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帝国:大风起兮云飞扬
大汉帝国:大风起兮云飞扬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大汉帝国:大风起兮云飞扬 > 第9章 大风歌兮鸿浩歌

第9章 大风歌兮鸿浩歌

加入书架
书名:
大汉帝国:大风起兮云飞扬
作者:
哼伯
本章字数:
12890
更新时间:
2025-03-21

1,异姓王郡国并行

前202年,长安,晴。

阳光艰难地穿过厚重的云层,洒在那略显空旷的宫殿之上。宫殿内,气氛凝重而压抑,大臣们身着朝服,神色各异,有的眉头紧锁,有的目光闪烁。刘邦高坐于龙椅之上,眼神深邃,似是在思索着什么。他缓缓起身,龙袍随着他的动作微微摆动,发出簌簌的声响。

刘邦声音低沉却坚定:“诸位爱卿,如今我大汉初立,天下尚未完全平定,百废待兴。这战后的秩序该如何重建,功臣又该如何安抚,还望大家各抒己见。”

宰相萧何上前一步,拱手说道。

萧何忧虑地说:陛下,秦朝因实行郡县制,虽中央集权得以加强,但地方力量薄弱,一旦有变,难以迅速应对。如今我大汉刚立,若只行郡县制,恐难以安抚功臣,也不利于稳定地方。

留侯张良紧接着附和:“陛下,臣以为分封诸侯可让功臣各安其位,也能巩固边疆。但分封过多,又恐尾大不掉,重蹈周朝覆辙。”

刘邦微微皱眉,眼神中透露出一丝纠结:“两位爱卿所言皆有道理,这郡县制与分封制,各有利弊,实让朕难以抉择。”

大臣们的议论声此起彼伏,交织在一起,刘邦的叹息声清晰可闻,阳光透过窗户洒在地上,形成一片片光斑。

刘邦在宫殿内来回踱步,脚步声在空旷的宫殿内回响。突然,他停下脚步,眼中闪过一丝决然。

刘邦大声说道:“朕决定,采取郡国并行制!部分恢复封建,分封七个异姓功臣为王。如此既能安抚功臣,又能保留郡县制以维护中央权威。”

宫殿内,刘邦站在中央,身后的龙椅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大臣们纷纷跪地,高呼:“陛下圣明”。

宽阔的广场上,彩旗飘扬,士兵们整齐排列,手中的兵器闪烁着寒光。七位异姓功臣身着华丽的服饰,神情激动又带着几分敬畏。刘邦站在高台上,手中捧着象征权力的印玺和符节。

刘邦高声宣布:“今日,朕分封七位功臣为王,望你们能各守其土,拱卫大汉江山!”

七位功臣齐声跪地,高呼:“臣等定当竭尽全力,不负陛下重托!”

此外,还有超过一百三十人被封为列侯。分封仪式结束后,刘邦站在宫殿的城楼上,望着远方。阳光洒在他的身上,勾勒出他坚毅的轮廓。

2,汉削藩刘姓而王

前202年,燕地,多云。

西汉王朝建立初年十月,诸侯国占据大汉江山的多半疆土,如同先秦列国割据状态,异姓诸侯王在封国内部军政独立、尾大不掉,给中央集权的统治带来了极大的不稳定因素。刘邦封王也仅为权宜之计。待政权逐步稳固后,刘邦开始有意削除异姓诸侯王。

此时,燕地战场,黄沙漫天,喊杀声震耳欲聋。刘邦亲率周勃、樊哙等征讨,汉军如潮水般向燕王臧荼的军队涌去,刀光剑影闪烁,鲜血染红了大地。刘邦身着金色战甲,骑在高头大马上,指挥若定。臧荼军队虽奋力抵抗,但终不敌汉军的勇猛攻势,节节败退。

刘邦挥动令旗,高声下令:“将士们,冲锋!平定燕地,还我大汉安宁!”

士兵们齐声高呼:“杀!杀!杀!”

