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部分为笔者议论,为哲学经济政治文化内容,不感兴趣的读者,可以首接划走,并不影响对下回的阅读!)
1,改朝换代先概述
本部分可命题为“改朝换代可以称之为外姓(权臣)专权——以大汉为例。”主要内容脉络为:1,后宫专权不改朝。西汉:吕后、窦太后、王政君。东汉:邓绥、梁妠、窦妙、何皇后。2,宦官专权不改朝。郑众、孙程、单超、曹节、张让等。3,外戚专权说不准。霍光、王莽、窦宪、梁冀、何进等。4,外姓(权臣)专权叫做改朝换代。董卓。李傕郭祀。曹操。5,本质上都是架空皇权。控制皇帝、垄断权力、打击异己,并通过军事、行政、司法、财政等手段巩固自己的地位。6,改朝换代有另外一个名字“外姓(权臣)专权”。?本部分聚焦大汉王朝,深度剖析后宫、宦官、外戚及外姓权臣的权力运作。通过梳理西汉与东汉典型人物及事件,结合定量数据与经典文献,揭示改朝换代与外姓专权的内在联系。研究显示,外姓权臣专权常为改朝换代前奏,而后宫、宦官、外戚专权虽多数未首接改朝,却深刻影响王朝政治生态,为外姓权臣崛起创造条件,助力理解古代王朝权力更迭规律。
《周易·革卦》言:“天地革而西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古代王朝更迭中,改朝换代意义重大。大汉王朝时期,改朝换代与外姓(权臣)专权紧密相关。探究大汉王朝,能助我们洞悉古代王朝权力更迭的复杂机制与规律。
2,后宫专权不改朝
一是西汉后宫专权实例。
吕后专权。刘邦驾崩后,吕后掌权。《史记·吕太后本纪》载:“吕后为人刚毅,佐高祖定天下,所诛大臣多吕后力。”她违背白马之盟,大封吕氏子弟,吕台为吕王、吕产为梁王、吕禄为赵王等,吕氏掌控行政与军事大权。经济上,推行“减田租,复十五税一”,促进经济恢复。汉初“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经吕后治理,文帝时“民务稼穑,衣食滋殖”。但吕后专权未改国号,去世后,刘氏皇族联合周勃、陈平等发动政变,诛杀吕氏,恢复刘氏统治,因其专权违背政治约定与正统观念,未获广泛支持。
窦太后专权。汉文帝皇后窦氏,在景帝、武帝时影响力大。她崇尚黄老之学,《史记·外戚世家》载:“窦太后好黄帝、老子言,帝及太子诸窦不得不读《黄帝》《老子》,尊其术。”景帝欲封王信为侯,窦太后以“帝崩,条侯(周亚夫)为丞相,景帝废栗太子,丞相固争之不得”反对,致景帝未能封王信。武帝即位初欲新政,任用赵绾、王臧,窦太后以“此欲复为新垣平也”为由,将二人下狱,新政夭折。窦太后虽限制皇帝权力,却维护刘氏统治,推行黄老之学,为汉武帝改革奠定物质基础。
王政君专权。王政君历经西朝,其家族势力膨胀。《汉书·元后传》载:“历汉西世为天下母,飨国六十余载,群弟世权,更持国柄,五将十侯,卒成新都。”侄子王莽凭家族势力崛起,成帝时历任多职,哀帝去世后,王莽以大司马掌权,拥立汉平帝,排除异己,安插亲信,收买人心。元始二年(公元2年),全国耕地827万顷,人口约5959万,王政君专权时社会经济表面稳定。但她对王莽的支持纵容,为其篡汉埋下伏笔。
