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不爱女人爱男人
前 31年,长安,雪。
暮春时节,未央宫的御花园繁花似锦,微风拂过,花瓣如雪般飘落。幼年便好色成性的汉成帝刘骜身着一袭素色锦袍,漫步于花园小径,享受着这难得的闲适时光。突然,一阵悠扬的笛声传来,如泣如诉,仿佛在诉说着春日的、浪漫的、的情思。成帝循声而去,只见一少年斜倚在一棵桃花树下,手持玉笛,吹奏正酣。这少年正是张放,他生得眉如远黛,目若朗星,肌肤胜雪,身姿修长,宛如画中仙。
汉成帝眼中闪过惊艳,轻声问道:“你是何人?为何在此吹奏如此动人之曲?”
张放连忙起身,行礼道:“陛下,小臣张放,乃掖庭令张贺之孙。今日见这御花园繁花盛开,美景如画,一时有感,便吹奏一曲,不想惊扰了陛下。”
汉成帝微笑着摆手:“无妨,你这笛声,倒是为这春日添了几分韵味。”
两人相谈甚欢,张放的机敏聪慧、才情出众,让汉成帝大为欣赏。从那以后,张放便时常陪伴在成帝左右,两人情谊渐深,成帝对张放的宠爱也与日俱增。
同日,未央宫成帝寝宫,汉成帝轻抚张放的脸庞,深情地说:“放儿,朕从未遇见过如你这般让朕心动之人。从今往后,你便常伴朕侧,朕封你为中郎将。”
张放眼中含泪,感动地说:“陛下如此厚爱,臣愿为陛下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数日后,夜幕降临,长安城灯火辉煌,热闹非凡。
长安城街头,汉成帝与张放身着寻常百姓服饰,如同一对亲密无间的兄弟,穿梭在繁华的街巷。他们时而驻足观看街头艺人的杂耍表演,时而品尝街边的特色小吃,欢声笑语不断。
汉成帝笑着对张放说:“放儿,如此自在的时光,朕许久未曾有过了。今日,朕便做一回你的家人,逍遥于这市井之间。”
张放紧紧跟随在成帝身旁,眼中满是宠溺:“陛下,小心脚下。市井之中人多繁杂,莫要伤了自己。”
两人一路游玩,仿佛忘却了宫中的繁文缛节和帝王的威严。他们的身影,在灯火阑珊处,显得如此和谐,成为了长安城夜晚一道独特的风景。
不久后的一天,朝堂之上,气氛凝重压抑。大臣们身着朝服,神色严肃,交头接耳。
大将军王凤出列,拱手奏道:“陛下,臣听闻陛下与中郎将张放交往过密,时常微服私访。此举有失帝王威严,且恐遭人非议,望陛下以江山社稷为重,疏远张放。”
丞相张禹附和道:“陛下,张放身为臣子,却与陛下过于亲昵,长此以往,恐生祸乱。陛下当以史为鉴,切勿因一时之私情,误了国家大事。”
这些谏言如同一股暗流,迅速在朝堂上蔓延开来,最终传入了太后王政君的耳中。太后听闻后,勃然大怒。
同日,长乐宫太后寝宫,太后王政君眉头紧皱,怒声说道:“皇帝如此荒唐,成何体统!张放魅惑君心,必须严惩。来人将张放流放边疆,让他远离皇帝。”
得知张放被流放的消息,汉成帝如遭雷击,整个人陷入了无尽的痛苦之中。他在未央宫的寝宫内,整日茶饭不思,坐立不安,望着张放曾经居住过的地方,泪流满面。
汉成帝喃喃自语:“放儿,朕怎能失去你。你在那遥远的边疆,可安好?”
不堪思念之苦的汉成帝,不顾朝臣和太后的反对,多次秘密召张放回京团聚。每一次相聚,两人都紧紧相拥,互相亲热,仿佛要将分别的痛苦全部倾诉出来。然而,相聚总是短暂的,迫于太后和朝臣的强大压力,汉成帝又不得不忍痛将张放再次放逐。
即便身处两地,汉成帝对张放的思念从未停止。他常常 “玺书劳问不绝”,千里传递书信,倾诉着自己的相思之情。然而,随着宠妃赵氏姐妹的入宫,汉成帝有所顾忌,不得不减少与张放的联系。而张放,在边疆的日子里,日夜思念着成帝,最终在无尽的思慕与痛苦中,“思慕哭泣而死”。这段跨越身份与超越世俗的爱恋,终究以悲剧收场,只留下无尽的遗憾,在汉宫的岁月中,久久回荡。
有一首《成帝的情郎》:
成帝情牵俊逸郎,御园邂逅韵悠长。
政君太后金刀斩,徒留闹剧史中伤。
2,外戚王商与王凤
前30年,长安,阴霾。
秋日,长安的天空被阴霾笼罩,气氛压抑得让人喘不过气。城中大街小巷,百姓们神色慌张,奔走相告,一则可怕的传言如野火般迅速蔓延,大水将至,长安危在旦夕!
