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男女平等女校长
119年,洛阳,晴。
洛阳皇宫内,邓绥的宫殿中,烛光摇曳,邓绥身着华丽凤袍,却眉头紧锁,眼神中透着坚定与决绝。她深知,在这世间,女性受教育的权利被男性牢牢垄断,女性被束缚在陈旧的意识形态之中。
邓绥喃喃自语:“女子亦有聪慧之人,为何不能接受教育?本宫定要改变这一现状。”
邓绥站起身来,在宫殿中来回踱步,心中的想法愈发坚定。
邓绥眼神明亮,高声说道:“本宫要创办新学堂,让女子也能走进学堂,学习经书。”
次日,洛阳皇宫朝堂之上,邓绥向大臣们宣布了自己的决定。
邓绥神色严肃,语气坚定:“朕决定,于元初六年创办新学堂,征召五岁以上的宗室和邓氏近亲的男、女共七十多人,到专门开设的学馆中学习经书。”
大臣们听后,纷纷露出惊讶的神色,有的甚至面露反对之色。
大将军邓骘上前一步,恭敬地说:“太后,自古以来,女子无才便是德,这让女子入学堂,怕是不合规矩。”
邓绥目光如炬,盯着大臣甲:“规矩是人定的,本宫今日便要打破这规矩。女子同样可以知书达理,为我大汉贡献力量。此事就这么定了。”
在宫外学堂选址处,工匠们正在紧张地施工,一座崭新的学堂逐渐拔地而起。邓绥亲自前往监督,对学堂的每一处细节都严格要求。
不久后学堂建成,元初学宫前,阳光明媚,彩旗飘扬,邓绥身着盛装,站在学堂门口,迎接前来入学的孩子们。宗室和邓氏近亲的男、女孩子们,穿着崭新的衣服,脸上洋溢着兴奋与期待。
邓绥微笑着对孩子们说:“孩子们,这里便是你们学习的地方,希望你们能在这里努力学习,将来成为有用之才。”
孩子们纷纷向邓绥行礼,然后走进学堂。学堂内,老师早己准备好,开始教授孩子们经书。邓绥时常来到学堂,亲自监考,对孩子们的学习情况十分关注。年龄小的孩子,都专设师保,让他们朝夕入宫,抚循教导。
老师对邓绥说:“太后,这些孩子们都十分聪慧,尤其是女孩子们,学习起来丝毫不比男孩子差。”
邓绥欣慰地说:“那就好,看到孩子们学有所成,本宫甚感欣慰。”
邓绥的这一创举,被视为男女平等教育思想的萌芽,是女子教育史上一次划时代的突破,她也因此成为了历史上第一位女校长。
有一首《邓绥女校长》:
汉宫邓后意非凡,兴学开堂破旧藩。
男女同堂书韵里,首尊女校启新端。
2,半钱半物工资制
119年,洛阳,晴。
洛阳城晴空万里,日光毫无保留地倾洒而下,将皇宫朝堂映照得金碧辉煌。邓绥头戴凤冠,身着华丽庄重的凤袍,身姿笔挺地端坐在凤座之上,她的目光扫过殿下一众大臣。
邓绥开口道:“本宫主政以来,力推工资改革,以‘半钱半谷’之制替换旧有的单一实物工资发放模式。以往仅发粮食,‘吃皇粮’虽有传统,却也弊端重重。如今,这‘半钱半谷’制度推行己久,诸位爱卿,且如实说说,执行情况究竟如何?”邓绥的声音清脆且沉稳,在空旷的朝堂上回荡,每一个字都仿佛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司徒杨震身着锦袍,神色恭谨,上前一步,双手抱拳行了一礼,而后开口说道:“太后圣明!这‘半钱半谷’制度,实乃契合当下国情的绝妙之策。如今大汉,货币经济正蓬勃兴起,然实物经济,尤其是根基深厚的农业,依旧占据主导地位。此制度巧妙兼顾,既满足官员对货币的日常所需,可用于购置各类物品;又以粮食作为实物俸禄,稳稳保障官员及其家人的基本生活,完美顺应了当下复杂的经济结构。”
他微微一顿,似在整理思绪,接着说道:“再者,大汉疆域辽阔,难免会遭遇货币供应不足,甚至通货膨胀的艰难时刻。在这般情形下,实物俸禄——谷物,便如同一剂良方,能切实保障官员的基本生活不受冲击,不至于因铸币贬值,一夜之间收入锐减,生活困窘。”
太尉刘恺连忙上前,附和道:“太后此举,高瞻远瞩。谷物作为实物俸禄,日常所需,哪怕遭遇灾荒,或是粮价飞涨,官员及其家属得以保障。而且,粮价波动时,官员们也能灵活应对。粮价高涨,便可出售谷物,换取更多铸币;粮价低迷,谷物俸禄依旧能维持生活,极大地平衡了收入。”
邓绥微微颔首,眼中闪过一丝赞许,再度开口,声音坚定有力:“我朝税赋与盐铁官营政策,皆延续和帝旧例,未曾更改。这‘半钱半谷’制度的推行,与当下重要财政制度相辅相成,恰似车之两轮、鸟之双翼,缺一不可。”
大臣们听闻,纷纷低声议论,一时间朝堂上一片嗡嗡之声。
司空陈褒神色凝重,满脸忧虑地出列,先是躬身行礼,而后忧心忡忡地说道:“太后,切勿听信一面之词。也存在地方官员肆意利用‘半钱半谷’制度,行克扣俸禄之恶行。粮价低时,便强迫官员接受货币俸禄;粮价高时,又逼迫官员接受谷物俸禄,目无法纪!”他稍作停顿,深吸一口气,接着补充道:“再者,在铸币不够之地,铸币短缺或贬值时,官员们的需求难以满足,怨言颇多。”
邓绥听闻,原本平静的面容瞬间变色,柳眉倒竖,眼神中闪过一丝怒意:“简首岂有此理!绝不能让这些贪腐之徒肆意践踏本宫的改革大业。当彻查此事。但凡查实违规官员,不论职位高低,一律严惩不贷,绝不姑息!”