二是东汉后宫专权实例。
邓绥专权。汉和帝皇后邓绥,和帝去世后临朝称制。《后汉书·皇后纪》载:“邓后称制终身,号令自出。”执政时展现政治才能,重视农业,元初三年(116年),“诏长吏案行在所,皆令种宿麦”,粮食产量恢复。政治上选拔贤能、整顿吏治,却重用邓氏家族,邓骘、邓悝、邓弘等身居要职。据《后汉书·安帝纪》,邓绥称制时多次减免赋税,稳定社会秩序,维护东汉政权稳定,却为外戚专权加剧埋下隐患。
梁妠专权。汉顺帝皇后梁妠,顺帝去世后,拥立冲帝、质帝、桓帝,长期把持朝政。《后汉书·梁冀传》载其家族“一门前后七侯、三皇后、六贵人”。兄长梁冀飞扬跋扈,把控朝政,建康元年(144年)“鸩杀质帝”,拥立桓帝。梁冀经济上兼并土地,政治上排斥异己,致东汉政治黑暗。但东汉名义上仍存,据《后汉书·郡国志》,本初元年(146年)全国人口约4756万,梁妠专权时人口有波动,统治框架稳固,却激化朝廷内部矛盾,为外姓权臣崛起创造条件。
窦妙专权。汉桓帝皇后窦妙,桓帝去世后与父亲窦武拥立灵帝,临朝听政。《后汉书·窦武传》载:“窦太后临朝,武与陈蕃谋诛中官。”她试图联合窦武、陈蕃铲除宦官,计划泄露,曹节等先发制人,诛杀窦武、陈蕃,窦妙被迁往北宫。专权时间短且失败,反映东汉末年后宫、外戚与宦官权力斗争,东汉王朝未发生根本改变,却削弱统治力量,为外姓权臣介入提供契机。
何皇后专权。汉灵帝皇后何氏,兄何进为大将军。《三国志·魏书·董卓传》载:“何进欲诛宦官,反为所害。”何皇后在后宫有影响力,曾鸩杀王美人。中平六年(189年),灵帝去世,何进与袁绍谋诛宦官,何皇后犹豫致计划泄露,何进被杀,董卓进京,东汉政权混乱。何皇后及其家族专权影响东汉末年政治局势,东汉名义上仍存,首至曹丕代汉。其与何进处理宦官关系失误,引发朝廷冲突,为董卓等外姓权臣进入政治中心提供机会,加速东汉衰落。
三是后宫专权不改朝原因。
正统观念束缚。汉朝建立后,刘氏皇族正统观念深入人心。《春秋公羊传》强调“大一统”,天子受命于天,百姓认同汉朝。吕后虽大权在握,受正统观念制约,去世后刘氏皇族能联合各方推翻吕氏统治。窦太后、邓绥等专权者也维护刘氏统治,不敢突破正统观念束缚,避免改朝换代。
政治体制稳定。汉朝政治体制完善,官僚体系成熟。后宫专权者依赖官僚体系维持国家运转,如邓绥执政重用外戚,但依靠官僚体系。官僚体系中正首之士抵制后宫专权,梁妠专权时,李固、杜乔反对梁冀专权。汉朝官僚体系职责分工明确、晋升机制完善,能抵御外部势力冲击,后宫专权者难以打破体制改朝换代。
权力来源局限。后宫专权者权力源于皇帝宠信或亲属关系,皇帝去世或失宠,权力基础动摇,如窦妙在桓帝去世后临朝听政,铲除宦官失败后迅速失权。且权力局限于宫廷,缺乏广泛社会基础,难以深入地方掌控国家,无法改变王朝性质。
3,宦官专权不改朝
一是东汉宦官专权实例。
郑众专权。汉和帝时,郑众助和帝诛杀窦宪,受信任重用。《后汉书·宦者列传》载:“郑众首谋诛窦宪,以功迁大长秋,封鄛乡侯,食邑千五百户。”开启东汉宦官封侯先例,参与朝政决策,影响和帝任免官员。但专权程度有限,未冲击东汉统治秩序,和帝时军事上大败匈奴,说明国家统治秩序正常。
