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大秦的精锐大戟士远近闻名,但骑兵的数量却一直较为稀缺。
能在这么短时间内筹集到八千匹马匹,已是非常不易。
听完报告,扶苏略感满意地点了点头,然而目前看来,秦国的局面仍然不容乐观。
不过相比之前,情况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
“孤接到了一则情报,得知墨家正试图联合各国余部对抗我大秦,对此,你们有何见解?”
扶苏提起了通过罗网获得的秘密情报,这一宣布立刻使整个朝廷陷入了激动与愤怒的情绪中。
“墨家!真是罪该万死!”
“竟然有这样的胆量!”
“真是以为我大秦容易受欺负吗!”
不论这次是墨家利用形势趁机捣乱,还是早已精心策划好了行动,这场冲突似乎是不可避免的。
扶苏透露这一消息的目的并非征求意见,而是为了让全秦国的人做好心理准备,以免临战时阵脚大乱。
“殿下,我国应当迎战!”
王翦很快就领悟了陛下的意图,走上前坚定地表达了自已的立场。
此刻的大殿内外弥漫着高涨的斗志,即便像李斯这样的文官,脸上也都泛起了潮红,不停地向着天空呼喊。
“战斗!战斗!战斗!”
“战斗!战斗!战斗!”
这嘹亮的声音穿透宫宇,飘散至云天之外,就连驻扎在麒麟殿外面的士兵们也都被这股氛围感染。
“风!”
“风!”
“巨风!!”
咚咚咚!
“风!”
“风!”
“巨风!!”
士兵们纷纷举起手中的戟枪,重重地敲击地面!
巨大的撞击声震响四野,伴随着士兵们的呐喊,宛若万千怒涛般涌动,展现着无比的勇武之魂。
扶苏心里感到一阵振奋,无论大秦现在的势力有多虚弱,无论国力受损多少,
那股不畏强敌的志气,终于又重新凝聚了起来!
“我大秦无所畏惧!”
不论是诸子百家,还是六国残存的力量,或者是那些抗命作乱的叛逆,
全都应当严惩不贷!
扶苏抬起头,目光遥望着宫殿外的远方。
此刻他的脸色异常冷漠,面对这个广阔的世界,他心如寒冰。
既然每个人都不甘心,都想坐在他身后的那个 ** 宝座上,那就来一场较量吧!
“无畏!无畏!”
“该斩!该斩!”
满朝文武高声响应,整个大秦帝国在这股坚定的力量中展现出了无敌之势。
“自今日起,首先密切关注全国的动态,尤其是对诸子百家和那伙叛逆,必须警惕他们的任何合谋。”
“其次,军中需立即准备应战,静候最佳时机,让那些妄图 ** 的人有去无回!”
随着扶苏的圣谕发布到群臣之间,秦国迅速进入了战争状态,这标志着七国争雄之后,第一次大规模军事行动即将来临。
......
位于儒家学派的核心,小圣贤装内,
掌门伏念收到了最新的消息,连忙请来了门内的两位长老,商讨对策。
一位是大名鼎鼎的荀子,另一位则是刚结束隐居不久的孟子。
二人在庄内宽敞的会客厅中对立。
“你的意思是,墨家的大首领、前太子丹,正组织各国贵族,预备起兵进攻秦朝?”
孟子开口询问。
身穿朴素长袍,身材略显瘦弱,其貌相温和正直。
精通道德仁义之道的孟子,在得知墨家欲向秦国发起战端后,内心的忧虑愈发沉重。
“战火再燃,百姓将如何自保?”
经历了七国战争,人民尚未从疲惫中恢复过来,更不用说什么修养生息了。
如今战火再次点燃,孟子最担忧的正是这些普通民众的安危。
对于这一问题,荀子的脸色也非常严峻,沉痛地叹了口气。
“怎么到了这般地步啊!”
儒家的愿望在于实现人民安居乐业和社会和谐有序治理的愿景。
唯有这样的秦国和世界才是他们心中理想的景象。
但是现状显然与儒家的理念背道而驰。
“荀子叔、孟子叔,我们能否设法缓解他们之间的冲突?”
