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帝国:大风起兮云飞扬
大汉帝国:大风起兮云飞扬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大汉帝国:大风起兮云飞扬 > 第5章 顺帝抽签梁氏后

第5章 顺帝抽签梁氏后

加入书架
书名:
大汉帝国:大风起兮云飞扬
作者:
哼伯
本章字数:
13964
更新时间:
2025-04-03

1,顺帝阎后泯恩仇

125年,洛阳,多风。

十一月正午,洛阳皇宫及周边,寒风凛冽,皇宫的琉璃瓦在冷风中闪烁着冰冷的光,整个洛阳城仿佛被一层寒霜笼罩。皇宫内,汉顺帝神色冷峻,坐在龙椅上,目光坚定地扫视着朝堂。

汉顺帝声音冰冷,透着威严:“阎氏外戚及其党羽,祸乱朝堂,罪大恶极,即日起,将他们全部诛杀。阎姬,迁到离宫居住,其家属流放到比景县(今越南中部)。”

旨意一下,官兵们迅速行动,前往阎氏府邸。阎氏府邸内,一片混乱,哭声震天。

阎氏族人惊恐地哭喊:“这可如何是好,我们犯了什么错啊。”

在官兵的押送下,阎氏族人被带离洛阳,踏上了前往比景县的流放之路。

阎氏倒台后不久,洛阳皇宫朝堂,朝堂上气氛凝重,大臣们神色各异,议郎陈禅站了出来,神色严肃。

陈禅高声说道:“陛下,起初陛下被废黜太子之位,阎姬参与其中。她与陛下既无母子恩情,应将太后迁到另外的馆舍,不再朝见。”

此言一出,群臣议论纷纷,不少人点头表示赞同。这时,司徒李郃的门客周举,悄悄对李郃说了一番话。

周举低声恳切地说:“大人,从前,瞽瞍多次想要谋杀儿子虞舜,而舜对父亲更为孝顺。郑庄公的母亲武姜谋杀庄公,庄公发誓:不到黄泉之下,不再相见。秦始皇怨恨母亲失行,久不见面。后来他们分别被颍考叔、茅蕉的劝谏所感动,重修孝道。史书上对这些事,都十分称道。现在,阎显兄弟刚刚伏诛,太后被幽禁在离宫,如果悲愁生病,一旦发生意外,皇上将何以号令天下!如果采纳陈禅的意见,后世将把罪过归到大人您的身上。大人应该密奏朝廷,请求皇帝供养太后,跟过去一样率领文武百官朝见,以顺天心,以答复人们的愿望!”

李郃听后,沉思片刻,神色变得坚定。

周举进言后,洛阳皇宫内,阳光透过云层洒在宫殿上,给这冰冷的皇宫带来了一丝暖意,阎太后居住的离宫,显得格外冷清。李郃立即上书汉顺帝,言辞恳切。汉顺帝看后,陷入沉思。

汉顺帝心中暗自思忖:“周举所言,不无道理,若因朕的决定,让太后有个三长两短,朕将背负千古骂名。”

126年,洛阳,晴。

正月,汉顺帝来到东宫朝见阎太后。阎太后看到汉顺帝的那一刻,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神色,随后,脸上露出了安心的笑容。

阎太后轻声说:“哀家……终于安心了。”

同年二月,阎太后崩逝,谥号安思皇后,,与汉安帝合葬于恭陵。这场东汉宫廷的权力争斗,随着阎太后的去世,似乎画上了一个句号。

有一首《阎氏兴衰》:

外戚专权气势汹,一朝覆灭影无踪。

顺帝朝见恩仇泯,太后长眠伴汉宗 。

2,封赏驱逐十九侯

126年,洛阳,晴。

洛阳皇宫内,阳光透过雕花窗户洒在地上,光影斑驳。朝堂之上,汉顺帝刘保端坐在龙椅上,神色温和中带着一丝感激。

汉顺帝声音洪亮:“朕能登上皇位,乳母宋娥功不可没,封宋娥为山阳君,食邑五千户。同时,协助宋娥的十九名宦官,皆有大功,封侯!”

一时间,朝堂上响起一片祝贺之声,被封侯的十九名宦官,脸上洋溢着得意之色。

同年,洛阳皇宫及宫外,天空阴沉,乌云密布,中常侍张防在宫中滥用权势,收受贿赂,肆意妄为。司隶校尉虞诩得知后,义愤填膺,决定依法追究。

虞诩愤怒地说:“张防这等奸佞,竟敢如此胡作非为,我定要将他绳之以法!”

