧。”
房内,徐妙云察觉到外头的声响,见到进来的竟是朱和尚和朱彪,不免有些错愕。
“陛下。”
徐妙云出门施礼。
朱和尚看着她,道:“本想不惊动你的,但既然已经来了,那就进来坐会儿聊聊吧。”
他又补充道:“给我煮壶茶,今天怕是要在这待久一些。”
“遵命。”
徐妙云答应了一声,望了眼蓝银,见他对她点点头示意无妨,便转身去煮茶了。
大家进了屋子,
朱和尚与朱彪分坐两旁的椅子上,有几位太监侍立在后。
“你说说看。”
朱和尚指了指旁边的座位给蓝银。
蓝银开始讲述:
“这八株土豆,由一个一斤重的土豆种子发展而来,大约可以产出二十斤的土豆。
将这二十斤再次播种,则可收获大约四百斤。
以此类推,四百斤可产生八千斤。
八千斤能变为近十六万斤。
而十六万斤播种后,又能收获接近三百二十万斤。
若再种下去,最终数量将会达到六千四百万之巨!”
听到这里,
朱和尚和朱彪同时变了脸色。
虽然起初的数字并未引起他们的注意,但随后的增长趋势确实令他们感到惊讶和震惊。
“彪儿,他的计算正确吗?”
朱和尚问向儿子。
“正确无疑。”
朱彪稍作思考后回答。
他对蓝银数学才能之高印象深刻,那些数字几乎是瞬间给出。
“其实这样粗略计算并不严谨,实际操作中需要扣除作为食品的部分,但这不影响总体的数量。
此外,土豆具有很高的填饱度,不仅能做菜肴,也是极好的主食选择。”
原准备提及土豆的能量,考虑到对方可能会困惑于专业术语,便改为谈论它的饱腹作用。
“当真如此?”
虽然还没有亲眼见到真实的土豆,朱和尚心中已有了些许犹豫。
“父皇,在这样重大的事务上,依儿臣看来,银绝不敢随意言辞。”
听至此,朱和尚露出了几分喜悦的神色:“如果真如你说,只需大力推动百姓种植土豆,未来的粮食问题就能彻底解决?”
然而蓝银摇摇头,“皇上的理解有些偏差,种植土豆确实重要,但它并不能单独解决所有问题。”
他话音刚落,
朱和尚和朱彪的表情立刻变化。
这矛盾的论述让他们感到困惑。
难道之前夸得如此厉害,此刻又是何解?
蓝银郑重说道:“准确地讲,单靠土豆不仅无法解决问题,搞不好还可能导致状况恶化。”
“如何会更糟糕?”
朱和尚眉头紧锁:“孤只是想确认一下,土豆真的能提升粮食总产量?”
“可以,而且增产效果明显。”
得到明确答案后,朱和尚追问:“既然能够增产,那就是利国的好事,怎么会带来问题呢?”
蓝银接着道:“自古以来,各个时代皆有其固定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