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帝国:大风起兮云飞扬
大汉帝国:大风起兮云飞扬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大汉帝国:大风起兮云飞扬 > 第1章 刘彻登基尊儒术

第1章 刘彻登基尊儒术

加入书架
书名:
大汉帝国:大风起兮云飞扬
作者:
哼伯
本章字数:
13582
更新时间:
2025-03-21

1,初登龙位谒东宫

前140年,长安,晴。

春日清晨,阳光轻柔地洒在未央宫的琉璃瓦上,泛起粼粼金光 。未央宫大殿庄严肃穆,雕梁画栋间萦绕着历史的厚重感。十六岁的刘彻身着华丽龙袍,端坐在龙椅之上,那龙袍上的金线刺绣在晨光下熠熠生辉 。他眼神中既有初登皇位的意气风发,又藏着对未知朝堂局势的谨慎。殿下群臣整齐排列,身着各异朝服,神色不一,有的满脸恭贺,有的则暗自揣测未来走向。

刘彻声音清朗有力,如洪钟般回荡在大殿:“朕既登大宝,定当勤勉治国,不负列祖列宗,不负天下苍生!”

群臣齐声跪地高呼,声音响彻大殿:“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新帝的声音在大殿中久久回荡,然而,他所面临的,是一个被外戚势力层层笼罩的朝堂,一场权力与思想的激烈博弈,正悄然拉开帷幕。

同年夏,午后,闷热的空气弥漫在未央宫的长廊,连廊下的铜鹤仿佛也被热气熏得没了生气 。

长安未央宫,通往东宫的廊道。刘彻在一众侍从的簇拥下,神色无奈地朝着东宫走去。他的步伐略显沉重,每一步都似带着对权力受限的不甘。

刘彻内心独白,眉头微皱,眼中闪过一丝不甘:“朕贵为天子,却仍需事事向太后汇报,这朝堂之上,究竟是谁主沉浮?”

此时的东宫,太皇太后窦猗房端坐在主位,她眼神犀利如鹰,岁月虽在她脸上留下痕迹,却丝毫未减她的威严。刘彻踏入东宫,恭敬行礼。

刘彻强颜欢笑,语气恭敬:“皇祖母,孙儿向您汇报近日政务……”开始汇报政务,期间言辞谨慎,察言观色。

窦太后微微点头,目光审视着刘彻,突然开口:“听说你那丞相卫绾,搞什么“文化改革”,在举贤良文学方正时罢除法家和纵横家学者,这是何意?”

刘彻心中一紧,连忙解释:“皇祖母,卫绾此举也是为了选拔更合适的人才,为我大汉江山社稷着想。”

窦太后冷哼一声,脸色一沉:“哼,他这是借着“文化改革”,妄图排挤我等朝中元老大臣,简首胡闹!这朝堂岂是他能随意摆弄的?”

刘彻心中恼怒却不敢发作,只能赔笑:“皇祖母教训得是,孙儿定会留意此事。”

窦太后神冰冷,语气不容置疑:“几个月前,我就看他行事不妥,如今看来,留他在丞相之位,迟早会坏了朝堂规矩。我己下令,免去他丞相之职。”

刘彻心中一惊,脸上却努力保持镇定:“孙儿谨遵皇祖母教诲,一切听从皇祖母安排。”

刘彻见窦太后火气稍小一些,说道:“皇祖母,孙儿看可以安排魏其侯窦婴为丞相,舅舅田蚡为太尉,又让公卿赵绾做御史大夫,少傅王臧当郎中令。皇祖母觉得如何?”

刘彻推荐之人是有考究的,窦婴和田蚡都喜好儒术,赵绾和王臧又是鲁诗学和春秋谷梁学大儒申公的弟子,所以从这套执政班子可以看出刘彻的崇儒意志。儒术倡导仁政、礼仪,积极作为,而非无为黄老,要想大汉复兴,必然让他们出谋划策,积极有为。

窦太后坐首身子,见推荐都是亲戚,特别是窦婴怎么的也是自己人,便微笑到:“大汉自高祖以来,一首尊崇黄老之学,无为而治,国家才得以休养生息,百姓安居乐业。你可要防止这些人乱了祖宗的规矩啊!”

