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平帝初政赦小过
前1年,长安,多云。
天色渐暗,厚重的云层如墨般翻滚,压得人喘不过气来。未央宫的大殿内,烛火摇曳,光影在墙壁上投下诡异的晃动。年仅九岁的汉平帝,身着宽大的龙袍,坐在高高的龙椅上,显得格外渺小。他的眼神中透着孩童的懵懂与对未知朝堂的恐惧。
太皇太后王政君,端坐在垂帘之后,身形微微前倾,目光如炬,注视着下方的群臣。她的脸上虽有岁月的痕迹,但眼神中依旧散发着往昔的威严。大司马王莽,身姿挺拔,立于殿中,一袭蟒袍随风飘动,仿若掌控乾坤的江湖霸主。百官们整齐地排列在朝廷东厅,神色凝重,大气都不敢出,仿佛一群等待指令的士卒。
太皇太后王政君声音沉稳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今吾皇年幼,哀家垂帘听政,大司马王莽操持国政。百官皆需听从王莽指示,不得有误。”
众大臣纷纷跪地,齐声高呼:“臣等遵旨!”
王莽微微抬起头,目光扫视着在场的众人,嘴角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微笑。他深知,从这一刻起,这大汉的天下,己然在他的掌控之中。
几日后,阳光艰难地穿透云层,洒在未央宫的广场上,却未能驱散那弥漫在空气中的寒意。
王莽迈着沉稳的步伐,走上朝堂,手中捧着诏书,神色庄重。
大司马王莽声音洪亮,回荡在大殿之中:“陛下有诏!朝廷每发赦免令,本欲与天下重新开始,望百姓洗心革面,保其品格与性命。然以往官员量刑,多提赦前过失,累增犯过者之罪,甚至株连无辜,此大违朝廷重信慎刑、盼罪人自新之意。举荐人才,亦因过往过错,便废置不举,背离孔子‘赦小过,举贤才’之原则。今朕下令,对于有经济及品行之错,无人告发却被举荐者,一概不必查究。有关机构官员,不得陈奏赦前所犯过失。有不遵此诏者,以违背帝诏论处!”
众大臣匍匐跪地,高呼:“陛下圣明!”
诏书颁下,朝堂之上一片哗然。有人暗自点头,赞许王莽此举的英明;有人则眉头紧皱,面露忧虑之色。而王莽以其果敢的决断,在这汉宫之中,掀起了一场革新的风暴。
又过了些时日,未央宫的大殿内,气氛热烈而又紧张。
群臣们相互对视,眼神中传递着某种默契。随后,一位大臣走出队列,跪地启奏。
车骑将军王舜声音激昂,充满敬意:“陛下,太皇太后,臣等以为,大司马王莽功德无量,其辅政之功,可比周公辅成王。恳请陛下赐号安汉公,以彰其德!”
众大臣纷纷跪地,齐声附和:“臣等附议!”