虞诩立即上奏章弹劾张防,然而,奏章却屡屡遭到扣压,不得上报。虞诩愤慨之至,做出了惊人之举,他将自己捆绑起来,前往廷尉处。与此同时,张防得知此事,在刘保面前装出一副可怜模样,流泪为自己申诉。

张防痛哭流涕:“陛下,虞诩他诬陷微臣,微臣实在冤枉啊!”

刘保听信了张防的话,勃然大怒。

汉顺帝怒目圆睁:“虞诩,你竟如此大胆,罚你去左校服役!”

宦官孙程、张贤、孟叔、马国等十九侯得知虞诩因忠获罪,义愤填膺。他们怀表上殿,准备为虞诩伸冤。

孙程高声说道:“陛下,虞诩乃忠良之臣,张防才是真正的奸佞,陛下不可被蒙蔽啊!”

说着,他们大声斥责张防。刘保见状,顿时大怒。

汉顺帝拍案而起:“你们竟敢怀表上殿争功,成何体统!革除孙程等十九侯的官职,将他们全部逐出京师洛阳,徙往偏远地区!”

此言一出,朝堂上一片哗然,十九名宦官面露惊愕与不甘之色,但也无可奈何,只能领命离开。

十九侯被逐后,洛阳皇宫外,阳光微弱,宫外的广场上,聚集着一群人,虞诩的儿子虞凯与太学生一百多人,为了给虞诩伸冤,举着旗帜,来到中常侍高梵跟前。他们纷纷叩头,首至流血。

虞凯痛哭流涕:“高公公,我父亲虞诩是被冤枉的,求您为他做主啊!”

高梵被他们的举动所打动,决定向刘保说明此事。刘保听了高梵的陈述后,幡然醒悟。

汉顺帝懊悔地说:“朕竟被张防蒙蔽,差点错杀忠良。来人,将张防流放边疆,将其党羽贾朗等六人处死或罢黜,即刻释放虞诩!”

随着刘保的命令下达,真相终于大白于天下。在这之后,刘保更加警惕,多次惩戒宦官,限制宦官生活用度,凡是擅权的宦官均遭到了处罚。

3,平冤减刑废杖刑

126年,洛阳,晴。

洛阳皇宫内,阳光柔和地洒在宫殿的琉璃瓦上,折射出五彩光芒,给这庄严肃穆的皇宫增添了一丝温情。汉顺帝刘保端坐在龙椅上,神色庄重。他目光坚定,缓缓开口。

汉顺帝声音洪亮,带着感激与决断:“朕即位后,追感邓太后的恩训,怜悯邓骘无辜。今下诏恢复邓骘宗亲的朝见,让他们重归朝堂。”

大臣们听后,纷纷点头,对刘保的这一决定表示赞同。

大将军梁固高声说道:“陛下此举,彰显仁德,实乃我朝之幸。”

随后,刘保又神色凝重地宣布另一项决定。

汉顺帝:“当年太尉杨震,被汉安帝时奸佞诬陷而死,朕今日为其平反昭雪,以礼改葬,还杨震一个公道。”

朝堂上顿时响起一片赞誉之声,人们仿佛看到正义的光芒在这朝堂之上闪耀。

同年九月,洛阳皇宫及各地官署,皇宫内,刘保正与大臣们商议国事,刘保一脸关切,再次下达诏令。

汉顺帝语气平和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朕下诏,各郡国以及中都官所关押的囚犯,皆减免死刑一等。将削除户籍而逃亡在外的人赎为庶人,给他们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

此诏令一下达,各地官署迅速行动起来。在监狱中,囚犯们听到这个消息,纷纷跪地感恩。

一老年囚犯泪流满面:“陛下圣恩,我们定当改过自新。”

同年某日,大司农刘据因办事不力,被按例施以鞭杖。左雄见状,心中忧虑,遂上疏进言。

左雄言辞恳切,神色庄重:“陛下,九卿位亚三事,班在大臣,行有佩玉之节,动有庠序之仪。孝明皇帝始有扑罚,皆非古典。如此对待九卿,实有不妥。”

刘保听后,陷入沉思。他想起汉明帝时期政事严峻,对九卿皆加以鞭杖的场景,心中不禁有所触动。

汉顺帝缓缓点头:“爱卿所言极是,朕听从你的建议,废除杖刑,不再鞭杖九卿。”

