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吴陆逊打败刘备,战退魏兵之后,吴王拜陆逊为辅国将军、江陵侯,领荆州牧,统管军权。
张昭、顾雍还为此战启奏吴王,请自改元。于是改为黄武元年。
忽报魏国使者求见,孙权答应召入。使者说:“蜀前使人求救,魏王答应了出兵。刘备己死,魏王想起西路兵取川,请东吴出兵接应。取得胜利后,各分蜀国领土一半。”
孙权拿不定主意,召来陆逊问。陆逊奏说:“曹丕正想立有功劳,极不可耐;若不从他,必为所恨。可以答应出兵,若西路兵胜,吴兵首取成都。若西路兵败,另有商议。”
孙权便对魏使说:“军需办齐,择日便可起程。”
几天后,孙权令人探知:西番兵见了马超便退。南蛮孟获被魏延用疑兵计杀回洞去。上庸孟达兵行半路染病不能行了。曹真被赵云拒住各处险道。
孙权说:“幸好听了陆逊言,没有妄动,否则又与西蜀结怨。”
忽报西蜀遣邓芝为使到来,张昭献计说:“在殿前立一大鼎,贮油烧沸。从宫门前至殿上,摆列一千执刀武士,唤邓芝入。”
邓芝得到宣召,走到宫门前,看见殿内左右两列武士,持有钢刀、大斧、长戟、短剑。邓芝昂着头,在武士间行走。
看见前面有一大鼎,正热油沸腾。武士看着邓芝,邓芝微微而笑。
近臣引着邓芝到帘前,邓芝只是长揖,不跪拜。
孙权喝令近臣卷起珠帘,露出孙权,孙权大喝一声:“还不下拜!”
邓芝仰首说:“上国天使,不拜小邦之主。”
孙权大怒说:“你好不自料!想掉下三寸之舌,似郦生去说齐吗?请你速入油鼎。”
邓芝大笑说:“东吴那么多贤才,谁想惧一懦生呢。”
孙权忍住怒问:“我列有两千武士,怎么说畏你呢?”
邓芝说:“既不惧我,为什么不听我说说?”
孙权说:“我知道你是为孔明说客,想朕绝魏向蜀。这己没什么可听了,请速入油鼎。”
邓芝说:“我是蜀中一名书生,特为说吴国利害而来,你既设兵陈鼎相拒,显得很不能容人。”
孙权闻言,撤去武士,搬走油鼎,请邓芝坐。孙权问:“赐教吴国的利害。”
“大王是想联合蜀国,还是魏国?”
“朕是想与蜀主讲和,但他太年轻见识短浅,一时难以决断。”
“蜀有山川之险,吴有三江之固。大王与孔明都是一时豪杰。若二国连和可吞天下。大王若称臣于魏,魏要大王朝觐,令太子为内侍;如有不从,则兴兵来攻。蜀兵也顺势而来进取,江南之地不再是大王有了。”
“孤意己定,请先生为我介绍,与蜀主联合。”
吴主孙权于是派张温,同邓芝入川。
孔明派出邓芝后,向后主奏说:“邓芝去说孙权,事情必成。东吴方面会有人来答礼。陛下当以礼貌待他,令他回吴,好通融好。吴蜀通和,则魏不敢来犯。臣当征南,平定蛮方,然后图魏。魏既己被灭,吴也不久了。陛下可以收复一统之基业,壮大汉室国戚。”
吴国使者张温同邓芝来到蜀国,后主以最高的礼节迎接。张温却非常傲慢,昂首挺立向后主施礼。
后主设御宴很恭敬地招待。宴毕又有百官相送到馆驿。
次日,孔明设宴款待,对张温说:“先帝的事己经过去了。后主深慕吴王,愿结盟好,并力破魏。希望大夫善言回奏。”
张温被招待得非常高兴,显然有些傲慢地点头领诺。
次日,后主设宴于城南邮亭,赐与张温金帛,还命众官相送。
酒席中,孔明殷勤劝酒。忽一人长揖来坐,张温觉得来人奇怪,问孔明:“这是什么人?”
孔明回答:“姓秦名宓,字子,现为益州学士。”
张温笑说:“虽称学士,但胸中有学识吗?”
秦宓正色说:“ 蜀中三尺小童都很有学说,何况我呢?”
“就说说你所学的。”
“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三教九流,诸子百家,没有不学的。”
“公既出了大言,那我就以天学问你:‘天有头吗?’”
“有头。”
“头在哪里?”
“在西方。诗云:乃眷西顾。以这句推出头在西方。”
“天有姓吗?”
“怎能无姓!”
“姓什么?”
“姓刘。”
“你怎么知道呢?”
“天子姓刘,所以知道。”
张温十分惊愕。站起来谢说:“蜀中真多俊杰,恰才多有受教。”
孔明说:“席间问答不必太在意。足下深知安邦定国之道,那是真才实学。”
张温再三拜谢。
孔明又令邓芝入吴答礼。
吴王等着张温还没有回来,与文武商议。正议论间,近臣奏说:“蜀使邓芝同张温入国答礼。”
孙权忙令召入。张温在殿前跪拜,说:“后主、孔明很殷勤懂礼,表示永结盟好。还特遣使邓尚书来答礼。”
孙权大喜,设宴招待。孙权问邓芝:“吴、蜀二国同灭了魏国,天下太平,二主分治,岂不是很好?”
邓芝回答:“天无二日,民无二主。不管是谁为君,为君者修其德,为臣者尽其忠,才没有战争。”
孙权大笑:“君这么诚恳款待你,就是这样为德啊。”
蜀、吴互派使者,魏主曹丕知道,大怒说:“吴、蜀联合,必欲伐魏。不若朕先伐他们。”
魏主大集文武,商议伐吴。此时大司马曹仁、太尉贾诩己死。
侍中辛毗奏说:“今中原地广民稀,用兵不利。莫非养兵屯田十年,足食足兵,再伐吴、蜀。”
曹丕大怒:“你真是儒才一只。吴、蜀联和,早晚要来攻吴,会等你十年。”
即传旨起兵伐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