太皇太后王政君微微点头,眼中闪过一丝满意:“准奏。”
王莽连忙跪地谢恩,脸上满是谦逊之色,可眼中却隐隐透露出一丝得意。
大司马王莽恭敬地说道:“臣惶恐,定当不负陛下与太皇太后厚望,为大汉鞠躬尽瘁。”
紧接着,群臣又奏请对太师孔光等加封,赏赐天下臣民爵一级,官吏在位二百石以上,试用期未满的都按己满看待,王政君一一准奏。
2,王莽也会献殷勤
1年,长安,晴。
天色微亮,晨曦透过未央宫的雕花窗棂,洒下丝丝缕缕的光。未央宫的一处偏殿内,气氛略显慵懒。
王莽身着华丽朝服,神色恭敬,手中捧着一份奏表,稳步走向太皇太后王政君所在之处。他的步伐轻盈而稳健,仿佛每一步都经过精心计算。
大司马王莽声音温和而带着几分恭敬:“太皇太后,臣王莽有要事启奏。臣以为,太皇太后的姐妹王君侠、王君力、王君弟,皆贤德出众,为彰显皇室恩泽,理应加以封赏。臣建议尊王君侠为广恩君,王君力为广惠君,王君弟为广施君,且都赐予汤沐邑。”
太皇太后王政君微微挑眉,眼中闪过一丝诧异,随即露出一抹满意的笑容:“王莽,你有心了。此事就依你所言。”
得到王政君的应允,王莽心中暗自得意。此后,王君侠等姐妹,每日在王政君耳边,滔滔不绝地夸赞王莽的美德。
王君侠满脸笑意,声音甜腻:“太皇太后,您瞧瞧这王莽,对咱们王家可真是忠心耿耿,如此良臣,实乃我大汉之福啊。”
王君力连忙附和,点头如捣蒜:“姐姐所言极是,王莽大人不仅德才兼备,还对太皇太后您关怀备至,真乃世间少有的忠臣。”
在姐妹们的赞誉声中,王莽在王政君心中的地位,更加伟岸,悄然攀升。
又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未央宫外的御花园内,繁花似锦,香气扑鼻。王莽站在花园的小径上,目光深邃,似乎在谋划着什么。
王莽深知王政君虽身居高位,却厌烦深居宫中的沉闷。于是,他精心策划了一系列活动,只为让王政君有机会外出。
大司马王莽心中暗自思忖:“太皇太后久居深宫,难免烦闷,若能时常外出走动,定能心情愉悦,对我也会更加倚重。”
此后,王莽时常安排各种有趣的活动,邀请王政君参与。王政君也因此,时常走出那深幽的宫殿,脸上的笑容也渐渐多了起来。而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当王政君的侍女之子生病时,王莽竟亲自前往侍候。
一天,侍女居所内,王莽来到王政君侍女的病榻前,神色关切,接过奴婢的药碗,竟亲自为侍女喂起药来。
侍女眼中满是感激,声音带着哭腔:“大人,您这……实在让奴婢受宠若惊,何敢劳您亲自动手。”
大司马王莽微笑着说道:“女官如同太皇太后的亲生女儿,如今生病,太皇太后也定会忧心,太皇太后还等着你陪伴左右呢。”
此事很快传到王政君耳中,她对王莽的好感,又增添了几分。
又一日未央宫朝堂之上,气氛庄重而严肃。群臣分列两旁,神色各异。王莽暗中指使益州塞外少数民族献上白雉,一时间,朝堂之上议论纷纷。
一向谨小慎微的大将军孔光(三朝元老,其女婿甄邯刚被王莽提为奉车都尉)面露惊慌,大声说道:“此乃祥瑞之兆啊,陛下,太皇太后,这定是上天对我大汉的庇佑。”
车骑将军王舜(王莽堂弟)连忙附和:“没错,如此祥瑞,必有贤能之士辅佐。依臣之见,大司马王莽,功高盖世,理应封安汉公。”
众大臣纷纷跪地,齐声高呼:“请封王莽为安汉公!”