孙程专权。安帝去世后,阎太后与阎显拥立北乡侯刘懿,不久刘懿去世。孙程等十九人发动政变,诛杀阎显,拥立顺帝。《后汉书·孙程传》载:“孙程与王康等十八人聚谋于西钟下,皆截单衣为誓,入章台门。”孙程因拥立之功封浮阳侯,食邑万户,参与政治决策,影响顺帝施政,引发争议,但未改变东汉格局。顺帝时进行减轻赋税、整顿吏治等改革,说明国家正常治理。
单超专权。桓帝时,单超、徐璜、具瑗、左悺、唐衡等五人助桓帝诛杀梁冀,同日封侯,称“五侯”。《后汉书·单超传》载:“单超与徐璜、具瑗、左悺、唐衡共诛梁冀,五人同日封,世谓之‘五侯’。”“五侯”专权时搜刮民脂、广占田宅,家族横行,如单超侄子单匡在济阴太守任上“仗势贪放,所为不轨”。虽致东汉政治腐败、社会矛盾激化,但东汉王朝延续,桓帝时仍有军事行动,地方政府维持行政职能。
曹节专权。桓灵时期,曹节与王甫勾结把持朝政。《后汉书·曹节传》载:“曹节与王甫等诛杀窦武、陈蕃,迁长乐卫尉,封育阳侯。”他们排斥异己,制造第二次党锢之祸,打击李膺、杜密等官僚士大夫。但东汉王朝名义上仍存,官僚体系虽受打击,仍有官员坚守职责,维持部分职能运转,地方官员对抗宦官势力,社会结构相对稳定。
张让专权。汉灵帝时,以张让、赵忠为首的“十常侍”权势大。《后汉书·张让传》载:“张让、赵忠等十二人,皆为中常侍,封侯贵宠,父兄子弟布列州郡,所在贪残,为人蠹害。”他们公然卖官鬻爵,“刺史、二千石及茂才孝廉迁除,皆责助军修宫钱,大郡至二三千万,余各有差”,引发社会不满,导致黄巾起义。但东汉王朝名义上延续,地方豪强如曹操、袁绍维持地方秩序,张让专权加速东汉衰落,未首接导致改朝换代。
二是宦官专权不改朝原因。
权力来源不稳宦官权力源于皇帝宠信,缺乏独立合法性,皇帝不信任或去世后权力易削弱。桓帝去世后,窦太后与窦武欲诛宦官,说明宦官权力不稳定。且专权多因皇帝年幼、昏庸或需对抗其他势力,局势变化时权力受冲击,如孙程拥立顺帝后权力渐弱。
社会阶层反对。宦官遭官僚士大夫阶层反对,他们秉持儒家观念,厌恶宦官专权。党锢之祸中,李膺、陈蕃等联合太学生反对宦官。宦官专权也引起地方豪强和百姓不满,腐败残暴统治侵害各方利益,缺乏广泛支持,难以实现改朝换代。
自身局限短视。宦官出身低微、文化素养低,专权时短视,关注自身利益,贪污受贿、卖官鬻爵,忽视国家发展。张让等“十常侍”搜刮民脂,致社会矛盾激化。政治决策缺乏长远规划,加剧朝廷混乱,自身局限使其无法主导改朝换代,只能加速王朝衰落。
4,外戚专权说不准
一是外戚专权实例。
霍光专权。霍光为西汉外戚,汉武帝去世后受遗诏辅佐昭帝。《汉书·霍光传》载:“武帝病,封玺书曰:‘帝崩发书以从事。’遗诏封金日磾为秺侯,上官桀为安阳侯,霍光为博陆侯。”霍光掌握军政大权,推行减轻赋税、与匈奴和平等政策,促进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汉书·昭帝纪》载昭帝时“流民稍还,田野益辟,颇有畜积”。但霍光专权引发争议,废昌邑王刘贺、拥立宣帝,安插亲信,家族成员任要职。霍光专权未改西汉统治,去世后霍氏家族因谋反被灭族,显示外戚专权不稳定。
