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官职新定大改革
9年,长安,晴。
新朝的未央宫,阳光艰难地穿透云层,洒在宫殿的琉璃瓦上,却未能驱散那股压抑的气息。王莽端坐在龙椅之上,神色冷峻,目光扫视着下方的群臣,仿佛在宣告着他对这个天下的绝对掌控。
王莽缓缓起身,手中的玉笏轻轻一挥,声音低沉却透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新帝王莽高声宣布:“朕既建新朝,诸多规制当焕然一新。今改大司农为羲和,后易为纳言;大理作士,太常秩宗,大鸿胪典乐,少府共工,水衡都尉予虞,光禄勋司中,太仆太御,卫尉太卫,执金吾奋武,中尉军正。”
群臣们面面相觑,心中虽有疑惑与不安,但在王莽的威严下,无人敢发出异议。他们低声议论着,眼神中透露出对这突如其来变革的迷茫。
更始将军甄丰低声对身旁的大臣乙说:“这官职名称一改,往后行事怕是要多生波折。”
大司马甄邯无奈地叹气:“圣意难违,且看日后如何吧。”
王莽似乎并未在意群臣的反应,继续高声说道。
新帝王莽声音愈发洪亮:“地方官职亦要更改,太守改为大尹,或卒正、连率;都尉为太尉,县令长称宰。”
此言一出,朝堂上的议论声愈发嘈杂。王莽却微微扬起嘴角,露出一丝得意的笑容,他深知,这一系列的官职更改,将是他掌控天下的重要一步。在朝堂的喧嚣渐渐平息后,王莽又抛出了一个重磅决定。
王莽目光炯炯,神色兴奋,仿佛在构建一个宏伟的蓝图。
新帝王莽兴致勃勃地说道:“朕还要增设诸多新官职。中央新置大司马司允、大司徒司首、大司空司若,列于九卿;设大赘官,执掌舆服御物,后兼典兵,位上卿;更有司恭、司从、司明、司聪、司睿等五大夫。地方之上,州置牧副,部置监副。”
群臣们再次被这一连串的新官职弄得眼花缭乱,他们心中暗自思忖,如此繁多的官职,究竟是福是祸?而此时,王莽的亲信们却纷纷上前,跪地高呼万岁,对王莽的决定大加赞赏。
国师刘歆谄媚地说道:“陛下圣明,此举必将使我新朝的治理更加完善。”
国将哀章连忙附和:“是啊,陛下的雄才大略,实乃我等之福。”
然而,随着新官职的增设,一系列问题也随之而来。官员数量的急剧增加,使得财政支出大幅上升,而许多新上任的官员,为了谋取私利,开始贪污受贿,榨取民脂民膏。一时间,民间怨声载道,社会乱象初显。
在官职改革的同时,王莽又依据古籍,进行了一场大规模的封爵行动。
广场上,人山人海,一片热闹非凡的景象。王莽站在高高的台上,宣读着封爵诏书。
新帝王莽声音激昂:“朕依周制,大封五等诸侯共796人,附庸1511人。”
台下的众人听到自己的名字被宣读,纷纷面露喜色,跪地谢恩。然而,他们很快发现,许多人并没有实际得到封地,每月只能领到微薄的几千钱。那些贪婪的官员,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更加肆无忌惮地搜刮民财。而一些清正廉洁的受封爵者,却陷入了穷困潦倒的境地,甚至不得不靠给别人打短工来维持生活。
市井街头,一位曾经的贵族,如今衣衫褴褛,在街边为人搬运货物,脸上满是无奈与沧桑。
落魄贵族心中暗自悲叹:“想我曾也是风光无限,如今却落得这般田地。”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那些贪官污吏们却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他们的府邸中,金银财宝堆积如山,歌舞升平,一片奢靡景象。
有一首《新朝变革》:
新朝改制意踌躇,官爵纷纭乱象浮。
空许封疆财耗散,民声哀怨满皇都。
2,地名更迭叛乱起
9年,长安,阴。
新朝的天空仿佛被一层阴霾所笼罩,长安城内外,百姓们的生活被一系列突如其来的变革搅得一团糟。在这诸多变革中,地名的更改,无疑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长安街头,一位老车夫坐在马车前,手中挥舞着马鞭,却满脸愁容。他面前的一位乘客,正焦急地看着手中的地图,眉头紧锁。
乘客愤怒地对车夫说:“这地图上的地名怎么都变了?我要去山阳郡,你这老车夫到底认不认得路?”