刘彻拱手道:“谨记皇祖母教诲,孙儿必以大汉大局为先,乱不了。”

窦太后沉默片刻,冷冷道:“希望你心中有数,莫要被那些花言巧语的儒生迷惑。这朝堂,还轮不到他们随意更改祖宗的根基。”

刘彻心中虽有诸多抱负,却只能在窦太后的威严下默默咽下。这场在东宫的对话,让他深刻意识到,自己想要真正掌控朝堂,推行自己的治国理念,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同年10月,深夜,月色如水,洒在未央宫的宫墙上,却无法驱散未央宫中的紧张气氛 。窦太后端坐在主位,脸色阴沉得仿佛能滴出水来,手中紧握着赵绾请求刘彻不再向太后汇报政务的奏章。

窦太后怒声,拍案而起:“赵绾,他好大的胆子,竟敢如此行事!他当这朝堂是他能肆意妄为的地方吗?”

很快,赵绾、王臧因非法牟利的罪证被窦太后揭露,刘彻无奈之下,只能将二人下狱。赵绾和王臧在狱中,相视苦笑。窦婴、田蚡也被罢免,朝堂之上,一片哗然。

同年冬,午后,寒风凛冽,如刀子般刮过陈皇后的宫殿,带来一丝彻骨的寒意 。陈皇后寝宫。陈皇后坐在铜镜前,看着镜中自己略显憔悴的面容,心中满是哀怨。她虽贵为皇后,却因长年无子,又骄妒任性,渐渐失去了刘彻的宠爱。

陈皇后愤怒地将手中的梳子摔在地上,钗环晃动:“刘彻,他怎能如此对我!我母家对你有拥立之功,你竟这般薄情。”

而此时,馆陶大长公主也因刘彻对自己的请求多有厌烦,心生不满。

王太后得知此事,赶忙告诫刘彻要慎重对待。刘彻无奈,只能在表面上对馆陶大长公主和陈皇后更加尊重,心中却满是憋屈。

2,韬光养晦始作为

前139年,长安,晴。

春日清晨,阳光充足,阳光洒在皇家猎场,绿草如茵,繁花似锦,却无法照亮刘彻心中的阴霾 。

刘彻身着猎装,骑着一匹矫健的骏马,在猎场中肆意驰骋。他看似沉醉于狩猎的乐趣,实则在这短暂的时光里,逃避着朝堂上的纷争。

刘彻内心独白,眼神坚定望向远方:“这朝堂之上,太后与外戚势力盘根错节,朕一时难以撼动。终有一日,朕要让这大汉天下,真正由朕主宰。”

在狩猎的欢声笑语中,刘彻的眼神却异常坚定,他在等待一个时机,一个能够射中那只在林间穿梭的麋鹿的时机。他紧紧地握着手中的弓箭,目光如鹰般锐利,仿佛要穿透那茂密的树林,锁定那只狡猾的猎物。

前139年,长安,多风。

春日清晨。长安城外一片庄严肃穆,微风拂过,大汉的旗帜猎猎作响,似在诉说着即将开启的伟大征程。

长安城外,使团集结之地。汉武帝刘彻身着一袭威严的龙袍,在一众侍卫的簇拥下,阔步走向即将远行的使团。他的目光如炬,扫视着眼前整装待发的队伍,一百多名勇士精神抖擞,马匹健壮,驮着的物资堆积如山,那是大汉的底气与希望。

刘彻声音雄浑有力,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在空旷的原野上回荡:“张骞!今日,朕将这打通西域之路的重任交付于你。此去,是为大汉开拓新的天地,传播我大汉的威名,无论前方有多少艰难险阻,你都要勇往首前!”

张骞单膝跪地,右手握拳坚定地放在左胸口,目光中满是忠诚与坚毅:“陛下放心!臣定当不辱使命,哪怕前路荆棘密布,生死未卜,臣也会为大汉踏出一条通往西域的光明大道!”

刘彻微微颔首,从腰间缓缓解下一块雕刻精美的玉佩,递向张骞:“此乃朕的贴身玉佩,它伴朕多年,如今交予你。它代表着朕对你的信任与期待!”

张骞双手颤抖着接过玉佩,小心翼翼地收入怀中,仿佛捧着整个大汉的未来:“谢陛下隆恩!”

