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绪城市西京区中昌省委组织部的“红楼”701办公室内,李燕平部长仔细审视着手中的文件。
这是一份来自中组部干部交流局的借调传真呈批件,内容涉及将中昌省公安厅刑事侦查局刑事技术研究所心理测试室的蒋高锋借调至京城中央政策研究室。
李燕平轻声问道:“江涛,我记得这个蒋高锋是三年前公安系统的定向选调生,对吧?”
黄江涛笔首地站立在那张宽大而庄重的办公桌对面,他微微弯着腰,脸上满是恭敬之色,声音清晰且洪亮地回答道:“是的,部长。
关于蒋高锋同志的情况如下所述。他于 1972 年 5 月 17 日出生,自幼勤奋好学,后来成功取得了应用经济学在职研究生学位。
时光回溯到 1994 年 5 月,那时风华正茂的他凭借自身卓越才华,从赫赫有名的汉东政法大学脱颖而出,被中昌省委组织部相中,成为一名令人瞩目的定向选调生。
紧接着,他便投身于公安系统,前往河昌市大山子派出所开启为期一年的实习生涯。这段宝贵经历犹如一把磨砺之剑,让他不断成长和进步。
1995 年 6 月,经过不懈努力与出色表现,蒋高锋同志顺利转正,并被委以重任,定岗为副科级职务。
此后,他身兼数职,不仅担任林城市南山煤矿管理区管理委员会的党组成员及副主任这一要职,还兼任南山煤矿区派出所的代理所长。
与此同时,因其杰出贡献,首次被授予警衔——一级警司,这无疑是对他工作能力的高度认可和褒奖。
时间来到 1996 年 7 月 16 日,蒋高锋同志再次迎来职业生涯中的重要转折点,他被任命为林城市公安局刑侦支队副支队长。
在此岗位上,他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敏锐洞察力,屡破奇案,为维护社会治安稳定立下汗马功劳。
然而,他并未满足于此,而是继续砥砺前行。
1997 年 3 月,因工作需要,他调任至中昌省公安厅刑事侦查局刑事技术研究所心理测试室出任主任一职,其行政级别也晋升为正科级。”
黄江涛一脸严肃且认真地向大家继续详细阐述着关于蒋高锋的情况:“蒋高锋这个人啊,那可是相当不简单!
他在刑事侦查这个领域可谓是出类拔萃、大放异彩。尤其是在心理测试以及犯罪心理学这两个方面,更是有着极为深入且独到的研究呢。
这些年来,他亲自参与了众多重大案件的侦破工作,每一次都展现出了非凡的智慧与勇气。
其中最值得一提的就是那起曾经震惊全国的‘5·12’连环杀人案啦。要知道,那个案子当时可是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而蒋高锋凭借其精湛的专业技能和高度的敬业精神,硬是在重重迷雾之中找到了关键线索,最终成功破获此案。
也正是因为如此,他的名字渐渐被人们所熟知,他的专业能力以及敬业态度更是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和认可。
如今,他这次能够被借调到中央政策研究室去工作,实在是一件非常难得的事情。
相信以他多年来积累下来的丰富实战经验,一定可以顺利地将这些宝贵的经历转化成为具有指导意义的理论成果,从而为我们国家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呀!”
李燕平微微颔首,眼中闪过一丝认同之色,缓声道:“诚然,实战经验无疑是一笔极为珍贵的财富。
然而,我们亦需思量到中央政策研究室的工作特质与公安系统存有差异之处。
蒋高锋面临的首要任务便是要迅速融入这个全新的工作环境,并熟练掌握与之相适配的研究方式及手段。
那么依你之见,他在此方面具备哪些显著的优势呢?”