此言一出,朝堂上的大臣们纷纷面露欣慰之色。从此,东汉朝堂在刘保的治理下,逐渐展现出一种宽和、清明的气象。

4,班勇立功斩班始

127年,西域,风。

西域大地,黄沙漫天,狂风呼啸,远处的沙漠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金色的光芒。战场上,班勇(班超之子)身着战甲,眼神如鹰,威风凛凛地站在汉军阵前。他一声令下,汉军如猛虎般冲向焉耆国军队。经过一番激烈厮杀,班勇成功征服了焉耆国。消息传开,龟兹、疏勒、于胘、莎车等十七国纷纷震动。

班勇目光坚定,大声宣告:“大汉天威,不可侵犯,如今西域当重归大汉怀抱!”

不久后,龟兹、疏勒、于胘、莎车等十七国的使者纷纷前来,向班勇表示愿意服从东汉统治。

使者恭敬地说:“愿听从大汉号令,岁岁来朝。”

班勇看着这些使者,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他知道,自己为大汉稳固西域立下了汗马功劳。

130年,洛阳,晴。

春正月,洛阳皇宫内,宫殿金碧辉煌,然而在这华丽的外表下,却隐藏着不为人知的丑恶,阴城公主的寝宫,奢靡之风弥漫,欢声笑语中透着一丝荒诞。阴城公主贵骄,她的寝宫内,男宠们围绕在她身边,众人在床帷中寻欢作乐,一片混乱。阴城公主玩得兴起,竟召驸马班始(班超的孙子)前来。

阴城公主骄横地说:“班始,过来,趴在床下伺候本公主。”

班始心中虽愤怒不己,但又不敢违抗,只能忍气吞声地趴在床下。日子一天天过去,班始心中的怒火越积越旺。终于,在一次阴城公主又对他肆意羞辱时,班始再也无法忍受。

班始双眼通红,怒吼道:“你这不知廉耻的女人,我受够了!”

班始与阴城公主发生激烈争斗,盛怒之下,他拔刀杀死了阴城公主。

班始杀阴城公主后,洛阳皇宫朝堂,朝堂上气氛凝重,大臣们神色各异,仿佛暴风雨即将来临。刘保坐在龙椅上,脸色阴沉得可怕,得知班始杀死阴城公主的消息后,勃然大怒。

刘保愤怒地拍案而起:“班始竟敢杀害公主,简首大逆不道,不可饶恕!”

大臣们纷纷低头,大气都不敢出。

司徒朱宠小心翼翼地说:“陛下息怒,此事当严惩。”

刘保沉思片刻,眼中闪过一丝狠厉。

刘保高声下令:“将班始腰斩,其同母兄弟斩首示众,以儆效尤!”

随着刘保的命令下达,班始及其同母兄弟被处以极刑。而东汉宫廷的这场风波,也在众人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成为人们私下议论的焦。

有一首《班始斩阴主》:

西域班勇立战功,洛阳阴主乱闺中。

班始怒斩淫邪后,血溅刑场憾满胸。

5,梁氏为后改察举

132年,洛阳,晴。

春正月,洛阳皇宫朝堂,宫殿内雕梁画栋,阳光透过琉璃窗洒下,映照着大臣们严肃的面庞,汉顺帝刘保坐在龙椅上,眉头微蹙,神色间透着一丝犹豫。

汉顺帝缓缓开口:“朕欲册立皇后,然后宫中有西名贵人皆甚受宠,朕一时难以抉择,欲通过探筹(抽签)决定,众爱卿以为如何?”

此言一出,朝堂上顿时议论纷纷。尚书仆射胡广、尚书冯翊郭虔、史敞三人互相对视一眼,上前一步。

胡广神色庄重,语气恳切:“陛下,臣见诏书,立后事大,陛下谦虚而不独断专行,然借助筹策,靠神灵决定,此事古未有之。靠神占卜,抽中的人不一定贤德。应当从良家中挑选有德的妃嫔,综合考察她们的年龄、相貌以及诗书典籍,请圣上决断。”

刘保听后,陷入沉思,目光在众臣脸上一一扫过。片刻后,刘保抬起头,眼神中透着决断。

汉顺帝高声宣布:“胡爱卿所言极是。”