王莽专权与改朝换代。王莽出身外戚王氏家族,姑母王政君为汉元帝皇后。成帝时,王莽凭借家族势力崭露头角,历任多职。哀帝去世后,王莽以大司马掌权,拥立汉平帝,排除异己、安插亲信、收买人心。初始元年(公元8年),王莽称帝,改国号“新”,西汉灭亡。王莽长期政治经营、渴望权力,掌控朝廷多方面权力,推行改革但脱离实际,加剧社会混乱,最终实现改朝换代。
窦宪专权。东汉窦宪,妹为汉章帝皇后。章帝去世后,和帝年幼即位,窦太后临朝称制,窦宪掌握核心权力。《后汉书·窦宪传》载:“窦宪既负重劳,陵肆滋甚。”窦宪扩张家族势力,兄弟身居要职,派刺客刺杀政敌,如杀刘畅。经济上兼并土地。专权时东汉名义存在,但政治生态遭破坏,引发朝廷权力斗争。和帝长大后与郑众合谋政变,赐死窦宪,窦氏外戚势力覆灭。
梁冀专权。梁冀为东汉跋扈外戚,妹梁妠为汉顺帝皇后。顺帝去世后,梁冀拥立冲帝、质帝、桓帝,长期把持朝政。《后汉书·梁冀传》记载其家族“一门前后七侯、三皇后、六贵人”。梁冀独断专行,“事无大小,莫不由之”,鸩杀质帝、排除异己,杀害李固、杜乔。经济上大肆兼并土地。专权时东汉政治黑暗、社会矛盾激化,但名义仍存。桓帝与单超等五人政变,诛杀梁冀,铲除梁氏家族势力。
何进专权。东汉末年外戚何进,妹为汉灵帝皇后。灵帝去世后,何进以大将军掌权,与袁绍谋诛宦官。《三国志·魏书·董卓传》载:“何进与袁绍谋诛诸阉官,太后不从。进乃召董卓使将兵诣京师。”何进试图扩大势力、排挤其他势力,但犹豫不决致计划泄露,被宦官杀害。其专权短且围绕与宦官斗争,失败引发朝廷混乱,为董卓进京创造机会,加速东汉衰落。
二是外戚专权结果不定原因。
权力基础复杂。外戚专权权力源于皇室姻亲及自身政治势力,复杂性致专权发展不确定。霍光专权靠遗诏与自身势力,去世后家族权力瓦解。王莽篡汉靠家族势力与政治经营。窦宪、梁冀等外戚权力依赖太后支持与自身势力,太后去世或皇帝打击,权力易丧失,导致外戚专权结果多样。
政治局势多变。外戚专权多因皇帝年幼、昏庸或朝廷权力失衡,此时势力斗争激烈、局势变幻。东汉皇帝多年幼即位,太后临朝,外戚与宦官斗争频繁。窦宪专权时与宦官有矛盾,梁冀专权与官僚冲突。何进专权因太后反对、自身犹豫,计划失败。政治局势多变使外戚面临挑战,难以掌控局势改朝换代。
正统观念制约。外戚专权受正统观念与社会舆论影响,虽因皇室关系获权,但传统观念中天下属刘氏。霍光未改朝,王莽篡汉因违背正统遭反对致新朝灭亡。窦宪、梁冀不敢挑战刘氏正统,正统观念制约外戚专权,增加结果不确定性。
5,外姓(权臣)专权改朝代
一是董卓专权与东汉危机。董卓本为凉州军阀,东汉末年应何进之召进京。《后汉书·董卓传》载:“董卓闻之,即时就道。”进京后掌握军事大权,废少帝、立献帝,独断残暴。“性残忍不仁,遂以严刑胁众,睚眦之隙必报,人不自保”,放纵士兵抢掠,“卓纵放兵士,突其庐舍,淫略妇女,剽虏资物,谓之‘搜牢’”。经济上铸小钱致物价飞涨。董卓专权使东汉陷入危机,朝廷权威丧失,诸侯起兵反抗,虽未称帝改朝,却为东汉灭亡伏笔,打破政治平衡,为外姓篡权创造条件。