在邓绥的强势推动下,一场针对“半钱半谷”制度执行弊端的整治行动,如汹涌浪潮般迅速展开。
3,欲废又止皇太子
119年,洛阳,阴。
洛阳皇宫内,夜幕深沉,宫殿在月色下显得格外阴森。刘祜的寝宫内,刘祜一脸烦躁,在房间里来回踱步。他的乳母王圣,神色谄媚地站在一旁,与几个宦官低声交谈。
王圣低声对宦官甲说:“太后对皇上愈发不满意了,咱们得想个办法。”
旁边一年轻宦官阴笑着说:“怕什么,咱们在皇上面前多说说太后的坏话,让他们离心离德。”
于是,王圣和宦官们开始在刘祜面前不断诋毁邓太后。刘祜听后,心中对邓太后的不满逐渐加深。
同年某日,邓太后征召济北王、河间王的儿子们到京师洛阳。在朝堂上,河间王子刘翼一出现,其俊美仪容便令邓太后感到惊奇。
邓绥心中暗自思忖:“此子不凡,或可堪大用。”
于是,邓太后将刘翼过继给汉和帝长子平原王刘胜,并留在京师洛阳。然而,这一举措却被王圣和宦官们看在眼里。
王圣惊慌地对刘祜说:“皇上,不好了,太后要废了您,改立刘翼为帝啊。”
刘祜听后,又恨又怕,心中对邓太后的怨恨达到了顶点。此时,洛阳皇宫内人心惶惶,大臣们也纷纷私下议论。
尚书仆射陈忠忧心忡忡地说:“这宫廷之内,谣言西起,怕是要有大变故。”
侍中邓弘(邓绥弟弟)无奈地摇头:“是啊,也不知太后到底作何打算。”
同年,在邓太后的宫殿内,邓绥正陷入沉思。学者陆德富所言不虚,此时的邓太后因对安帝刘祜不满,确有欲行废立之事。她曾属意的平原王刘得,正死于此年。征召济北、河间二王之子女入京,便是想从中考察合适的帝位人选。经过考察,她选中了河间王之子刘翼。然而,废立乃动摇国本之举,牵涉太广,风险极大。邓绥在宫殿内来回踱步,内心十分纠结。
邓绥心中矛盾地想着:“废立之事,关乎大汉社稷,稍有不慎,便会天下大乱。可刘祜如此不德,又该如何是好?”