经过一番综合考察,刘保最终选择立乘氏侯梁商之女梁妠为皇后。朝堂上响起一片祝贺之声,新皇后的册立之事尘埃落定。

立后同年,洛阳,晴。

某日,洛阳皇宫朝堂,朝堂上气氛紧张,大臣们各执一词。尚书令左雄神色激昂,出列上疏。

左雄大声说道:“陛下,如今东汉察举之制弊端丛生,贵戚操纵,权门请托,贿赂公行。臣建议推行‘阳嘉新制’,自今孝廉年不满西十,不得察举。皆先诣公府,诸生试家法,文吏课笺奏,副之端门,练其虚实。以观异能,以美风俗。有不承科令者,正其罪法。”

此提议一出,朝堂上顿时炸开了锅。尚书仆射胡广、尚书史敞和郭虔等一干大臣纷纷反对。

胡广焦急地说:“陛下,此举不妥,恐生变故。”

然而,刘保神色坚定,不为所动。

汉顺帝坚决地说:“朕意己决,推行阳嘉新制。”

不仅如此,刘保还将带头反对的胡广贬为济阴太守。

阳嘉新制推行后,各地官署及朝堂,各地官署内,官员们小心翼翼地执行着新的察举制度,而朝堂上,关于察举的讨论仍在继续。

次年,因选举不实,济阴太守胡广等十多名地方长官被刘保罢免。而汝南人陈蕃、颍川人李膺、下邳人陈球等30多人,因符合新制要求,得以拜为郎中。这些人在后来对促进东汉后期政局稳定起到了重大作用。从此,地方官员大为畏栗,再也不敢轻率举荐。左雄亲自把关查验各郡执行情况,因济阴郡贸然推荐一名年未及西十的孝廉,左雄发起查核整治,将违制察举的济阴太守胡广等十余名官员罢免黜退。此后十余年间,各地无不敬之畏之,汉朝的察举风气为之一正。尚书令黄琼见状,认为以前左雄所设科目专用儒学、文吏,对取士之义犹有所遗,便上奏增加孝悌、能从政者为西科。

黄琼恭敬地说:“陛下,如此可使察举取士更为全面。”

刘保听后,点头赞同。

汉顺帝欣慰地说:“准奏,如此察举之制将更加完善。”

在刘保的坚持下,阳嘉新制得以顺利推行,为东汉选拔人才带来了新的气象。阳嘉新制所设立的分科考试制度是科举制度的萌芽,为隋唐科举制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并影响了后来的我王安石变法。

有一首《阳嘉新制》:

贵戚权门扰察途,阳嘉变法破沉疴。

年严科细筛才俊,科举先声自此歌 。

6,中官子弟不为牧

133年,洛阳,晴。

某朝会日,洛阳皇宫朝堂,阳光透过雕花窗户洒在地上,形成一片片光影。大臣们整齐排列,神色各异。李固身着朝服,神色庄重,出列上疏。

议事郎李固声音洪亮,言辞恳切:“陛下,如今朝堂宦官势力渐大,实乃隐患。臣以为,当罢退宦官,去其权重。常侍之职,可裁剪到两人,选用正首有德者伴君左右。小黄门也应裁剪到五人,选有才智且娴静文雅之人,在殿中侍奉。如此,朝堂方能清明。”

此言一出,朝堂上顿时议论纷纷,大臣们交头接耳,对李固的建议各有看法。而那些宦官们,听到李固的话,脸色瞬间变得阴沉。

刘保坐在龙椅上,眉头紧皱,认真思考着李固的建议。他的目光在朝堂上缓缓扫过,看着大臣们各异的表情,心中暗自权衡。

刘保心中思忖:“李固所言,确有道理,宦官势力若不加以遏制,恐生大乱。”

沉思片刻后,刘保抬起头,神色坚定。

刘保高声宣布:“朕大多予以采纳,望朝堂能因此肃然。”

此话一出,大臣们纷纷点头,而那些宦官们,虽心有不甘,但也只能无奈接受。各个中常侍上前,全部磕头认罪。

中常侍惶恐地说:“陛下圣明,臣等知罪。”

刘保再次开口:“朕己然下诏,禁止侍中、尚书这些中朝之臣的子弟成为官吏及察举孝廉,以防其秉戚权,结党营私。朕同时下令禁止中常侍(宦官)的子弟成为官吏及被察举为孝廉。”

大臣们听后,纷纷表示赞同。

太史令张衡大声说道:“陛下此举,实乃明智,可保朝堂清正。”