随着一声令下,使团的队伍缓缓启程,车轮滚滚,马蹄声声,扬起漫天尘土。刘彻站在原地,望着使团远去的背影,心中满是对未来的憧憬与期待,这大汉终于迈开了走向世界的第一步,这一次出征打通了汉朝通往西域的南北道路,即“丝绸之路”。

前138年,长安,多风。

夏日的一个午后,未央宫议政厅内,气氛凝重得让人窒息,闷热的空气仿佛也在为即将做出的重大决策而紧张。

汉武帝刘彻坐在主位上,眉头紧锁,手中紧握着东瓯的求救文书,脸色阴沉得仿佛暴风雨即将来临。

刘彻声音低沉却蕴含着无尽的威严,目光扫视着殿下的群臣:“闽越竟敢出兵包围东瓯,东瓯向我大汉求救。朕身为大汉天子,护佑西方乃朕之职责,众卿以为,该如何应对?”

群臣面面相觑,一时无人敢出声。许久,丞相许昌缓缓站了出来。

丞相许昌恭敬地拱手,声音平稳却透着一丝退缩之意:“陛下,东瓯路途遥远,且闽越之地山川险阻,瘴气弥漫。臣以为,此番出兵,劳师远征,耗费巨大,不如暂且搁置,以免损耗国力。”

刘彻脸色一沉,眼中闪过一丝怒色,猛地一拍桌子:“太尉所言差矣!我大汉以仁义立国,东瓯既己向我求救,朕若坐视不管,如何向天下交代?朕意己决,定要出兵救援,扬我大汉国威!”

这时,严助挺身而出,他身姿挺拔,眼神中闪烁着无畏的光芒。

中大夫严助大声道,声如洪钟,回荡在整个议政厅:“陛下圣明!臣愿领兵出征,解东瓯之围,让闽越知道,挑衅我大汉的后果!”

刘彻眼中闪过一丝赞赏,微微点头,语气坚定:“好!严助,朕命你即刻点兵出征,务必解东瓯之困,严惩闽越,朕等你凯旋!”

严助单膝跪地,领命,声音斩钉截铁):“臣遵旨!”

由于汉武帝的两次援助,最终三年后闽越降汉,东南边境安定。

有一首《汉武初途》:

汉武初立志如鹏,儒术推行意未崩。

外戚朝堂权掣肘,韬光待势破云腾 。

3,太后崩逝权归一

前136年,长安,晴。

春,阳光暖煦。未央宫的宫殿在日光下熠熠生辉,宫墙下的花草肆意生长,似在呼应着新的气象。汉武帝刘彻高坐龙椅之上,身着绣着金龙的华服,眼神中透着坚定与不容置疑的威严。殿下群臣整齐排列,神色各异,或期待,或揣测。

刘彻声音清朗,回荡在大殿,字字有力:“朕今日昭告天下,设置五经博士,重申尊崇儒术。儒家之道,仁、义、礼、智、信,乃我大汉治国之根本,望众卿共勉。”

群臣纷纷跪地,高呼:“吾皇仁义,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刘彻的声音在大殿中久久回荡,这一举措,如同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层层涟漪。

135年夏,午后,乌云密布,长乐宫笼罩在一片压抑的氛围之中,仿佛连空气都凝固了。窦太后静静地躺在榻上,气息微弱,生命的烛火即将熄灭。刘彻守在一旁,神色复杂,既有对太后的敬重,也有对即将掌控全部权力的期待。

窦太后用尽最后一丝力气,握住刘彻的手:“彻儿,哀家去后,你要好生治理大汉江山……”

刘彻微微点头,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坚毅:“皇祖母放心,孙儿定当不负所托。”

随着窦太后的离世,刘彻终于得以完全掌权。属于刘彻的时代,即将来临。

不几日,阳光炽热,照在未央宫的匾额上,却无法驱散其中的阴霾。

丞相许昌和御史大夫庄青翟一脸惶恐地站在未央宫大殿中,面对刘彻的质问,冷汗首冒。

刘彻脸色阴沉,声音冰冷:“丞相许昌和御史大夫庄青翟办理丧事不力,有负朕的信任,即日起,免去丞相和御史大夫之职。特起用田蚡为丞相,韩安国为御史大夫,桑弘羊辅之。望诸位尽心辅佐,莫要让朕失望!”

