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十一点,暴雨倾盆。
李明的电动车在积水的街道上艰难前行,外卖箱里的保温袋裹着一份特殊订单——社区医院为独居老人王秀兰定制的中药汤剂。雨水顺着他的雨衣帽檐往下淌,视线模糊间,他忽然想起三天前老人颤抖着递来的诊断书。
"癌细胞转移了。"那张皱巴巴的纸片上,潦草的字迹像一道裂痕划开夜色。李明当时借口信号不好挂断了平台电话,转身把订单备注改成了"优先配送"。
---
电梯在五楼亮起时,李明的手机突然震动。
是社区网格员发来的群消息:"3栋2单元501室老人己失联24小时,紧急联系人李明。"
他的手一抖,保温袋差点从车筐滑落。雨水混着冷汗滑进领口,他想起上周老人坚持要付汤钱时,从褪色钱包里掉出的抗美援朝纪念章。
---
踹开虚掩的防盗门时,霉味混着中药味扑面而来。
李明的手机电筒照亮了满地狼藉:打翻的药瓶、散落的病历本,还有蜷缩在玄关的老太太。王秀兰的右手撑着地板,左手紧攥着半块冷掉的玉米饼,军绿色毛衣上沾满泥浆。
"别...别叫救护车..."老人沙哑的嗓音混着咳嗽,"上次...上次你们送来的鸡汤..."
李明这才注意到窗台上摆着的外卖餐盒,塑料膜上结着蛛网般的裂痕——那是他三个月前送的最后一份汤。
---
"她总说我们这些'老物件'该进博物馆了。"
在急诊室的走廊里,李明听着护士小跑着汇报检查结果,突然被身后苍老的声音惊得回头。王秀兰的儿子周建军穿着笔挺的西装,袖扣在应急灯下泛着冷光。
"抗美援朝的老兵、三八红旗手、街道办的模范标兵..."男人冷笑,"可没人知道她退休后靠拾荒度日。"他掏出手机,屏幕上是老人囤积的过期药品和发霉的泡面,"明天就是街道创文检查,你最好解释清楚为什么总往这儿送外卖。"
---
李明攥着皱巴巴的缴费单冲进病房时,监护仪的警报声正在尖啸。
王秀兰的手像枯枝一样搭在床沿,氧气面罩下浮现出久违的笑意:"孩子,柜子...最底层..."
他颤抖着打开那个掉漆的五斗柜,摸到个裹着油纸的铁盒。褪色的红绸布里躺着枚生锈的军功章,还有张泛黄的照片:二十出头的女兵抱着冻僵的伤员,背景是硝烟弥漫的长津湖。
---
"这是她1952年救下的美国战俘。"
值班医生指着照片角落的钢盔标志,"当年你们老人冒着炮火把他拖到战地医院,后来听说那小子成了参议员。"他压低声音,"但她始终不肯领见义勇为奖,说'救人不用记账'。"
李明望着监护仪上跳动的曲线,突然想起老人说过的话:"现在年轻人愿意送上门来的不多了..."窗外的暴雨不知何时停了,月光像银纱笼罩着急救室,他第一次发现老人床头的相框里,除了全家福,还贴着张泛黄的外卖单。
---
三周后,社区公告栏贴出了"最美志愿者"的公示名单。
李明的名字排在第三位,前面是两位退休教师。他站在海报前,听见身后传来熟悉的脚步声——王秀兰拄着拐杖,胸前别着枚崭新的党徽。
"他们说...要我配合你演场戏。"老人把保温桶塞进他怀里,桶身上贴着张手写的便签:"给小李的加餐,别饿着胃。"
李明这才发现,自己不知何时己经红了眼眶。远处传来救护车的鸣笛,他转身看见周建军正搀扶着一位突发心脏病的独居老人往医院跑,西装口袋里露出半截褪色的军功章。
---
(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