太皇太后王政君微微点头,沉思片刻后:“既然如此,准奏。”
王莽再三推辞后跪地谢恩,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得意。此后,王莽又巧妙利用王政君“厌政”的心理,逐步将大权集中于自己手中。
未央宫书房,王莽恭敬地站在王政君面前,言辞恳切。
大司马王莽轻声说道:“太皇太后,如今朝堂事务繁杂,陛下年幼,臣愿为太皇太后分忧,往后朝中大事,皆由臣来处理,太皇太后只需过问封爵之事,也好安享清福。”
太皇太后王政君微微皱眉,犹豫片刻后:“也罢,就依你所言。”
就这样,王莽在这汉宫之中,凭借着自己的权谋与手段,一步步走向权力的巅峰,而王政君,也在不知不觉中,被他玩弄于股掌之间。
有一首《王莽弄权》:
姐妹承恩赞誉传,邀欢侍疾计周全。
哄得太后权旁落,汉室乾坤掌内旋。
3,西辅崛起昭令下
1年,长安,晴。
清晨的未央宫,阳光被厚重的云层遮挡,只透出几缕微弱的光,给这古老的宫殿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未央宫大殿内,气氛凝重,群臣林立,神色各异。
汉平帝端坐在龙椅之上,虽年幼却努力摆出威严的姿态。太皇太后王政君坐在垂帘之后,目光扫视着下方的群臣。
汉平帝声音清脆却带着一丝稚嫩的威严:“朕今日下诏,王莽为太傅,领西辅之事;孔光为太师、王舜为太保、甄丰为少傅,太傅位居三公之上。除封爵之事外,其余政事皆由‘安汉公、西辅平决’。”
此言一出,朝堂之上顿时一片哗然。大臣们交头接耳,议论纷纷,目光纷纷投向王莽等人。王莽身着华丽的官袍,神色平静,眼中却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得意。王莽的三位亲信孔光、王舜、甄丰三人也面露欣喜之色,纷纷出列跪地谢恩。
王莽声音洪亮,充满恭敬:“臣王莽,谢陛下隆恩,定当为陛下肝脑涂地,为大汉江山尽心尽力。”
孔光声音沉稳,带着几分庄重:“臣孔光,愿辅佐陛下,共铸大汉辉煌。”
王舜声音急切,满脸忠诚:“陛下圣明,臣王舜定不负所望。”
甄丰声音坚定,眼神中透着决心:“臣甄丰,誓死追随陛下。”
随着这道诏令的颁布,王莽及其亲信在汉宫的权力瞬间达到了新的高度,一场权力的盛宴,悄然拉开帷幕。
朝会继续进行,汉平帝清了清嗓子,汉平帝的声音在大殿内回荡,宣布着新的规定。
汉平帝声音清晰,一字一句地说道:“各诸侯王、公、列侯、关内侯等无子而有孙或养兄弟之子为嗣的,都可以为爵位继承人。公、列侯嗣子有罪,犯剃光头以上罪的先要请示朝廷。名列刘氏皇谱而因犯罪被开除族籍的,恢复其族籍。”
大臣们纷纷点头,对这一规定表示认可。此时,又一道诏令传来。
汉平帝高声宣布:“封周公的后人公孙相如为褒鲁侯,孔子的后人孔均为褒成侯,奉周公与孔子的祭祀。”
公孙相如和孔均连忙出列,跪地谢恩,脸上洋溢着喜悦与感激。
公孙相如声音激动,带着几分哽咽):“陛下圣恩浩荡,臣定当不负所望,传承周公之德。”
孔均声音洪亮,充满敬意:“陛下英明,臣必尽心尽力,祭祀孔子,弘扬圣道。”
这一系列的诏令,如同涟漪般在汉宫之中扩散开来,改变着朝堂的格局,也影响着无数人的命运。而王莽及其“西辅”团队,在这风云变幻的权力舞台上,正逐渐成为主宰一切的主角。
4,青州蝗灾莽捐款
2年,青州,晴。
骄阳似火,炙烤着大地,整个大汉王朝仿佛被放进了巨大的蒸笼。青州大地,土地干裂,庄稼颗粒无收,蝗虫如乌云般铺天盖地,所到之处,一片荒芜。百姓们拖家带口,流离失所,哭声震天。
衣衫褴褛的百姓们,背着破旧的行囊,扶老携幼,艰难地行走在尘土飞扬的道路上。孩子们饿得哇哇大哭,老人们瘫倒在地,眼神中充满了绝望。
灾民甲声音沙哑,带着哭腔:“这可怎么活啊,老天啊,你开开眼吧!”
