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太太把全家人都喊来了,今天倒是没有发火,只说,“给晚迎丫头的这婚事可不是我的主意,是人家那位副书记的亲自点名要娶咱家丫头的。”
老太婆这话倒是真的,媒婆也是趁着沈家大孙女出嫁跟老太太说的这事儿。主要是沈晚迎考了个省文科状元名气太大了,那位副书记确实年纪不大今年才二十六岁,最早的中专生,工作早所以就成最年轻的镇副书记了。
老太太说的那位副书记叫李卫东,沈家人大概也都见过,毕竟是他们镇上的书记嘛!
刘慧兰担忧道,“婆母,这事儿就真的没有转圜的余地吗?”
老太太今天出奇的好说话都不骂老二两口子了,冷笑一声,道:“反正我是不敢得罪书记,听说他有个在县里当官的爹。你们两口子看着办吧!话我给你们带到了,人家孙媒婆还等回话呢!”
正说着呢,孙媒婆人未到声响儿先到了。
“老太太!哈哈哈……”一位胖胖的中年妇女就出现在了沈家的半截院墙外面了,“哎呦!都在呐?”
孙媒婆在方圆挺有名气的,高建新和沈晚迎当年的煤就是请她说的,后来差点闹出人命,这又换成了沈朝霞和高建新结婚,高家还是请她出面把事情给圆回来的,虽然都知道是沈朝霞抢了堂妹的未婚夫,可这事情总得有个名正言顺的说法吧!除了孙媒婆没有人能把这事情圆回去。
有了这份人情,孙媒婆才敢跟沈老太太说李卫东的事情。
沈家人对孙媒婆很是热情,赶紧把人请进北堂屋上坐,上茶。
孙媒婆打量一番沈晚迎,点点头,说:“我就说这丫头命里带福,我没说错吧?老太太?”她看向沈家老太太说道。
沈朝霞的母亲撇嘴,人话鬼话都被媒婆说了,果真是媒婆的嘴骗人的鬼。反正不管怎么样,她都不希望沈晚迎嫁给那个李书记,虽然只是镇上的一个副书记,可他爹官大啊!万一以后比她家姑娘过的好可怎么行?
这贱蹄子就该嫁个鳏夫或者后山里又老又穷的光棍才好。
孙媒婆说,“你们都知道了吧?”
老太太皮笑肉不笑,说:“我可做不了她的主,你问本人吧?”
孙媒婆看向沈晚迎,“晚迎丫头啊!这个媒我本不该说也不想说,这是实话,可架不住人家李书记找上门求我说这门亲的,你说婶子我怎么办?”
沈晚迎对孙媒婆态度还是很好的,笑着说,“婶儿,大热天的您辛苦了,那就劳烦您给李副书记传个话,我有对象了。”
孙媒婆大腿一拍,说,“哎呦闺女啊!婶子我说了呀!可人家李书记说没结婚,他就有追求你的权利呀!”
沈晚迎,“那你就让他来找我吧!我跟他说。”
李卫东是个人物,只是现在还不是他的巅峰时期,未来如果没有大的变故,他是做市长省长的人。沈晚迎认识他,不过是上辈子后来的事情了,这辈子他俩还没见过面呢!
沈晚迎这口气把沈家人惊着了,都老太太不说话就没人敢多嘴,这个时候除了父母没有人希望沈晚迎嫁的好,李书记条件有点太好了,大家在心里都不同意。
孙媒婆大腿一拍,“行,不愧是大城市读书回来的闺女儿,大方,那婶子就去给李书记回话儿了?”
年后有个京都大少爷来接沈晚迎回学校的消息方圆都传开了,孙媒婆知道,李书记也听说过。
孙媒婆走后,沈晚迎就跟着父母去地里干活儿了,这个时候麦子己经收完了,都在翻地拔草,做整理准备立秋后就秋种了。
沈晚迎对父母说,“今年少种点地,够吃够交公粮就行了,陡坡地给村里人口多的人家种吧!谁种咱们家地谁家交公粮,其他的也没人管的。”
刘慧兰,“可以吗这样?”
沈晚迎,“可以的,趁我还在家你们赶紧找可靠的人来谈,我来跟他们谈,得写个合同。”
沈老二笑嘻嘻的,“囡囡你去那阴凉处待着,我和你妈很快就干完了。”
沈晚迎,“我不热。”
刘慧兰,“晒黑了去学校让人笑话,赶紧去阴凉处待着,要不就早点回去给咱们做晚饭去,我和你爸一进门就现成的饭吃了。”
沈晚迎就等老娘这句话了,说,“那行吧!你俩早点回来,我今晚给你们做大餐。”
刘慧兰,“家里有啥做啥就行了。”
沈晚迎,“我去镇上供销社买点东西去。”
刘海兰,“别乱花钱了,我们没钱给你,还要你给我们花钱,这样下去怎么行?”
沈晚迎,“你不用管了,我很快就回来了。
沈晚迎骑着弟弟的大自行车去镇上,半道被一个同样骑自行车的男的挡住了道儿。
“沈晚迎?!”
沈晚迎看着年轻的李卫东,“你是?”
“李卫东,孙婶儿说,你让我来找你的。你这是?”
沈晚迎,“哦!我打算去供销社买东西。”
李卫东穿着干净的白色的确良衬衫,深色裤子,皮鞋擦得铮亮,短发打理的很干净,胸口的口袋里别着一支钢笔,典型的乡镇公务员打扮。
沈晚迎大大方方的看着李卫东,说,“您的话孙婶己经跟我说了。承蒙您看得起,但我有男朋友了。”
李卫东点头道,“听说了,不是还没有盖棺定论吗?做个普通朋友总可以吧?万一毕业后回咱们市里或者县里的话,不也是多条路?
还有你弟弟,转业了不也得安置?就算你以后在京都发展,可你远水怎么解得了近渴?”
李卫东没有很强调,但他身上有上位者的压迫感,只是在沈晚迎面前收着的。他从始至终没有说过一句重话,没有以权压人,但沈晚迎还是觉着有压力的。
李卫东伸手,上海牌手表的钢链子闪闪发光,沉声道:“正式介绍下,李卫东。”
沈晚迎伸手浅笑,俩人虚虚握了握手,“沈晚迎,请李书记多多关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