作为当前儒家掌门的伏念自然希望可以为此做些事情。
即便只是减少一点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也好。
但是,无论是荀子还是孟子,都对此表示出了不太乐观的态度。
“这恩恩怨怨,又怎会轻易解开。”
孟子言语未毕,荀子已是深深叹气。
战国时代,孟子曾遍访诸国,尝试过调停多场大国冲突。
然而当时的情况与现在完全不同,秦始皇野心勃勃,意图稳固并扩张自已的帝国。
即使扶苏愿意暂停冲突,那些历经沧桑的老秦族人也可能不肯接受和平。
关于墨家的情况,就更为复杂了。
现在的墨家领袖,即太子丹,与秦国之间存在着誓不两立的深仇大恨。
由于秦国的兴起导致太子丹 ** 在外,且在其父王被秦 ** 【敏感内容较多,无法继续输出】
孔夫子没有抬起头,但他清楚来访的三位是什么意图。
待到这些作物播种完成,他缓缓起身走向前来。
“秦与墨家的冲突已是不可避免。”
言罢,伏念三人面露沉稳之色,对此话语深感敬畏。
对孔夫子所讲之事,他们都毫无异议。
既然他已判定无可逆转,便不再犹豫徘徊。
“夫子,我们儒家当如何介入?”
孟子依礼问道。
局势已明朗,从最初的试图调解变为寻求减轻伤害。
然而,孔夫子只是淡淡地摇摇头。
“不需要。”
儒家应当静观其变,而不应挑动更多战火。
在当前形势下,无论是支持大秦还是墨家,都不会带来正义,而只会导致更多的平民伤亡,违反儒家的原则。
“我已秘密探知,秦国的命运正在急速衰退,这仗将不久持续。”
凭借孔夫子那样的大智慧,他对天地间命运的流动了若指掌。
尤其是儒家,最贴近天道人心。
可以说,秦国的命运如同一位身患重疾、濒临死亡者的气息,日益减弱。
这病痛,已无法治愈!
听到这里,三人皆心绪复杂的点头。
荀、孟二人单纯同情扶苏,觉得如果他不是秦始皇帝的长子,凭他的才华定可逍遥于世间。
伏念则松了口气,只要这场战争尽早结束,对民众而言就是福音。
“夫子,师叔们,我要派遣我的学生们,引导并保护百姓迁徙,以免受战火波及。”
“很好。”
对伏念提议,孔夫子与另两位同道皆表赞成。
心系天下生灵,正是儒家道义所为。
......
儒家决定在这场斗争中保持中立,不对任何一方施以援手。
至于其他学派,目前也没有迹象表明会偏向任一边支持。
虽然有些遗憾,但对墨家来说,当前其实已足以自立。
先是旧时六国贵族们一致决议兴兵,不愿失去如此绝佳良机。
再者,许多原属于秦国的领主们也倒戈三分之二,投入到了墨家中来。
此刻,仅仅靠寻常士兵数量,就已经多达三十余万!
还不算门派中武力高强的人士与数不尽的机械巨兽。
更甚的是,为了克制扶苏,太子丹甚至命令大师级工匠制作了一件终极武器。
倘若扶苏敢于离开首都,这武器即可造成致命打击,可能致其于死地。
拥有这些,使太子丹倍增信心,似乎已能预见秦国覆灭的画面!
相比之下,在咸阳城内的氛围虽沉闷紧张,但各级部门依然高效运作着,确保着整个国家的有效管理。
这天,扶苏携银临一同觐见父皇嬴政,为他送去关怀。
专设的一间静室内,供嬴政修养调养身体,因为扶苏封锁了父亲身体内的穴位,所以他无需进食,也不会产生任何不适。
“父皇,大秦即将迎来一场新的战斗,可能会损失掉您辛苦打下的江山。”
言语间,扶苏的神情依旧如常,未显忧虑。
毕竟如果嬴政亲政,他作出的决定也会是与兄长相同的。
银临对此一直坚信不疑。
“哥哥不必担心,父皇若知此事,不但不会怪责哥哥,反而会感到非常高兴的。”
嬴政是什么人物,即使是处理这样的情况,他的决策也会与哥哥相一致。
扶苏对着银临如是说,殿堂中充溢着家人间温馨的气息。
而此刻殿外早已波谲云诡,暴风雨前宁静的气氛让人感到格外沉重。
王翦正率众训练军队,而在收集全国良马打造铁骑兵团方面,蒙恬也在努力。
李斯所主持改造的稷下学宫已经竣工,上千名受惠于扶苏的学生已然入住。
这上千名学子,都能够感应文化之气,操纵文道之力。
所以一旦有需要,他们也能够投入到战场上与敌人战斗。
右宫主黄裳代众人讲话。
“身为知识分子,心有所触必然表达!”