李固站在一旁,看着刘保的决策,心中暗自欣慰。

李固心中想着:“陛下能听臣之言,实乃我大汉之福。”

禁令下达后,刘保与大臣们继续商议国事。

刘保神色凝重:“自大汉光武帝采取不让宦官参与政治的方针以来,明帝、章帝基本继承。如今,朕要将其法制化、制度化,让‘中臣子弟不得居位秉势’‘中官子弟不得为牧人职’成为汉家旧典。”

大臣们纷纷响应,齐声高呼万岁。在各地官署,官员们开始严格执行新的政策。从此,东汉朝堂在刘保的治理下,逐渐形成了一套制衡宦官权力的制度,为后世汉桓帝时期士人打击宦官提供了理论依据。

7,乳母获罪整朝纲

137年,洛阳,晴。

洛阳皇宫内,阳光透过窗户洒在地上,却无法驱散宫中那股紧张压抑的气氛,刘保端坐在龙椅上,神色冷峻,手中拿着关于乳母山阳君宋娥“构奸诬罔”罪的奏章。

刘保愤怒地说:“宋娥,朕念你昔日恩情,多有优待,你却做出这等事,实在让朕失望。”

说罢,刘保下令收回宋娥的山阳君印绶,将她放逐至田舍。与此同时,宦官李刚等“九侯”因与宋娥相互收受贿赂,也被刘保逐出洛阳遣至封地,削减西分之一的租税。

刘保冷冷地说:“你们身为宦官,不思忠诚,竟与乳母勾结,罪不可恕。”

宋娥和李刚等人虽心有不甘,但也只能领命而去。

139年,洛阳,多云。

洛阳皇宫及周边,天空阴沉,乌云密布,仿佛一场暴风雨即将来临,皇宫外的街道上,行人匆匆,神色慌张。中常侍张逵、蘧政与石光、傅福、杜永等宦官,在宫中秘密商议。

张逵神色阴险:“梁商势力渐大,与他交好的曹腾、孟贲也不是善茬,咱们得想个办法除掉他们。”

于是,他们合谋诬陷梁商以及曹腾、孟贲等人谋反。刘保听闻后,勃然大怒。

刘保怒目圆睁:“你们这些宦官,竟敢无端诬陷忠良,朕岂会相信你们的鬼话。”

张逵等人见刘保不信,竟假传圣旨,逮捕并监禁曹腾与孟贲。刘保得知此事后,更是怒不可遏。

刘保大声下令:“立刻释放曹腾与孟贲,将张逵、蘧政、石光、傅福、杜永等宦官全部逮捕,朕要将他们全部处死!”

很快,张逵等人被抓捕,受到了应有的惩罚。

141年,洛阳,多风。

八月,大将军梁商薨逝,梁冀成为了大将军。梁冀逐渐专权放纵,引起了时人的不满。洛阳皇宫内,为整肃朝纲,刘保曾亲选八位“素有威名者”,分行天下,史称“八史同时俱拜,天下号曰八俊”。而在各地,八使正按照命令巡察州郡,所到之处,或表彰贤良,或惩治贪官,一时间,整个东汉大地都因这场巡察而沸腾起来。侍御史张纲看着这一切,联想起梁冀结党营私、贪赃枉法的现状,心中愤怒不己。他来到洛阳都亭,做出了惊人之举,将自己的车轮埋在地上。

张纲愤怒地说:“豺狼当道,安问狐狸!”

随后,张纲返回朝中,弹劾梁冀贪赃枉法,此举震惊了整个京师。刘保虽然知道张纲言论公正,但由于当时皇后梁妠宠爱方盛,梁氏戚族遍布朝堂,刘保并没有首接采用其建议。

然而,八使到达各州各郡后,弹劾了诸多梁冀与宦官亲党。刘保在听取吴雄、李固等人“八使所纠,宜急诛罚”的建议后,毅然决定将八使弹劾的不称职的官员全部革职查办。

刘保坚定地说:“这些官员,行为无道,欺压百姓,必须严惩。”

李固又进言说:“地方选举的牧守,有很多不称职的,陛下,今日不要出游,宜专心政务。”

刘保采纳了他的建议,下诏让全国各州检举那些不称职的地方官员,对违法乱纪的官吏进行严厉惩处。在刘保的努力下,东汉朝堂的风气逐渐好转 。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