老车夫无奈地叹气:“客官,您有所不知,这山阳郡如今己改叫巨野郡了。这新朝的规矩,咱平头百姓实在是跟不上啊。”
不仅是普通百姓,就连官吏们也被这频繁的地名更改弄得晕头转向。在未央宫的朝堂上,大臣们在奏报政务时,常常因为新地名而语焉不详,使得政务处理变得混乱不堪。
同年某日,一位大臣手持奏章,战战兢兢地向王莽启奏。
太傅平晏声音颤抖:“陛下,关于……那个……原山阳郡……哦,不,如今的巨野郡的政务,臣……”
新帝王莽不耐烦地打断:“你这是怎么回事?连个地名都说不清楚!”
平晏连忙跪地,磕头如捣蒜:“陛下恕罪,这地名更改太过频繁,臣等实在难以适应。”
王莽虽然心中不悦,但也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在后来的诏令中,他不得不注明某地的故地,以方便众人理解。然而,这一举措,也只是杯水车薪,百姓们的生活依旧被这混乱的地名折腾得苦不堪言。
在这混乱的局势下,一股反抗的暗流正在悄然涌动。期门郎张充,这位对王莽统治心怀不满的宫廷侍卫,与其他五人,在一间昏暗的密室中,秘密商议着一场惊天的计划。
张充目光坚定,手中紧握着一把匕首,神色凝重地说道。
张充声音低沉却充满决心:“王莽篡汉,倒行逆施,致使天下大乱。我等身为汉室臣子,怎能坐视不管?如今,我等密谋劫杀王莽,拥立楚王,恢复汉室正统。”
同谋甲点头赞同:“张兄所言极是,我等愿追随张兄,赴汤蹈火。”
然而,他们的计划还未实施,便被王莽的眼线察觉。一时间,未央宫内外,戒备森严,一场血腥的清洗即将展开。
张充等六人被押赴刑场,他们昂首挺胸,毫无惧色。
张充仰天大笑:“王莽,你这逆贼,今日杀我,明日必有人取你性命!”
随着刽子手的大刀落下,鲜血飞溅,张充等人的生命就此终结。但他们的反抗,却如同一颗火种,点燃了更多人心中对王莽统治的不满。
同年某月,阳光依旧照耀着大地,却无法驱散人们心中的阴霾。徐乡侯刘快,这位刘氏宗族的后裔,振臂一呼,率领数千人,举起了反莽的大旗。
刘快身着铠甲,骑在高头大马上,对着身旁的士兵们高声喊道。
刘快声音激昂:“弟兄们,王莽篡夺我汉室江山,更改地名,扰乱民生。我等身为汉室子孙,当为祖宗报仇,为天下百姓讨回公道。今日,我等起兵,讨伐王莽!”
士兵们齐声高呼:“讨伐王莽!讨伐王莽!”
与此同时,真定人刘都等,也在暗中密谋举兵造反。然而,他们的计划不幸泄露,被王莽的军队迅速镇压。刘都等人,最终难逃一死。
3,统一货币废私铸
9年,长安,阴霾。
长安的天空阴霾密布,未央宫大殿气氛凝重。王莽端坐在龙椅上,神色冷峻,扫视群臣后,猛地起身,手中玉笏重敲案几。
王莽声音洪亮且坚定:“朕废除五铢钱及刀币,货币禁止私铸,推行宝货制!金、银、龟、贝、铜为五种货币,分六名,共二十八品,此乃顺应天命,将开创我新朝经济盛世!”
朝堂瞬间炸开,太师王舜微微颔首,认可王莽重塑经济秩序之举。
太师王舜高声道:“陛下此举虽冒险,却也蕴含机遇,若推行成功,新朝将焕然一新。”
太傅平晏,眉头紧锁,担忧新币制繁杂,百姓难以适应。
太傅平晏低声自语:“货币改制牵一发而动全身,如此复杂,实在令人忧心。”
国将哀章,眼神闪烁,急切高呼。国将哀章声音高亢,满是谄媚:“陛下圣明,此创举定让新朝昌盛,臣全力拥护!”
诏令传至长安街头,百姓围在公告前,面对繁杂的新币制,满脸迷茫。
一位老商人捋着胡须,摇头叹息。
老商人声音沙哑,充满忧虑:“这新货币种类繁多,换算困难,往后生意可怎么做?”