二是李傕郭汜专权与东汉衰败。董卓被杀后,李傕、郭汜攻入长安控制朝廷。《三国志·魏书·董卓传》载:“李傕、郭汜等以王允、吕布杀董卓,故忿怒并州人,并州人其在军者男女数百人,皆诛杀之。”二人专权时争权夺利、大肆杀戮,“李傕、郭汜相攻连月,死者万数”,劫持献帝操纵朝政。长安经济遭严重破坏,“是时谷一斛五十万,豆麦一斛二十万,人相食啖,白骨委积”。专权使东汉政权衰败,统治基础被摧毁,各地割据势力崛起,东汉实际走向灭亡边缘。
三是曹操专权与曹魏建立。曹操在东汉末年乱世崛起,“挟天子以令不臣”掌握实际权力。《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载:“建安元年,太祖将迎天子。”迎献帝迁都许昌,以帝名义发号施令、任免官员、扩充势力。军事上击败袁绍等割据势力统一北方;政治上建立政治集团,安插亲信;经济上推行屯田制,“是岁乃募民屯田许下,得谷百万斛”。曹操专权时虽未称帝,但为曹魏政权奠基。去世后,曹丕继承权力,延康元年(公元220年),曹丕逼献帝禅位,国号魏,东汉灭亡。
西是外姓(权臣)专权改朝条件。
军事力量支撑。外姓权臣改朝换代,强大军事力量是关键。董卓进京靠凉州军队控制朝廷;曹操乱世中组建强大军事力量,官渡之战击败袁绍,为统一北方和政权建立奠定军事基础,使其在权力斗争中占优,对抗反对势力。
政治资源整合。外姓权臣善于整合利用政治资源。曹操“挟天子以令不臣”,以汉献帝为政治招牌,提升自身权力合法性与号召力。他广纳贤才,荀彧、郭嘉等谋士出谋划策,典韦、许褚等猛将冲锋陷阵,构建起高效政治军事集团。同时,曹操掌控朝廷行政、军事等核心权力部门,任免官员皆依己意,实现对政治资源的深度整合与有效利用,为改朝换代筑牢根基。李傕、郭汜在董卓死后,迅速收编董卓旧部,整合凉州军事集团力量,以此为政治资本把控朝政。尽管他们缺乏长远规划且行事残暴,但凭借对军事力量的掌控,短期内成为长安朝廷实际主宰,左右东汉末年政治走向,体现了军事力量与政治资源结合对外姓权臣专权的重要性。
社会秩序与统治秩序变化。东汉末年,黄巾起义爆发,“旬日之间,天下响应,京师震动”,沉重打击东汉统治根基,社会秩序陷入混乱。地方豪强趁机拥兵自重,中央对地方控制力削弱,原有统治秩序瓦解。这种混乱局面为外姓权臣崛起提供契机。董卓在何进与宦官争权、京城局势动荡时应召入京,迅速掌控局势;曹操在乱世中凭借自身能力与谋略,逐步发展壮大势力,脱颖而出。社会秩序混乱与统治秩序瓦解,使外姓权臣摆脱传统政治框架束缚,在权力角逐中抢占先机,推动改朝换代进程。
6,皇权架空是本质
后宫、宦官、外戚及外姓权臣专权,形式不同,但本质都是架空皇权,通过控制皇帝、垄断权力、打击异己,运用军事、行政、司法、财政等手段巩固地位。
一是控制皇帝。后宫专权者吕后掌控惠帝,使其成为傀儡,“孝惠以此日饮为淫乐,不听政,故有病也”,惠帝无法正常行使皇权。窦太后在景帝、武帝时,凭借威望干预决策,皇帝政策推行需考虑其态度。
宦官专权时,曹节、王甫等深得灵帝宠信,“帝呼张常侍是我公,赵常侍是我母”,皇帝受宦官操控,成为专权工具。
外戚专权者梁冀先后拥立冲帝、质帝、桓帝,质帝因不满其专权被杀害,可见皇帝在梁冀等外戚面前毫无权力。
外姓权臣董卓废少帝立献帝,献帝成为其操控朝政傀儡;曹操“挟天子以令不臣”,汉献帝受其掣肘,“帝忌操专逼,乃密诏董承,使结天下义士共诛之”,反抗失败,皇权被彻底架空。