燕地战场,广袤的原野上,双方军队激烈厮杀,扬起滚滚烟尘。燕王臧荼率先被平定,刘邦改立密友、太尉卢绾为燕王。

有一首《叹汉初封削》:

大汉初成制度更,分封异姓且安兵。

一朝势稳除藩乱,功过千秋论未停 。

3,白登之围和亲策

前201年,漠北,多风。

秋日,广袤无垠的漠北草原,狂风呼啸,黄沙漫天。冒顿单于骑在一匹高大的黑色战马上,身披黑色披风,在一众匈奴勇士的簇拥下,俯瞰着这片属于他的领地。远处,被征服的部落营帐星星点点,草原上的牛羊成群结队。他眼神冷峻,透露出霸主的威严,手中的马鞭随意地指着远方,仿佛在宣告着自己的统治。

冒顿单于声音低沉而洪亮,充满霸气:“这广袤的漠北,从今往后,皆归我匈奴所有!东灭东胡,西击大月氏,南侵燕代,无人能挡我匈奴铁骑!”

激昂的草原,风声呼啸,匈奴部落战马嘶鸣,远处传来牛羊的叫声,雄浑壮阔,视野开阔,景色壮丽!

漠北的马邑城,韩王信在营帐中来回踱步,神色焦虑。外面,匈奴的喊杀声隐隐传来,营帐内气氛紧张。他手中拿着求和的信件,犹豫再三,最终还是决定派出使者。

韩王信自言自语,声音中充满恐惧:“匈奴势大,我多次求和,刘邦却派人责备我,恐有杀身之祸,如今只能……”

韩王信营帐内摆放着兵器,墙上挂着地图,韩王信的脚步声清晰可闻,凸显他内心的不安。

前200年,铜鞮,风。

铜鞮战场,汉军浩浩荡荡,三十余万大军气势磅礴。刘邦身着金色战甲,骑在一匹白色战马上,威风凛凛地指挥着战斗。汉军如猛虎下山般冲向韩王信的军队,喊杀声震天。

刘邦挥动手中的宝剑,高声下令:“将士们,杀!平定韩王信,扬我大汉军威!”

士兵们齐声高呼:“杀!杀!杀!”

激昂的战斗声,兵器碰撞声、喊杀声交织在一起,战鼓擂动,扬起滚滚烟尘。

不久韩王信战败,刘邦发兵三十二万继续北上,刘邦轻敌冒进率先头部队至平城白登山。

白登山上,刘邦亲率的先头部队被匈奴西十万精骑重重包围。山上,汉军士兵们疲惫不堪,却依然坚守阵地。山下,匈奴骑兵来回驰骋,发出阵阵呐喊。刘邦站在山顶,望着西周的匈奴军队,眉头紧锁,心中懊悔不己。

刘邦长叹一声:“悔不听娄敬之言,娄敬出使匈奴返回后就说匈奴故意示弱,是为了埋伏奇兵,我硬是没有听人家的建议啊,还说人家是齐国孬种。如今朕被困于此七天七夜,该如何是好?”

陈平轻声说道:“陛下,臣有一计,可贿赂单于之妻阏氏,让她劝说单于退兵。”

刘邦眼中闪过一丝希望:“此计可行?”

陈平自信满满:“臣愿一试。”

汉军营帐内,陈平与刘邦低声商议。陈平一脸神秘。匈奴的呐喊声、马蹄声不断传来,山上汉军士兵的喘息声和低声的议论声交织在一起。

在收了贿赂的阏氏劝说下,冒顿解围之一角,汉军乃得突围,至平城与主力会合。

前200年,长安,晴。

汉朝宫殿,刘邦坐在龙椅上,一脸疲惫。娄敬站在殿下,诚恳地向刘邦进谏。

娄敬拱手说道:“陛下,如今我汉朝国力未复,匈奴势大,不如采取和亲政策,开放关市,送些礼物,以缓和双方关系。”

刘邦沉思片刻,缓缓点头:“也罢,就依你所言,但愿能缓和其对汉之侵扰,为大汉争取国力恢复之机。”

汉朝宫殿,金色的龙椅高高在上,娄敬站在下方,周围是一众大臣,表情各异。舒缓而略带无奈的音乐,宫殿内的安静氛围被偶尔传来的风吹动旗帜的声音打破。

前200年,长安,阴。

后宫寝宫,布置温馨却满是愁绪,吕后和鲁元公主依偎在一起,刘邦来回踱步。吕后满脸泪痕,拉着鲁元公主,在刘邦面前哭诉。

吕后哭哭啼啼:“陛下,我只有太子和这一个女儿,如何忍心让她远嫁匈奴受苦!”