灾民乙无奈地叹气:“走吧,去别处看看,说不定还有一线生机。”
青州的灾情,迅速传遍了整个大汉,也传到了长安城的未央宫。
同年,长安,晴。
此时的未央宫,气氛凝重,大臣们齐聚一堂,商讨应对之策。未央宫大殿内,王莽身着朴素的官服,神色凝重,率先站了出来。
王莽目光坚定,环顾西周,声音洪亮地说道:“陛下,太皇太后,如今灾情严重,百姓受苦,臣愿带头献出土地住宅,救济灾民。望诸位同僚,能与臣一同,为百姓出一份力。”
说罢,王莽率先捐出了自己的土地和住宅。在他的带动下,二百三十名官民纷纷响应,一时间,朝堂之上,充满了慷慨解囊的声音。
太师孔光高声说道:“大司马此举,实乃大义,臣愿追随,献出土地十顷。”
太保王舜连忙附和:“臣也愿献出住宅一套,为灾民提供栖身之所。”
不仅如此,王莽还提议灾区普遍减收租税,对灾民进行充分抚恤。皇家在安定郡的呼池苑被撤销,改为安民县,用以安置灾民。长安城中,也迅速为灾民建起了一千套住宅。
长安城中安置点,灾民们看着崭新的住宅,眼中满是感激的泪水。
灾民丙跪地,磕头致谢:“多谢陛下,多谢大司马,多谢各位大人的救命之恩啊!”
大司徒司首陈崇,看着王莽在救灾中的种种善举,心中暗自思忖。陈崇坐在书桌前,奋笔疾书,写下了一篇赞颂王莽功德的表章。
陈崇心中想着:“大司马王莽,此次救灾,功绩卓著,实乃我大汉之栋梁,理应让天下人知晓。”
表章呈到了朝堂之上,陈崇当着众人的面,高声宣读。
陈崇声音激昂:“陛下,太皇太后,大司马王莽,在此次灾年,所作所为,可与古代圣人相比。他先是建言对诸侯王和功臣后裔大加封赏,然后封赏在职官员,增加宗庙礼乐,使百姓和鳏寡孤独皆得好处,推行恩惠政策,博得朝野好感。又建言太皇太后带头过俭朴生活,自己率先贡献钱百万、田三十顷救济民众,百官纷纷效仿。每逢水旱灾害,大司马只吃素食,不用酒肉。如此品德,实乃我等楷模。”
太师孔光察言观色,高声说道:“大司马此举,实乃大义,臣附议。”
众大臣均以头抢地:“臣等附议!”
陈崇的表章,让王莽的名声再次传遍了朝野。百姓们对王莽感恩戴德,朝堂之上,大臣们也纷纷对王莽表示赞赏。而王莽,依旧一副谦逊的模样,继续在这权力与民生的舞台上,演绎着他的传奇故事。
5,帝后联姻迁卫氏
3年,长安,晴。
长安城内张灯结彩,未央宫更是一片喜庆。王莽身着华丽蟒袍,神色庄重却难掩眼底的志得意满。这一年,他48岁,迎来了女儿王嬿与汉平帝刘衎的大婚。
鼓乐齐鸣,彩绸飘舞,王嬿身披凤冠霞帔,在众人的簇拥下缓缓步入大殿。王莽看着女儿,嘴角微微上扬,这桩婚事,在他眼中是巩固权力的关键一步。
然而,在这喜庆的表象下,王莽内心的忧虑却如野草般疯长。他深知汉平帝的外戚卫氏家族是他权力路上的潜在威胁。
大司马王莽心中暗自思忖:“卫氏一族,势力不容小觑,若不加以制衡,日后必成大汉的隐患。”
于是,在帝后大婚的喧嚣尚未散去之时,王莽便迫不及待地向太皇太后王政君进言。
大司马王莽神色凝重,语气恳切:“太皇太后,为保汉室安稳,臣以为应将汉平帝生母卫氏及其一族封至中山国,且严禁他们返回京师。如此,方能杜绝外戚干政之隐患。”
太皇太后王政君微微皱眉,面露犹豫:“此举是否过于决绝?毕竟卫氏乃平帝生母。”
大司马王莽扑通跪地,言辞愈发急切:“太皇太后,臣此举实乃为汉室江山着想。卫氏一族若留京师,恐生祸乱,危及陛下与朝堂。”
在王莽的坚持下,王政君最终无奈应允。卫氏一族,就这样在喜庆的氛围中,被迫踏上了前往中山国的路途,而这,也为后续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6,子谏父执谋变起
3年,长安,阴。
夜幕笼罩着王宇的府邸,屋内烛火摇曳,王宇在书房中来回踱步,眉头紧锁,满脸焦急。他对父亲王莽的决定极为不满,深知此举必将为日后埋下大祸。
王宇的老师吴章,端坐在一旁,看着自己的学生,神色凝重。
王宇声音急切,带着一丝愤怒:“老师,父亲此举,实在太过绝情。平帝如今虽年幼,但日后一旦亲政,知晓此事,定会对我王家怨恨报复,这可如何是好?”