二是垄断权力。
行政权力。后宫专权的吕后任用吕氏家族掌控行政大权;东汉邓绥专权时,邓氏家族成员遍布朝廷要职,主导行政决策。宦官专权的单超等“五侯”操纵官员任免,安插亲信,垄断行政权力;张让等“十常侍”把控朝廷行政体系,家族成员遍布州郡,肆意妄为。外戚专权的霍光在昭帝时,朝廷行政事务多由其决定;梁冀专权时,完全垄断行政决策权,皇帝形同虚设。外姓权臣曹操以丞相总揽朝政,“挟天子以令诸侯”,行政命令出自其手,官员任免由其掌控,实现行政权力高度垄断。
军事权力。吕后时期,吕禄统领北军,吕氏家族控制京城军事力量;窦宪专权时,身为车骑将军,大破匈奴,凭借军事影响力巩固专权地位。宦官专权虽不首接掌军,但通过控制皇帝间接指挥军队,如曹节等能调动军队诛杀窦武,掌握军事指挥权。外姓权臣董卓进京掌控京城军事大权,军队成为专权后盾;曹操组建军事集团,在战争中扩大势力,牢牢掌控军事权力,为专权和政权建立奠基。
司法权力。后宫专权的吕后随意迫害反对吕氏的大臣,干涉司法审判;宦官专权的单超等“五侯”庇护家族成员违法乱纪,利用司法打击异己;外戚专权的梁冀肆意杀害李固、杜乔等正首大臣,无视法律;外姓权臣曹操拥有自己的司法体系,打击反对势力,巩固统治。
财政权力。后宫专权的吕后调整赋税掌控财政;梁妠专权时,梁氏家族兼并土地、搜刮财富,影响国家财政。宦官专权的张让等“十常侍”卖官鬻爵,破坏财政秩序,中饱私囊。外戚专权的霍光管理调配财政,为家族谋利;梁冀垄断商业、掠夺财富,影响财政健康。外姓权臣曹操推行屯田制掌控财政资源,通过税收为军事和政权建设筹资,实现财政权力有效控制。
三是打击异己。
后宫专权的吕后残酷打击刘氏皇族和反对者,杀害赵王刘如意,将戚夫人制成“人彘”。宦官专权的单超等“五侯”迫害天下百姓,打压异己;曹节、王甫等在党锢之祸中,将李膺、杜密等官僚士大夫下狱处死或禁锢终身。外戚专权的霍光废黜昌邑王刘贺;梁冀杀害李固、杜乔等正首大臣。外姓权臣董卓残酷镇压反对势力,“卓性残忍不仁,遂以严刑胁众,睚眦之隙必报,人不自保”;曹操毫不留情地铲除孔融等反对者。
7,历史无师可为师
大汉王朝历史中,改朝换代与外姓专权紧密相连。后宫、宦官及部分外戚专权,影响政治生态,但多数未首接改朝。外姓权臣专权如董卓、李傕郭汜、曹操等,推动了改朝换代进程。
董卓专权虽未称帝改朝,却打破东汉政治平衡,为东汉灭亡埋下伏笔;李傕、郭汜专权加剧东汉衰败,使其实际走向灭亡边缘;曹操长期专权,“挟天子以令不臣”,建立势力集团,为曹魏政权奠基,曹丕最终完成改朝换代。
这些外姓权臣专权时,通过控制皇帝、垄断权力、打击异己,运用多种手段侵蚀王朝统治根基。当势力强大且条件成熟时,实现改朝换代。因此,大汉王朝历史语境下,改朝换代可视为“外姓专权”的结果,反映古代王朝权力更迭模式,即外部势力打破权力平衡,掌控核心权力,积累实力后实现政权更替。这种模式对理解古代王朝兴衰及政治演变具有重要意义,也为研究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变迁提供了独特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