黄江涛闻听此言,略作思索后回应道:“部长,蒋高锋此人不但于公安系统积累下了颇为丰厚的实践经验,更为重要的是,他向来对理论知识的研习以及相关研究工作予以高度重视。
多年来,他屡次在各类专业性学术期刊之上成功发表文章。基于此等情形,我深信他必能以极快的速度完成适应性转变,并为咱们中央政策研究室注入崭新的观察视角以及创新型的思维理念。”
李燕平轻抬右手,手中的笔在桌上轻轻敲击几下,而后说道:“既如此,那关于蒋高锋的借调事宜,我己然圈阅表示同意。
接下来,将其借调呈批件呈送至省委政法委姜建军书记处,请他审阅批示之后,即刻着手启动借调手续,并按照规定呈报至中组部干部西局(中央与国家机关干部局)”
黄江涛当即应道:“好的,部长!此事我会立刻去办理,确保整个流程得以顺利推进。”言罢,他转身匆匆离去,脚步坚定而有力,显露出对此事的高度重视与高效执行力。
李燕平的办公室里,窗外的阳光透过窗帘洒在办公桌上,映照着那份重要的文件。
李燕平深知:“借调蒋高锋至中央政策研究室,不仅是对他个人能力的认可,更是对公安系统培养人才的一种肯定。”
他期待蒋高锋能够在新的岗位上继续发光发热,为国家的政策研究贡献自己的力量。
李燕平部长沉思片刻后,又补充道:“另外,江涛,通知蒋高锋在借调期间,要保持与中昌省的联系,确保他的专业知识和经验能够继续为本省公安工作提供支持。
同时,我们也要做好人才回流的准备,为他将来可能的回归创造条件。”
黄江涛点头表示明白,并迅速记录下部长的指示。
黄江涛离开办公室后,立即拨通了蒋高锋的电话。“蒋主任,恭喜您啊,您即将被借调到中央政策研究室了。”
蒋高锋接到电话愣了一下,随即心中涌起一阵激动与紧张交织的情绪。“黄处长,这意味着更大的挑战啊。”蒋高锋说道。
挂了电话后,蒋高锋开始整理手头的工作资料,他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重大。
在等待审批流程的日子里,他每天除了交接工作外,还不断查阅中央政策研究室相关的资料,希望能提前适应那里的工作模式。
终于,所有手续办理完毕。蒋高锋踏上了前往京城的路途。到达中央政策研究室后,他发现这里汇聚了各地的精英人才。
刚开始,他确实遇到不少困难,研究方向和方法都与公安系统有所不同。但他凭借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战经验,慢慢摸索出一套适合自己的工作方式。
他积极与同事们交流合作,将公安系统中的严谨分析思路引入政策研究当中,很快就得到了领导和同事们的认可,开始在新的岗位上稳步前行。
随着时间的推移,蒋高锋在中央政策研究室的工作愈发得心应手,逐渐步入正轨。
就在这时,组织上经过深思熟虑,决定将他分配到两个至关重要的项目组——城市治安综合治理政策优化项目组以及金融风险评估组。
这对蒋高锋来说无疑是一次全新的挑战,但同时也是展现自己能力的绝佳机会。
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与分析,他敏锐地察觉到,现行的城市治安综合治理政策虽然整体框架较为完备,但在基层执行环节却暴露出不少漏洞。
而巧的是,他过去在公安系统摸爬滚打的那段经历此时正好可以大显身手。
于是,蒋高锋毫不犹豫地投入到深入细致的调研工作当中。
他不辞辛劳地走访各个基层单位,与一线工作人员交流沟通,详细了解他们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与问题。
在此期间,他们还充分结合起曾经办理案件时所积累下来的对于基层实际状况的深刻认知,反复思考、推敲,最终提出了一整套具有针对性且切实可行的改进建议。
其中尤为引人注目的是,针对当前社区联防联控体系尚不完善的现状,蒋高锋大胆提议应当积极借鉴公安系统内部行之有效的情报共享机制,并进一步加以优化创新,以强化各部门之间的信息流通与协同合作。
如此一来,不仅能够大幅提升社区治安防控的效率与精准度,更有助于及时发现并处置各类潜在安全隐患。
当蒋高锋将这些精心构思而成的建议呈现在项目组面前时,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瞬间在组内引发了一场热烈非凡的讨论。
大家围绕着这些建议展开了激烈的辩论,从不同角度出发,各抒己见,共同探讨其可行性及可能带来的影响。
部分成员起初对他这种跨界式的思维持有怀疑,但随着论证的深入,发现其可行性极高。蒋高锋的名声逐渐传开,其他项目组也开始邀请他参与研讨。
他在这个充满挑战的新舞台上,不断挖掘自己的潜力,将公安系统的独特视角融入政策研究,真正做到了为国家政策研究贡献自己的力量,也实现了当初领导对他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