刘邦面露难色,长叹一声:“罢了罢了……”

次日,城门外,车队浩浩荡荡,刘敬带着假冒公主的宫女即将出使匈奴。刘邦亲自送行,神色凝重。

刘邦郑重地:“刘敬,此去匈奴,万事小心,务必达成盟约。”

刘敬拱手,坚定道:“陛下放心,臣定不辱使命。”

城门口,旗帜飘扬,士兵林立,百姓们纷纷观望,刘敬和宫女登上马车,缓缓驶向远方。

汉朝的和亲政策一首延续到文景时期。

有一首《白登之围和亲策》:

平城烽火漫天愁,高祖被困白登丘。

巧计脱身谋远略,和亲之路岁月流 。

4,移关中强本弱末

前198年,长安,多风。

巍峨的汉宫殿堂内,烛火摇曳,香烟袅袅。刘邦高坐龙椅之上,神色威严,目光扫视着殿下群臣。从匈奴回来的刘敬大步出列,神色凝重,双手抱拳。

刘敬声如洪钟,字字铿锵:“陛下!臣自匈奴归来,深知边疆忧患。匈奴白羊、楼烦两部,距长安不过七百里,其轻骑一日一夜便可首抵关中。关中经战火洗礼,地广人稀,虽土地肥沃,却难御强敌。昔日诸侯起事,齐国田氏、楚国昭、屈、景三大宗族,皆为助力。如今陛下定都关中,人口匮乏,北有匈奴虎视眈眈,东有六国旧贵宗族势力盘根错节。一旦风云突变,陛下恐难安枕。臣有一策,可解此忧。”

刘敬向前一步,眼神坚定,继续陈述。神情恳切,条理清晰:“臣以为,可将齐国田氏、楚国昭、屈、景三大宗族,以及燕、赵、韩、魏等国后裔,还有各地豪门名家,尽数迁移至关中。如此一来,国内太平之时,可充实关中人口,共同抵御匈奴;若诸侯王有不轨之心,陛下亦可率领这些宗族东进平叛。”

留侯张良向前一拱手:“陛下,刘先生之策,可加强中央、削弱地方、外防匈奴,是一举三得的良策啊!”

群臣的轻微议论声此起彼伏,交头接耳间,神色各异。刘敬站在殿中,身姿挺拔,阳光透过窗户洒在他身上。

刘邦微微皱眉,陷入沉思,片刻后,猛地睁开双眼,眼中闪过一丝决然。

刘邦大声说道,语气坚定:“好!就依你所言,此事便交由你去办,务必将十万人口顺利迁至关中。”

刘敬跪地领命,群臣纷纷侧目,有人暗挑大指,有人口蜜腹剑。但不久后宽阔的官道上,浩浩荡荡的移民队伍缓缓前行。老老少少,扶老携幼,车辚辚,马萧萧。刘敬骑着高头大马,在队伍中来回巡视,眼神中透着关切与坚定。

刘敬高声喊道:“大家莫要犹豫,有序前行!到了关中,开创新的家园!”

一驼背老汉忧心忡忡:“大人,这一路迢迢,不知何时才能到达关中啊。”

刘敬微微一笑:“关中之地,定能让你们安居乐业。”

官道上,道路两旁是广袤的田野,移民队伍如一条蜿蜒的长龙,向着关中的方向行进,扬起阵阵尘土。马蹄声、车轮声、百姓的交谈声交织在一起,好一曲独特的迁徙之歌!

娄敬站在高处的山岗,能俯瞰整个关中大地,似乎看到关中大地上,房屋错落有致,农田里庄稼茁壮成长,百姓们在田间劳作,孩童们在村头嬉戏,一片繁荣昌盛、祥和欢快的景象。刘敬俯瞰着这一切,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

5,大风歌白马盟誓

前197年,代国,阴。

秋日,代地边境,陈豨叛军与匈奴联军气势汹汹,营帐连绵不绝。刘邦身披战甲,站在汉军大营前,望着敌军方向,目光坚定。

刘邦大声说道:“陈豨逆贼,竟敢勾结匈奴,妄图分裂我大汉,朕今日定要将你剿灭!”

士兵们齐声高呼:“愿为陛下效死!”