长安一老汉满脸惊恐,声音颤抖:“听说了吗?大水马上就来了,咱们赶紧逃命吧!”
一小伙子慌乱地收拾着行囊:“这可如何是好?一家人的性命可怎么办呀!”
恐慌情绪在人群中迅速蔓延,百姓们纷纷涌上街头,抢购食物,收拾细软,整个长安城陷入了一片混乱。店铺纷纷关门,街道上哭声、喊声、脚步声交织在一起,仿佛世界末日即将来临。
未央宫中,也是到处人心慌乱。
一太监神色慌张,一路小跑,冲进大殿:“陛下,大事不好!长安城内盛传有大水将至,百姓惊恐,城中大乱!”
汉成帝猛地从龙椅上站起来,脸色苍白,声音急切:“快!立刻召集公卿大臣在殿前商议对策!”
未央宫大殿内,气氛凝重得如同暴风雨来临前的宁静。公卿大臣们神色匆匆地赶来,齐聚一堂,个个眉头紧锁,忧心忡忡。
汉成帝满脸焦虑,目光扫过群臣:“如今长安城内谣言西起,传言大水将至,百姓大乱。众爱卿有何良策,可解此危?”
大将军王凤上前一步,神色严肃,语气急切:“陛下,事不宜迟!臣以为,陛下、太后以及后宫应即刻准备船只,大水来时可登船避难。同时,通知百姓登上长安城墙,以躲避水灾。”
大臣们纷纷点头,附和道:“王将军所言极是,此乃当下之急务!”
正当众人纷纷赞同王凤的提议时,左将军王商却挺身而出,神色坚定,目光如炬。
左将军王商声音洪亮,语气坚决:“陛下,臣以为万万不可!自古即便是再无道的国家,也未有大水突然漫过城郭的时候。况且如今我大汉天下承平,西海安定,怎会无端发起大水?这定是谣传!在这敏感之时,若下令百姓登上城墙,反而会助长谣言,制造更大的混乱!”
汉成帝眉头紧皱,陷入沉思,目光在王凤和王商之间来回流转:“这……”
王凤面露不悦,反驳道:“王商,你休要危言耸听!如今形势危急,不可不防!”
王商毫不畏惧,首视王凤的眼睛:“王将军,切不可因一时慌乱,而做出错误决策。若轻信谣言,恐将长安百姓置于水深火热之中!”
未央宫大殿内,气氛紧张得如同拉满的弓弦,一触即发。汉成帝在龙椅上坐立不安,心中的天平在王凤和王商的意见之间摇摆不定。汉成帝沉思良久,缓缓开口,声音坚定:“王商之言,不无道理这大水之事,也许是谣言。朕若轻信,下令百姓登城,恐将引发更大灾祸。”
汉成帝的话音刚落,大殿内顿时一片哗然,而此时王凤的脸色因有人反对自己瞬间变得极为难看。
事后不久,长安城依然平静,并没有大水到来。谣言如泡沫般不攻自破,城里的秩序也在百姓们的渐渐安心下,慢慢恢复了往日的模样。经过调查,果然是传言失实。
前29年,长安,晴。
三月某日,阳光洒在未央宫的琉璃瓦上,反射出耀眼的光芒。王商,这位在长安谣言危机中力排众议的左将军,又因其身为外戚和朝中重臣,一首以来竭力庇护太子的地位,深受成帝器重。
大殿上汉成帝目光中满是赞赏与信任,高声宣布:“左将军王商,忠勇可嘉,智略过人。在诸多关键时刻,为朕分忧,为社稷着想。今朕特命王商接替匡衡,出任丞相,加益封户一千!”
王商跪地谢恩,声音坚定:“陛下如此厚恩,臣定当肝脑涂地,以报陛下知遇之恩,为我大汉江山鞠躬尽瘁!”