新币推行后,市场混乱,交易停滞,百姓苦不堪言。
面对混乱,王莽决定采取强制措施,严禁私铸钱,藏铜、炭者被指私铸,一家盗铸,五家连坐。
长安集市,官兵如狼似虎冲进集市,闯入店铺,发现铜器和炭,便要抓人。
官兵头目大声喝道:店家,你私藏铜、炭,定是私铸货币,跟我们走!
店家吓得脸色惨白,跪地求饶:大人冤枉,这些是售卖之物和取暖用炭,绝无私铸!
官兵头目冷笑:哼,带走!
百姓人人自危,却仍暗中使用五铢钱。王莽得知后,怒发冲冠。
新帝王莽怒吼道:“传令下去,使用五铢钱者,全部流放西裔!”
太师王舜心中无奈,暗自叹息:“陛下此举过于强硬,恐激起民愤,只是此刻陛下盛怒,臣无能为力。”
大司马甄邯一拱手:“对刁民就该严刑峻法,方能显陛下威严。”
无数百姓被强行带走,踏上流放之路,哭声震天。首到一年后,王莽被迫废除二十八种货币,只留小钱值一和大钱五十两种。
4,恢复私有为公有
9年,长安,晴。
长安城内,风云变幻,未央宫的大殿在厚重的云层下显得格外庄严肃穆。王莽身着华丽的龙袍,端坐在龙椅之上,目光如炬,俯瞰着殿下群臣。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种对新朝未来的无限憧憬与坚定决心。
王莽缓缓起身,手中的诏书散发着一种神秘的光芒,仿佛承载着天下苍生的希望。
新帝王莽声音洪亮,回荡在整个大殿:“朕今颁下诏书,将天下田改曰王田,以王田代替私田,旨在消除贫富不均,让百姓皆有田可耕。同时,奴婢改称私属,登记在册,与王田一样,均不得买卖。朕还要改革币制、官制,盐铁官营,山川河流收归国有。此乃朕为新朝开创太平盛世之宏举,定能让我朝百姓安居乐业!”
此言一出,朝堂上瞬间炸开了锅。太师王舜微微皱眉,心中暗自思忖,此政策虽立意高远,但推行起来,怕是困难重重。
太师王舜低声自语:“陛下此举,意在造福百姓,然触动各方利益,这改革之路,荆棘丛生啊。自陛下接手西汉的残破政局之时,豪强们己经手握天下近乎三分之二的财富,却依然是犹自以为不足,不改变这种趋势,天下迟早生变!”
太傅平晏,捋着胡须,面露难色。他深知这一改革将引发巨大的动荡,尤其是对那些贪婪的豪情、诸侯和外戚而言。
太傅平晏心中忧虑:“唉,豪强地主早己‘竭天下之资财以奉其上’,如今要他们放弃既得利益,谈何容易?”
国将哀章,眼珠子滴溜一转,连忙高声附和:“陛下圣明,如今此乃千古未有之壮举!绝不能容许豪强土地兼并等乱象再存,新朝必将在陛下的英明领导下,走向繁荣昌盛!”
诏令颁布后,长安的街头巷尾,议论纷纷。百姓们既对新政策充满期待,又心怀忐忑。而那些地主阶级,却在暗中谋划着对策。
长安街头,一位衣衫褴褛的老农,站在街边,望着天空,眼中闪烁着希望的光芒。
老农喃喃自语:“要是真能有王田可种,日子兴许能好起来。这奴婢改称私属,不知道是啥?难道我卖掉的女儿可以回来陪伴我了?”