吴章轻抚胡须,沉思良久:“公子,你父心意己决,正面劝说恐难奏效。依为师之见,或许可借助迷信之法,让他改变主意。”
王宇听后,眼中闪过一丝希望的光芒,连忙与吴章商议具体计划。两人一番谋划后,决定让王宇的妻舅吕宽持血酒,趁夜洒于王莽的住宅大门,以制造诡异异像,试图借此劝说王莽将权力适当分给卫氏。
王宇咬咬牙,眼神中透着坚定:“为了王家的未来,也为了平息日后的祸端,只能冒险一试了。”
待夜幕深沉,万籁俱寂之时,吕宽怀揣血酒,如鬼魅般悄然潜行至王莽府邸大门前。他警惕地环顾西周,确认无人后,迅速将血酒泼洒在门上,暗红色的液体顺着门缝缓缓流淌,在昏黄的月光下,显得格外诡异。
就在吕宽准备撤离时,突然,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传来。他心中一惊,想要逃离,却己然来不及。王莽府邸的侍卫如同暗夜中的恶狼,瞬间将他团团围住。
片刻之功,王莽住宅大门外,侍卫统领手持长刀,目光如炬,厉声喝道。
侍卫统领声音冰冷,充满威严:“你是何人?深夜在此,意欲何为?”
吕宽吓得脸色惨白如纸,双腿发软,结结巴巴地说:“我……我……”
吕宽很快被押解至王莽面前。王莽得知事情的来龙去脉后,顿时怒发冲冠,双眼通红,仿佛一头被激怒的猛兽。
大司马王莽怒吼道,声音震得屋内器物嗡嗡作响:“王宇,竖子,你好大的胆子,竟敢如此忤逆于我!”
盛怒之下,王莽毫不犹豫地将儿子王宇逮捕入狱。在狱中,王宇望着父亲派来的狱卒,眼中满是绝望、无奈与不解。
王宇声泪俱下,朝着狱卒大喊:“我不过是为了王家着想,父亲为何如此绝情?”
然而,王莽并未因儿子的哀求而心软,最终下令将王宇毒杀。随后,他以此事为契机,展开了一场血腥的清洗。他诬陷外戚卫氏一族谋反,将其满门诛杀。不仅如此,他还将矛头指向地方上反对自己的豪强,以及朝中的政敌敬武公主、梁王刘立等人。一时间,京城内外,血雨腥风,无数人头落地,被杀者数以百计,整个大汉王朝,都因这场变故陷入了深深的震动与恐惧之中。
卫氏一族的人被押赴刑场,他们怒目圆睁,对着天空大声呼喊。
卫氏族人声音凄厉,充满悲愤:“王莽,你这乱臣贼子,必遭天谴!”
事件过后,王莽深知自己的行为己引起公愤,为了消除负面影响,他开始了一场精心策划的粉饰行动。
朝堂之上,王莽满脸悲痛,声泪俱下,向太皇太后王政君和众大臣诉说着自己的“大义灭亲、奉公忘私”。
太保王舜声音哽咽,表情沉痛:“陛下,太皇太后,大司马痛失亲子,都是为了汉室江山稳固,为了天下百姓安稳。臣愿将大司马的‘大义灭亲,为公忘私’之举写成赞颂文章,让天下都能知晓大司马的决心。”
随后,王舜令人将这些文章分发到全国各地,甚至要求官吏百姓背诵,并把文章当作《孝经》一样教导世人。
有一首《权祸子亡》:
欲揽大权囚卫氏,亲子谏言遭毒亡。
血腥清洗威名丧,假义文章笑断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