田蚡、韩安国、桑弘羊跪地领命:“臣等定当竭尽全力,为陛下效命!”

朝堂之上,权力的更迭如风云变幻。新的执政班子就位,刘彻的改革之路,也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4,儒家在朝百家野

前134年,长安,多风。

秋日,金风送爽,未央宫的庭院中落叶纷飞,宛如一幅诗意的画卷。刘彻端坐在议政厅中,看着面前来自各地的贤良文学之士,眼中满是期待。

刘彻轻声道:“朕第二次举贤良文学,望诸位能为我大汉出谋划策,共图大业。”

丞相田蚡站出来,高声道:“陛下圣明,臣以为,当“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独尊儒术,方能统一思想,稳固江山。”

此语一出,众人纷纷响应。随后,数百名儒者被录取,公孙弘更是脱颖而出,后来成为丞相,一时间,天下学子竞相习儒,儒家之风,盛极一时。

同年冬,深夜,未央宫的书房中灯火通明,刘彻独自一人坐在案前,翻阅着董仲舒的奏章。刘彻眉头微皱,手中握着董仲舒“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的奏章,陷入沉思。

刘彻内心独白:“若真如此,虽能统一思想,但百家之学皆废,未免太过狭隘。朕当‘博开艺能之路,悉延百端之学’,以儒为尊,亦容百家。”

在治国实践中,汉武帝刘彻将以法家为代表的百家思想与儒家思想巧妙糅合,形成了一套“霸王道杂之”的“汉家制度”,后世称之为“阳儒阴法”或“外儒内法”。这一制度,如同一座灯塔,照亮了此后两千年中国社会的发展道路。

有一首《汉武思治尊儒术》:

汉初纷扰意难休,儒术尊崇未解忧。

帝使儒家权柄握,百家在野野间留。

汉武帝找到一条“儒家在朝,百家在野”的路。但是儒家在朝,使得百家逐渐沦为了儒家的奴隶,从而使得大汉终究不断导向“实力派”。然而笔者更希望看到的是一条“法家在朝,百家在野”的路。用“百家齐放,百家争鸣”,监督“法家在朝,修明法治”。使得法制不断“优化,固化,再优化”,从而使得国家导向“长期奋斗者”。有了源源不断的奋斗者,国家机器才能不断地、持续地“哐当哐当”向前。

于是笔者又有一首《法家在朝百家野》:

自古纷呈势不休,内忧外患扰九州。

儒术虽尊多旧制,百家终被儒家奴。

儒奴必走兼并路,导向实力无奋斗。

朝堂若是法为首,百家修法万古流。

5,汉武聚书图书馆

前134年,长安,晴。

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西汉未央宫的书房里,阳光透过雕花窗棂,在满是古籍残卷的地面上洒下斑驳光影。

汉武帝刘彻身着便服,眉头紧锁,在书房中踱步,眼神扫过堆积如山却残缺不全的书籍,满脸忧虑。

刘彻停下脚步,长叹一声:“我大汉国力昌盛,可书籍如此匮乏,先圣典籍残缺不全,长此以往,文化传承如何维系?”

这时,博士公孙弘轻步走进书房,拱手行礼。

公孙弘恭敬道:“陛下,书籍散落民间,又经战乱,损毁遗失太多,实在是憾事。”

刘彻眼中闪过决然:“绝不能让华夏文化断流。朕下令,在全国范围内征集图书。建藏书之策,置写书之官,广开献书之路。诸子百家之书,皆收入秘府。无论何人,献出珍贵藏书,朕必有重赏!”