最终,邓太后经过深思熟虑,还是没有废安帝另立他人。
120年,洛阳,晴。
夏日,洛阳皇宫内,阳光明媚,宫殿显得格外庄重,刘祜的长子刘保因宽厚实诚,在小学表现很好,得到了邓太后的嘉奖。在洛阳皇宫朝堂上,邓太后神色庄重。
邓绥高声宣布:“刘保品行端正,聪慧过人,朕决定,将刘保立为皇太子。”
此令一下,朝堂震动。刘祜心中虽有不满,但也不敢违抗邓太后的命令。大臣们纷纷跪地,高呼“皇上万岁,太后圣明”。
4,帝王之庭不夷技
120年洛阳,晴。
洛阳皇宫内,阳光明媚,宫殿在阳光下熠熠生辉,皇宫内一片热闹景象。西南夷掸国王带着一群神秘的幻人,缓缓步入朝堂。这些幻人长相奇异,服饰独特,引起了大臣们的一阵窃窃私语。
掸国王恭敬地向邓太后和汉安帝行礼:“陛下,太后,我等万里而来,特为献上我邦神奇技艺,以表对大汉的敬仰之情。”
说罢,幻人们开始表演。只见其中一人深吸一口气,口中瞬间喷出熊熊火焰,火光映红了整个朝堂。接着,另一个幻人竟将自己的身体肢解,又迅速复原,动作之诡异,让人目瞪口呆。更令人称奇的是,他们还能为牛马换头,场面奇幻无比。最后,一个幻人开始跳丸,双手快速舞动,十个丸球在空中上下翻飞,如同有生命一般。
尚书令陈忠惊讶地张大嘴巴:“这……这等神奇技艺,真是闻所未闻。”
太常刘授连连点头:“是啊,不愧是远方而来的异人。”
表演结束,幻人代表上前说道:“我等乃海西人,海西即大秦,掸国西南可通往大秦。”邓太后和汉安帝眼中满是惊奇与赞赏。
次年元日,洛阳皇宫内,张灯结彩,热闹非凡,宫殿内装饰得金碧辉煌。大朝会,洛阳皇宫庭院内,大臣们身着华丽朝服,齐聚一堂。邓太后特意让海西幻人在庭中再次表演,以增添节日的喜庆氛围。幻人们的表演依旧精彩绝伦,引得众人阵阵惊叹。汉安帝和群臣们看得如痴如醉,沉浸在这奇幻的表演之中。
就在众人陶醉之际,陈禅突然独自离席,举手大声说道。
陈禅声音洪亮,充满愤怒:“帝王之庭,何等庄严之地,怎能设此夷狄之技,成何体统!太后啊,帝王之庭,不宜设夷狄之技!”
此言一出,庭院内顿时一片哗然。大臣们纷纷转过头来,看着陈禅,脸上露出惊讶和不解的神色。
尚书令陈忠低声说:“陈禅这是怎么了,如此大好时刻,竟说出这般话来。”
太常刘授摇头叹息:“是啊,怕是要惹祸上身了。”
陈禅发声后,洛阳皇宫庭院内,气氛愈发紧张,剑拔弩张。尚书令陈忠,脸色一沉,当即出列弹劾。
陈忠义正言辞地说:“陛下,太后,古时合欢之乐舞于堂,西夷之乐陈于门,《诗经》亦有云‘:以雅以南,韦末任朱离。’今掸国不远万里,越过重重艰难,前来贡献。他们的技艺绝非郑卫之声、佞人可比。可陈禅却在朝廷之上讥讪朝政,如此行径,实在可恶,请劾陈禅下狱。”
邓太后和汉安帝听后,脸色变得凝重起来。大臣们也纷纷议论,有的支持陈忠,有的为陈禅担忧。
太常刘授高声说:“陈忠所言极是,陈禅此举确实不当。”
大将军邓骘小声说:“陈禅也是一片忠心,只是言语过激了些。”
最终,邓太后下诏,不许收捕陈禅,但将其降职为玄菟侯城障尉,并严厉说道:“胆敢不去上任,其妻子从者的名姓报上来。”陈禅听后,心中虽有不甘,但也只能领命谢恩。这场因奇幻表演引发的宫廷风波,也渐渐落下帷幕。
有一首《帝王之庭不夷技》:
夷技妖娆乱帝庭, 陈禅独谏振清声。
忠言不惧权臣劾, 为正汉庭遭贬行。
5,严束外戚诫子弟
120年,洛阳,晴。
洛阳皇宫朝堂之上,邓绥身着华丽凤袍,神色冷峻,端坐在凤座之上。下方,大臣们整齐排列,屏气敛息。邓绥扫视着众大臣,眼神中透着坚定。
邓绥声音清脆而有力:“本宫深知,古代诸多临朝太后放纵外戚,专权弄势,为害国家。本宫绝不能重蹈覆辙,今日便要对外戚严加管束。”
大臣们听后,纷纷露出惊讶的神色,但又不敢言语。邓绥继续说道:“如今邓氏外戚宗族主要分布在老家南阳与京师洛阳。本宫决定颁布《检敕外戚诏》,诏告司隶校尉、河南尹、南阳太守。”
邓绥决定颁布诏令后,洛阳城内外,使者快马加鞭,奔赴各地在洛阳城的大街小巷,使者们骑着快马,手持诏令,一路疾驰。他们将《检敕外戚诏》送往司隶校尉、河南尹、南阳太守手中。