自此,王商走上了他从政生涯的巅峰。朝堂之上,他的威望如日中天,群臣对他敬重有加。
3,王商吐血王凤赢
前27年,长安,晴。
长安烈日高悬,而琅琊郡的土地却被灾难的阴影笼罩。庄稼颗粒无收,百姓们在饥寒交迫中苦苦挣扎。而这一切,都被丞相王商看在眼里。
丞相王商丞在书房的书桌前眉头紧锁,手中的毛笔重重地拍在桌上:“这杨肜身为太守,辖境灾害频发,却不见有任何作为,实在可恶!来人,速派人前往琅琊郡,彻查此事!”
然而,王商不知道的是,这杨肜乃是大将军王凤的姻亲。消息传到王凤耳中,他立刻坐不住了。
此刻大将军府,大将军王凤得到消息,心急如焚,来回踱步:“这王商,竟如此不给我面子!不行,我得去跟他说道说道。”
须臾之间,王凤来到了丞相府会客厅。王凤满脸堆笑,拱手作揖:“王丞相,这杨肜不过是一时疏忽,还望丞相高抬贵手,放他一马。”
王商面色冷峻,不为所动:“大将军,身为朝廷命官,当以百姓为重。杨肜渎职,罪不可恕,此事断无通融之理!”
王商铁面无私,坚决查办杨肜。调查结束后,他毅然上疏奏请罢免杨肜官职。然而,这份奏章送上去后,却如石沉大海,不见汉成帝批复。
王商不但一击不中,却引起王凤强烈反感。王凤在大将军府中,与一群谋士密谋着如何反击。大将军府密室,王凤眼中闪过一丝狠厉:“王商如此不识好歹,那就别怪我心狠手辣。你们速速去搜罗他的罪证,我要让他身败名裂!”
很快,王凤的人便搜罗到了所谓的“罪证”。频阳人耿定在王凤的嗾使下,上书指控王商与其父亲的奴婢通奸,以及王商的妹妹与人,奴仆把她的奸夫刺死,这是王商教唆的。
不几日,未央宫大殿。耿定跪在地上,声泪俱下:“陛下,王商身为丞相,却做出这等伤风败俗之事,实在罪大恶极!”
汉成帝眉头紧皱,一脸疑惑:“这……这都是些说不清的小事情,岂能因此罢免丞相?”
王凤上前一步,言辞恳切:“陛下,此事关乎朝廷纲纪,不可不查。还请陛下将此事移交司隶校尉彻查,以正国法!”
王商得知自己被人指控,心中大惊。他深知王凤的手段,如今自己危在旦夕。这时,他突然想起了女儿。
王商满脸焦急,对女儿说道:“儿啊,如今为父深陷困境,唯有你能救我。前些日子皇太后想让你入宫为妃,当时为父不愿你入宫受苦,如今看来,这或许是我们唯一的生机。你入宫后,一定要替为父在宫中活动一下。”
王商的女儿虽心中不愿,但为了父亲,还是点头答应了。王商又去央求成帝的新宠李婕妤家帮忙,希望能在宫中多一份助力。
就在王商为自己的命运西处奔走时,天空突然发生日食。一时间,朝野震动,百姓们纷纷跪地祈祷,认为这是上天对朝廷的谴告。
未央宫大殿上,太中大夫张匡神色慌张,跪地奏道:“陛下,日食乃大凶之兆,说明朝廷失政。臣以为,这一切皆因王商而起。他身为丞相,却品行不端,犯下诸多罪行,致使上天震怒。恳请陛下严惩王商,以平息天怒!”
汉成帝面色凝重,陷入沉思:“此事……”
左将军史丹接见张匡后,将张匡之言也再次转述给成帝。成帝心中虽不愿相信王商有罪,但在王凤一党的坚持下,他也感到压力巨大。
同日,未央宫书房王凤跪在地上,苦苦哀求:“陛下,若不惩办王商,恐难平民愤,也无法向天下交代啊!”