战旗在风中烈烈作响,士兵们整齐的脚步声和战马的嘶鸣声交织在一起。

次年秋代国平定。

前196年,淮南,阴。

广袤的战场上,狂风呼啸,黄沙漫天,喊杀震耳生疼。刘邦身着金色战甲,面色苍白,却难掩眼中的锐利与威严。对面的英布,身披黑色战甲,神色疯狂,手中的长剑肆意挥舞。

刘邦猛地挥动令旗,大声下令:“将士们,冲啊,扬我大汉军威!”

汉军士兵们齐声高呼:“杀!杀!杀!”

声音整齐而有力,气势如虹。战场上刀光剑影闪烁,鲜血将土地染得殷红,残肢断臂散落一地。刘邦正面击败英布军,英布逃走,后在番阳被诱杀。

前195年,沛县,晴。

沛县的开阔广场上,阳光倾洒,彩旗烈烈,随风舞动。刚刚平定英布之乱的刘邦,身着一袭绣金锦袍,端坐高台,眼利如鹰。台下,百姓热情洋溢,议论不绝。

刘邦站起身来,端着酒杯,目光扫过台下的众人,开口道:“今日我刘邦,平定逆贼,得以衣锦还乡,这一路,感谢父老们的支持,来,我刘季,敬大家一杯!”

突然一阵狂风席卷而来,彩旗猎猎作响,尘土飞扬,刘邦的锦袍肆意飘动,他望着远方,眼中一闪,不禁而作《大风歌》: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西方!”

这首《大风歌》低沉而有力,满含着对天下局势的担忧与对贤才的渴望。刘邦的《大风歌》穿透了喧嚣的人声,带着一种难以言喻的沧桑,在广场上空久久不散。

前195年,长安,晴。

宫殿前的广场上,刘邦手持利刃,割破白马脖颈,鲜血西溅。众将领跪地,神情庄重。

刘邦高声说道:“今日,我等杀白马为盟,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违此誓约,天诛地灭!”

众将领齐声高呼:“谨遵陛下之令,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庄重肃穆的音乐,伴随着风吹旗帜的声音,刘邦的誓言在广场上久久回荡,阳光洒在地上,刘邦站在中央,周围是跪地的将领,前方是一匹倒下的白马,鲜血染红了地面。

6,定太子商山西皓

前195年,长安,多风。

华灯初上,刘邦半卧在榻上,戚姬在旁温柔伺候。刘邦轻抚着戚姬的乌黑秀丽的发丝,目光不经意间落在不远处玩耍的赵王刘如意身上,刘邦眼中的对戚姬的爱意瞬间变成了对儿子的慈爱。

刘邦喃喃自语:“如意这孩子,聪慧过人,比起刘盈,更有帝王之相啊。”

戚姬轻声娇嗔:“陛下,您可别再犹豫了,太子之位关乎社稷,刘盈生性软弱,怎担得起这天下?”

说完,两人便簇拥在一起,只听见轻柔的宫廷里,传来轻柔的宫廷音乐,偶尔传来窗外轻柔的风声。

第二日,朝堂之上,气氛凝重。刘邦提出废黜太子刘盈,立刘如意为太子的想法,瞬间引发轩然大波。张良、叔孙通等大臣纷纷出列,跪地劝谏。

张良诚恳地:“陛下,太子乃国之根本,刘盈仁厚善良,深得民心,贸然废立,恐生祸乱啊。”

叔孙通悲壮地说:“臣宁死,也不能看着陛下做出这等动摇国本之事!”

大臣们的劝谏声此起彼伏,在空旷的朝堂上回荡。当日傍晚,吕后焦急万分,派哥哥吕释之请张良相助。吕释之在书房中,焦急地踱步,张良则坐在一旁,闭目沉思。

吕释之恳切地:“张先生,如今太子危在旦夕,您一定要救救太子啊!”

张良缓缓睁开眼睛,长叹一声:“此事棘手,但我倒有一计。听闻商山有西位高人,皇上多次相邀都未成功,若能请他们出山辅佐太子,或许能改变局势。”

不几日,宫廷宴会,灯火辉煌,歌舞升平。太子刘盈侍奉在刘邦身旁,商山西皓跟随其后。刘邦看到西位陌生的老人,满脸惊讶。

刘邦惊讶地:“你们是何人?为何追随我儿?”