使者高声宣读:“邓骘等人虽安分守己,但宗门广大,姻戚不少,宾客奸猾,难免有人会违法犯禁,遇到这种情况必须严惩,不留情面。”
此诏令一出,洛阳城内外议论纷纷。百姓们对邓绥的做法赞不绝口。
一老汉兴奋地说:“太后此举,真是英明,这下邓氏宗族可不敢胡作非为了。”
另一壮汉连连点头:“是啊,太后一心为汉室,为百姓着想。”
然而,邓骘的儿子邓凤却心存侥幸,依旧接受贿赂。事情败露后,邓骘得知,顿时怒不可遏。
邓骘咬牙切齿:“孽子,竟做出这等事,让我邓氏蒙羞。”
为了谢罪天下,邓骘做出了一个惊人之举,将妻子和儿子头发剃光。
邓骘痛心疾首地说:“以此谢罪,望能挽回邓氏声誉。”
邓绥管束外戚之后,后世宫廷,画家挥毫泼墨,绘下邓绥《戒饬宗族图》,画中邓绥神色威严,正在训诫邓氏子弟。这幅画成为后世传颂邓绥贤德的见证。邓绥有圣善之德,是大汉的文母。她的兄弟们忠孝两全,忧国忧民,“历世外戚,无与为比”。东汉多后宫专权,皆结局惨烈,相较而言邓绥外戚的结局较为轻缓。
有一首《邓绥训戚》:
汉室朝堂凤意坚,敕文颁下束亲贤。
邓骘罚子明家训,贤德长垂画里传。
6,班昭离世三圣朝
120年,洛阳,阴。
洛阳城的天空阴霾密布,仿佛在为某件悲伤的事情默哀。班昭府邸内,一片缟素。班昭静静地躺在床上,面容安详,却己没了气息。她的家人和弟子们围在床边,痛哭流涕。
班昭弟子悲痛欲绝:“先生,您怎么就这么走了啊!”
消息很快传到了皇宫。邓太后正在宫中处理政务,听到班昭去世的消息,手中的笔“啪”地掉落,脸色瞬间变得惨白。
邓太后眼眶泛红,声音颤抖:“什么?班大家竟己仙逝……”
邓太后不顾众人阻拦,身着素服,匆匆赶往班昭府邸。在府邸中,邓太后看着班昭的遗体,泪如雨下。
邓太后喃喃自语:“老师,您这一走,本宫何其孤独!”
邓太后曾坐在宫殿内,思绪飘回到过去。那时,她初掌大权,面对复杂的朝政,常常感到力不从心。而班昭,这位熟读史书的才女,如同黑夜中的明灯,为她指点迷津。
邓太后(回忆中):“班大家,如今朝堂局势复杂,本宫该如何是好?”
班昭(回忆中):“太后莫急,且听民女分析。历代兴衰成败、为政得失,皆有迹可循……”
在班昭的指点下,邓太后处理政务愈发得心应手,无论是大臣还是百姓,都对她心悦诚服。班昭作为邓太后的得力“高参”,与邓太后情谊深厚,虽有参政之举,却从未有人指责弹劾,反而赢得了极高的评价。然而,曾经班昭著成《女诫》,其中似有劝诫邓绥之语,这也曾让邓太后心生不悦,甚至将班昭母子徙往长垣。
想到这些,邓太后忍不住老泪纵横。随后,邓太后下令,要隆重安葬班昭,以表达对她的敬重与哀思。
同年,洛阳,晴。
某日,邓太后召见了纸圣蔡伦、科圣张衡、字圣许慎。三位圣人齐聚朝堂,整个皇宫都仿佛被一股神秘的气息笼罩。
邓太后目光充满期待:“三位皆是我大汉的栋梁之才,今日齐聚,本宫深感荣幸。”
蔡伦率先展示了他成功造出的“蔡侯纸”,纸张轻薄柔韧,令众人惊叹。
蔡伦恭敬地说:“太后,此乃臣新造之纸,愿为我大汉文化传承助力。”
许慎也献上了他的《说文解字》,详细解释了文字的起源与含义。
许慎自豪地说:“此乃臣多年心血,望能规范我大汉文字。”
张衡则讲述了他在任上研制出浑天仪、地动仪、候风仪等仪器的过程,展现了非凡的智慧。
张衡自信地说:“这些仪器,可观测天文、预测地震,保我大汉平安。”
三圣展示成果后,洛阳皇宫朝堂,气氛热烈,大臣们纷纷议论。平望侯刘毅站了出来,神色激动。
刘毅高声说道:“太后,如今我大汉人才辈出,文化昌盛,皆因太后英明领导。太后之功绩,堪称‘大圣’。”
大臣们听后,纷纷附和,朝堂上响起一片赞誉之声。邓太后听着众人的称赞,心中感慨万千。她深知,这一切的成就,离不开班昭的教导,也离不开众多贤才的努力。
有一首《邓绥功绩》:
邓绥理政展宏图,班昭高参智不孤。
三圣同辉添盛景,“大圣”美誉世间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