然而,他的希望,很快就被现实的冷水浇灭。在豪华的府邸中,一群地主们聚在一起,脸色阴沉。
一地主愤怒地拍着桌子:“这王莽,简首是疯了!竟敢动我们的田产和奴婢,这不是要断我们的财路吗?‘众其奴婢,多其牛羊,广其田宅,博其产业,畜其积委’,好不容易攒下的家业,怎能说没就没。”
豪强地主家豢养的秀才阴沉着脸:“哼,绝不能让他得逞!我们得想办法阻止这项政策的推行。”
他们开始西处串联,勾结朝中官员,试图推翻这项改制。而对于奴婢改称私属,奴隶的主人们根本不愿接受,这一规定瞬间成了一纸空文。与此同时,新莽时期,大量因触犯刑律而罚做奴隶的人,加入官奴婢的队伍,社会上奴隶人口的数量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大量增加。底层百姓与统治阶级的矛盾,在这暗中的较量中,逐渐明朗化。
流民聚集处,一群流民,衣衫褴褛,面黄肌瘦,他们聚在一起,抱怨着。
一流民愤怒地说:“这新朝,说是为我们好,可我们的日子,却越来越难过了。改来改去,我们还是一无所有。”
另一流民无奈地叹气:“是啊,对这新朝,我们早就没信心了,还不如回到过去。如今‘弃城郭流亡为盗贼’,也是没办法的事。”
社会秩序开始陷入混乱,百姓们的生活愈发艰难。
随着时间的推移,王莽的各项改制,在豪强地主的强烈反对下,在越来越多的我朝中大员的抵制下,在王公诸侯的冷嘲热讽下,逐渐陷入了困境。王莽又担心失去他们的支持,政权更难巩固,权衡利弊,于十二年宣布取消这项改制。
5,五均六管均输令
10年,长安,多云。
长安城中,风云变幻,未央宫大殿庄严肃穆。王莽身着龙袍,神色威严,端坐在龙椅之上,目光如炬,俯瞰着殿下群臣。
王莽缓缓起身,手中诏书散发着一种神秘的光芒:“朕今颁下诏书,开赊贷,张五均,设诸斡者。于长安及邯郸、洛阳、临淄、宛、成都五大城市设五均官。长安分东西市,设令,各市有长,皆兼司市,称五均司市师,下设交易丞五人,钱府丞一人。五均官需按工商经营征税,管理物价。每季度第二月,评定货物标准价格,即‘市平’。物价高于‘市平’,政府平价售库存平抑物价;低于‘市平’,百姓可自由买卖。同时,政府办理赊贷,百姓祭祀、丧葬或经营工商业缺资金,可向政府借贷。祭祀借贷十日还,丧事借贷三月还,免息;工商贷款年息不超借款十分之一。此外,设六筦之令,酒、盐、铁专卖,铸钱专营,对利用名山大泽从业者征山泽税,加上五均赊贷,合为‘六筦’。朕欲借政府之力,控经济,平物价,护百姓免受高利盘剥!”
此令一出,朝堂之上瞬间炸开了锅。太师王舜微微皱眉:“陛下此举,意在振兴经济、造福百姓,然需循循渐进,不可过急啊。”
太傅平晏,捋着胡须,面露难色。他深知这一改革将引发巨大的动荡,尤其是对那些贪婪的富商大贾而言,顾问闭口不言。
大司马甄邯神色冷峻,双手抱于胸前,虽未言语,但心中也担忧这一改革可能会触动某些势力的利益,引发意想不到的危机。
诏令颁布后,长安的街头巷尾,议论纷纷。百姓们既对新政策充满期待,又心怀忐忑。而那些富商大贾,却在暗中谋划着对策。
长安东市,五均司市师站在集市中央,身旁交易丞们忙碌地记录着各种货物的价格。
五均司市师高声宣布:“今己评定本季度‘市平’,众商民听好,物价依此为准!”
一位卖布的小贩,满脸期待地看着这一切。小贩喃喃自语:“要是这政策能稳住物价,咱小本生意可就好做了。”
然而,在豪华的府邸中,一群富商们聚在一起,脸色阴沉。
一富商愤怒地拍着桌子:“这王莽,竟要管我们的买卖,这不是断我们财路吗?”
另一富商阴沉着脸:“哼,绝不能让他得逞!我们得想办法钻这政策的空子。”
与此同时,政府的赊贷机构也开始忙碌起来。一位年轻的工匠,满脸焦急地走进赊贷处。
一工匠急切地说道:“我欲购置新工具,拓展生意,望能借贷。”
工作人员微笑着接待了他,办理相关手续。这一切,似乎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新朝的经济改革,仿佛初现曙光。
随着时间的推移,五均、赊贷及六筦政策的推行,逐渐出现了问题。那些被委以重任的富商大贾,开始利用特权,与官僚、地主互相勾结。
长安某隐秘的酒楼包间,一富商与一位官员举杯共饮,脸上露出狡黠的笑容。
一富商低声说道:“大人,多亏您照应,如今这五均政策,成了我们赚钱的好机会。”
官员得意地笑着:“哈哈,彼此彼此,有了您的‘孝敬’,我这日子也滋润不少。”
原本为平抑物价的五均机构,如今却成了官吏贱买贵卖、从中谋利的工具。他们身穿官服,乘着传车,西处追逐利益,与郡县官员通奸作弊,账目虚假,府库空虚。而普通百姓,却陷入了更深的困境。
有一首《王莽托古改制》:
志揽乾坤复古章,改田易币震八荒。
一朝梦碎山河乱,徒留青史叹兴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