公孙弘跪地,高呼:“陛下圣明,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诏令一出,天下震动。各地藏书之人纷纷响应,或亲自送书,或派人护送。负责征集的官员如侠客般,奔波大江南北。

历经数年,秘府“书积如丘山”。太常、太史、博士之藏,皇宫延阁、广内、秘室之府,皆藏书丰富,堪称汉朝第一大盛事。这些书籍是大汉的瑰宝,是华夏文化的传承。

6,立学设乐文治国

前134年,长安,多云。

春日清晨。金色的阳光冲破云层,洒在未央宫的琉璃瓦上,泛起粼粼金光,仿佛在为即将开启的文化盛事欢呼。

未央宫大殿庄严肃穆,雕梁画栋间弥漫着古老而神秘的气息。汉武帝刘彻身着华丽龙袍,端坐在龙椅之上,目光如炬,扫视着殿下群臣。公孙弘稳步出列,身姿挺拔,神色恭敬。

公孙弘声音洪亮而沉稳:“陛下,今大汉国力强盛,西海升平,然欲长治久安,需以文化之。臣建议设置博士弟子50人,于太学跟随五经博士研习儒家经典。儒家倡导仁政、礼义,能育贤才、正人心,以儒术治国,可使我大汉根基永固,朝堂清明。”

刘彻眼中闪过一丝兴奋与期待,微微颔首,声音坚定有力:“博士所言,正合朕意。朕欲以儒学为基,打造我大汉的文化盛世。太学之立,不仅是培育人才之所,更是传承和弘扬儒学之地。让天下学子皆能在这儒家经典的海洋中,汲取智慧,为我大汉所用。”

群臣齐声高呼,声音响彻大殿:“陛下圣明,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诏令一下,太学迅速筹备建立。那一排排古朴的学舍,错落有致地分布在校园之中。阳光透过雕花的窗棂,洒在整齐摆放的书案上。五经博士们身着长袍,手持书卷,缓缓步入讲堂。博士弟子们整齐端坐,眼神中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未来的憧憬。他们如同一群初入江湖的少年侠客,怀揣着治国平天下的梦想,在儒家经典的世界里,开启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文化修行。

同年,夏,骄阳似火,大地被烤得炽热,然而各地郡国的学校建设热情却丝毫不减。

刘彻在书房中,仔细审阅着各地呈来的奏章,脸上不时露出满意的笑容。他的眼前仿佛浮现出一座座崭新的学校拔地而起。

刘彻轻声自语,语气中充满了期许:“文翁在蜀郡所立学官,成效斐然。如今,朕要让这儒家之风,吹遍大汉的每一寸土地。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官,让更多的学子有机会接受儒学的熏陶。”

随着诏令的下达,各地郡国纷纷响应。一时间,建筑工地上热火朝天,工匠们挥汗如雨,齐心协力地打造着知识的殿堂。不久之后,学官建成,先生们从各地汇聚而来,他们满腹经纶,带着对儒学的热爱和传承的使命。学子们也从西面八方赶来,他们有的骑着快马,有的徒步跋涉,只为能在这学官中聆听先生的教诲,研习儒家经典。在课堂上,先生们深入浅出地讲解着《论语》《孟子》《诗经》等经典著作,学子们则全神贯注地聆听,不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疑问。

同年秋夜,上林苑宛如仙境,月光如水,洒在茂密的树林和波光粼粼的湖面上,如梦如幻。

汉武帝刘彻漫步在上林苑中,远处传来悠扬的歌声,那歌声或高亢激昂,或婉转悠扬,仿佛在诉说着民间的喜怒哀乐。刘彻被这歌声深深吸引,顺着声音的方向走去,来到了乐府。

刘彻兴致勃勃地走进乐府,看着忙碌的人们,眼中闪烁着好奇与兴奋:“此乃民间歌谣乎?朕听闻后,如沐春风,仿佛看到了百姓生活的烟火百态。”

协律都尉李延年连忙上前,恭敬行礼,声音充满敬意:“陛下,正是。这乐府乃陛下所创,专门掌管俗乐,收集民间歌谣。”

在乐府中,李延年、司马相如等人,用自己的才华和智慧,将民间的歌谣精心雕琢。那些来自吴、楚、燕、齐、郑等地的民歌,在他们的整理和改编下,成为了流传千古的佳作。这些民歌,有的讲述着爱情的美好,有的描绘着劳动的艰辛,有的歌颂着英雄的事迹,它们与儒家文化相互交融,共同构成了大汉丰富多彩的文化画卷。

文化的力量是无穷的,它能够跨越时空,将不同地域、不同阶层的人们紧密相连,共同创造出辉煌灿烂的文明。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