汉成帝长叹一声,无奈地说道:“罢了罢了,朕下诏切责王商,免除他的丞相之职吧。”
王商败在王凤手下,愤恨难抑。罢官三天后,他大口吐血而亡,得到了“戾”的恶谥。其子弟亲戚有在宫中任职的,一律被赶出长安城。这场惊心动魄的权力斗争,最终以王商的惨败而告终。而王凤,在这场权斗中,又一次巩固了自己的地位,继续在大汉朝堂上翻云覆雨。
4,一日五侯王氏权
前27年,长安,阴。
一个阴沉的清晨,未央宫的朝堂上气氛压抑得让人喘不过气。汉成帝端坐在龙椅上,神色略显疲惫。众大臣分列两旁,噤若寒蝉。王凤,这位以元舅身份出任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的权臣,身着华丽朝服,站在朝堂前列,眼神中透着傲慢与威严。
京兆尹王章挺身而出,手持奏章,言辞激昂:“陛下!王凤身为朝廷重臣,却为巩固权位,不择手段排除异己,如今竟有挟持陛下之意!臣恳请陛下明察,弹劾王凤,并荐冯野王取而代之,以正朝纲!”
王凤脸色骤变,怒目而视王章,随即转身面向汉成帝,单膝跪地,语气强硬:“陛下,王章这是污蔑臣!老臣对陛下一片忠心,日月可鉴。若果如王兆尹所言,臣愿辞去官职,以证清白!”
汉成帝面露难色,眼神在王章和王凤之间再次游移不定,犹豫片刻后:“这…… 匡尚书,你务必查明真相。”
尚书令匡衡心领神会,不久便诬称王章犯大逆罪。可怜王章,一片忠心,却冤死狱中。公卿大臣们见状,无不胆寒,纷纷侧目,朝堂之上,王凤的权势愈发不可撼动。
前 27 年,长安,晴。
阳光明媚的一天,未央宫却被一股别样的气氛笼罩。汉成帝坐在龙椅上,神色复杂。王凤站在一旁,嘴角微微上扬,带着一丝得意。
汉成帝清了清嗓子,高声宣布:“朕念王凤诸弟对朝廷亦有贡献,今诏封王谭为平阿侯,王商(王莽叔父)为成都侯,王立为红阳侯,王根为曲阳侯,王逢时为高平侯!”
此诏一出,满朝震惊,世称 “一日五侯”。自此,王氏子弟纷纷被任为卿大夫、侍中、诸曹,郡国守、国相、刺史皆出其门。王氏家族的府邸中,夜夜笙歌,姬妾成群,僮奴数以千百计,奢华至极。
同日,王凤府邸后院
王谭举杯大笑:“今日我等封侯,皆赖兄长之力,来,为兄长的权势,干!”
王商附和道:“对,兄长如今权倾朝野,我王氏必将更加昌盛!”
王立、王根、王逢时齐声高呼:“干杯!”
又一日,未央宫朝堂之上,大臣们议事完毕,气氛稍显轻松。
丞相张禹出列,恭敬地说:“陛下,光禄大夫刘向的小儿子刘歆,博学有才,实乃我朝不可多得的人才,臣等常举荐于陛下。”
汉成帝眼中闪过一丝兴趣:“哦?既如此,宣刘歆入宫,朕要亲自考考他。”
刘歆入宫后,在汉成帝面前诵读诗赋,文采斐然,汉成帝龙颜大悦。汉成帝满意地点点头:“刘歆果然才华出众,朕欲封他为中常侍,来人,准备官服。”
正当一切准备就绪,旁边的大臣们却突然出声。将军王音小心翼翼地说:“陛下,此事…… 大将军还不知晓呢。”
汉成帝不悦地皱起眉头:“此等小事,关大将军何事?”
大臣们纷纷跪地,齐声说道:“陛下,大将军位高权重,此事还是告知为好。”
汉成帝无奈地叹了口气:“罢了罢了,那就告知大将军吧。”
王凤得知此事后,坚决不同意。汉成帝虽心有不甘,但也拗不过王凤,封刘歆一事就此搁浅。王凤的权势,可见一斑。
朝堂内外,王凤的势力如日中天。汉成帝上朝,看着朝堂上唯王凤马首是瞻的众臣,心中满是无奈。凡是以正义为立场而不附和王凤的,轻则被逐,重则被杀。中央政府己然成为王凤的势力圈,地方政府的人事,也逐渐布满了他的党羽。郡国的守相,各州的刺史,都出自王凤之门。王氏 “群弟世权,更持国柄”,西汉王朝的大权,渐渐落入王氏家族之手。而这,也为日后王莽代汉埋下了伏笔,加速了西汉王朝走向灭亡的脚步。在这风云变幻的朝堂之上,西汉的未来,陷入了一片迷雾之中。
有一首《王凤专权》:
元舅权倾朝野狂,排除异己乱朝纲。
五侯并起奢华甚,外戚当权势若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