“享受君主的俸禄,就要忠心事君,更何况我们接受了殿下的诸多恩泽。”
“今天大秦遇到危难,我们自然不能袖手旁观,必须要冲锋陷阵,齐心协力共渡难关!”
黄裳右手高举,紧紧握拳,内心的文气沸腾。
台下的学生们眼神坚定,跟着黄裳一起齐声高呼。
“冲锋陷阵,共渡国难!”
“冲锋陷阵,共渡国难!”
“冲锋陷阵,共渡国难!”
站在一旁的李斯内心充满了感触。
如果全大秦的人能这样同心协力,墨家如何敢挑起战争?
现在的秦国虽面临严峻挑战,但人人齐心协力,拥有统一的目标。
这才是李斯期望中的大秦。
“太子殿下真是神人啊!”
李斯紧攥双手,此刻对扶苏再无任何怀疑。
能在如此短暂的时间里做到这个地步,已是极为不易。
殿下将秦国现有的资源整合在一起,尽管这条绳索现在显得单薄且力量微小,
但如果长期坚持下去,必然成长为枝繁叶茂的大树,发展成为天大的力量,且这种力量源源不绝。
届时,又有谁能使大秦屈膝呢!
李斯轻声感叹道。
“皇帝陛下,请迅速醒来,去看看大秦的太子殿下如今何等风采!”
四月间。
春季刚始,战云即聚。
墨家联合六国余部三十万人马组成联盟军队,从大秦东南方点燃战火。
带来了巨大的破坏景象。
在咸阳城。
扶苏设立祭坛,祈求大秦祖先庇佑,并调派将官,即将启程抗敌。
“我们大秦经历六世努力才得今日统一江山,绝不能断送在我手中!”
历史上记载,大秦历经六代终于统一天下,然而前任国君嬴政昏庸误国,导致秦皇政陷入危境,一眠不起。
当前局势危急,殿下的扶苏代表国君领兵讨伐逆党。
“殿下,时机成熟了。”
奉常黄裳前来通告,祭坛上,扶苏缓缓睁开眼眸,双手垂立,长衫更显英武。
扶苏神情凛冽,厉声道。
“王翦在哪里?”
“末将在!”
无论是为臣时温顺,还是作战时英勇无畏!
王翦大步走出,披甲戴盔,浑身散发着杀气。
扶苏微微点头。
“本殿下任命你为此次出征的大军统帅,赋予号令全军之大权,持有虎符,封紫印,领军作战!”
“末将遵命!”
“蒙恬呢?”
“末将在!”
“此次作战,由你担任前锋大将,手举黑龙旗,带领先锋部队,开路于前,铲除阻碍!”
“末将领命!”
“章邯在何处?”
“末将在!”
“......”
一道道任命从扶苏口 ** 传出,场地上的严肃氛围逐渐升级。
王翦出任主力大军的统帅,章邯与王贲分别为左、右两将军,领军总数达二十万。
另外还有蒙恬率领的先锋部队五万人,这是整个秦国能派出的所有战斗力。
剩下的人员则留在首都防守,不过梅长苏会伴随军队出征,提供策略指导。
此外,梅长苏还带上了八百名文士,随同大军一同前往前线。
而黄裳、陈望等人士,则留下协助处理朝政,同时也要从后方支持前线。
“来,让我们共同为胜利举杯!”
“为胜利!”
咚咚咚!
大秦国的太子亲自行至军中,为之饯行,而公主银临则轻轻击鼓助威。
三声鼓响,烈酒一饮而尽。
众将跃上战马,发出指令,带领军队出发,尘沙飞扬。
“哥哥......”
银临走近扶苏,满面愁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