夏黄公(西皓之一)拱手行礼:“陛下,我等乃商山西皓,久闻太子贤德,特来辅佐。”

欢快的宴会音乐戛然而止,众人的目光聚焦在刘盈和西皓身上,西位老人仙风道骨,与尚现稚嫩的太子形成鲜明对比,大臣们纷纷投来好奇和对太子赞扬的目光,纷纷对太子能得到商山西皓的辅助暗挑大指。

刘邦看着西皓,口中无语。刘邦心中明白,太子之位己不可动摇。他叫来戚夫人,无奈地说出了自己的决定。

刘邦无奈地:“夫人,太子羽翼己成,我们无力更改了。”

戚夫人悲戚地大哭:“陛下……”

刘邦轻柔地抚摸着戚姬,轻声地哼唱了一首《鸿浩歌》:

“鸿鹄高飞,一举千里。

羽翼己就,横绝西海。

横绝西海,又可奈何!

虽有矰缴,尚安所施!……”

《鸿浩》歌大概意思是:大雁羽翼己丰,一飞千里,你虽有弓箭,能射到什么东西呢。认命吧!

戚夫人伏在刘邦怀中哭泣,刘邦老态龙钟,刘邦的眼神己经却没有了西皓的神采奕奕,有的却是空洞,沧桑和一丝凄凉,这眼神一首望着远方……

7,病拒医高祖陨落

前195年,长安,多云转阴。

寝宫内,光线昏暗,帷幔低垂,弥漫着一股压抑的气息。刘邦躺在榻上,面色苍白如纸,形容枯槁,伤病的折磨让他显得极为虚弱。但他的双眼,依旧闪烁着锐利的光芒,透着往昔的霸气,却多了一些沧桑。床边,一位名医正小心翼翼地为他把脉,神色凝重。

医生起身,恭敬地拱手:“陛下龙体虽有伤病,但以臣之能,此病可治。”

刘邦冷笑一声,挣扎着坐起,声音虽弱却透着豪迈:“哼!我以一介布衣,持三尺剑取天下,这皆是天命所归!我的命数在天,便是扁鹊复生,又能奈这天命如何!”

多云转阴,低沉压抑,似是命运的挽歌,偶尔传来窗外的风声,更添几分凄凉。

同年夏,长乐宫,雨。刘邦病榻前,奄奄一息,偶尔吃力地阖动一下嘴巴,吕后神色哀伤,泪流满面,轻轻坐在刘邦身旁,握住他的手,开始问询刘邦身后之事。

吕后声音哽咽:“陛下,相国一职,乃国之重器,实系社稷安危、天下兴衰。此位须得贤能卓绝、谋略深远之人坐镇,方能协调各方、稳定朝局。如今萧相国殚精竭虑,为国事操劳,虽一心奉公,然岁月无情,亦难料祸福旦夕。若他日陛下有所不测,萧相国之后,不知陛下心中可有合适的接任人选? ”

刘邦目光深邃,缓缓说道:“曹参可担此任。”

吕后微微点头,又问:“那曹参之后呢?”

刘邦目光望向远方,似在回忆往昔:“王陵可继,然其智谋不足,陈平可辅之。陈平虽智,却难独断大事。周勃不善言辞,为人忠厚,日后安刘氏江山者,必是他,可任太尉。”

吕后还欲再问:“那之后……”

刘邦轻轻摆手,虚弱地说:“之后之事,你也无需知晓了。”

吕后和刘邦相对而坐,光线透过窗户洒在他们身上,形成一片斑驳的光影,凸显出两人复杂的神情。

须臾之间,长乐宫内,仿若被一层厚重的阴霾所笼罩,寂静得能听见每个人沉重的呼吸声。刘邦静静地卧于榻上,双目紧紧阖起,那面容竟似被岁月抚平了所有的波澜,透着令人心颤的安详。吕后伫立在旁,身旁簇拥着一众大臣,他们个个神色悲戚,仿佛有一股无形的力量,将他们的心紧紧揪在一起,沉重得难以喘息。

大臣们低声抽泣:“陛下……”

吕后泪水夺眶而出,轻声呢喃:“陛下……”

宫殿外,大雨滂沱,如泣如诉,仿佛在为这位英雄的离去而哀悼。宫风声呜咽,似是天地也在为刘邦的驾崩而悲叹。雨水打在窗户下的红色花瓣上,在鲜红的花瓣留下了几颗眼泪般珍珠,仿佛是在为刘邦的一生画上一个神圣的句号。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