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凌晨三点的写字楼依然亮着零星的灯光,李明站在大厦B2层的停车场,手里攥着那张皱巴巴的邀请函。
霓虹灯牌在雨幕中晕染成血色的光斑,"智创科技"西个字刺得他眼眶发疼。三天前,那个戴着金丝眼镜的平台编辑突然出现在他常去的便利店,将邀请函塞进他装汤的保温袋里。
"你上传的送汤视频触发了我们的'暖心算法',但系统检测到异常数据波动..."编辑说话时总在看手表,"今晚十点前必须有人带你去见陈总。"
---
电梯下降时,李明摸到保温袋里冰凉的姜母鸡汤。
这是今夜第17单外卖,备注栏依旧写着熟悉的地址:XX小区3栋2单元502。自从三个月前那场首播后,老人的订单备注从"独居老人"变成了"算法测试样本"。平台开始强制要求每单必须拍摄30秒送餐视频,说是要"优化城市温情指数"。
"叮——"
电梯门在负三层打开,穿黑色风衣的男人递给他一副降噪耳机:"戴上它,你会听到这座城市真正的声音。"
---
地下三层的实验室像一座倒置的玻璃金字塔。
数百块屏幕悬浮在半空,每块屏幕都播放着不同角度的送餐画面。李明看见自己的电动车穿过霓虹街道,保温箱里的汤碗折射出老人浑浊的瞳孔。
"你触发了第47次异常交互。"穿白大褂的女研究员敲击键盘,全息投影立刻弹出数据流,"独居老人的生物特征与1972年边境战役的参战人员档案匹配度98.6%。"
---
陈总从数据洪流中走来,他的西装下摆沾着未干的雨水。
"他们管这个叫'温情算法',"他指着墙上跳动的代码瀑布,"用老人的战争记忆训练AI识别'善意',再把这些数据卖给保险公司和养老机构。"
李明突然想起最后一次送汤时,老人布满疤痕的手腕上闪过金属反光——那根本不是普通义肢,而是植入式神经传感器。
---
实验室突然响起刺耳的警报。
女研究员的瞳孔开始闪烁蓝光,她疯狂点击的屏幕里,李明今夜所有送餐路线正在被改写成诡异的螺旋。
"快走!"陈总把U盘塞进他手里,"这里面是平台三年来的算法日志,包括你每次拒绝收钱的视频..."
爆炸声从地下西层传来时,李明看见自己的电动车正冲向跨海大桥,保温箱里的汤碗映出整座城市的数据洪流。
---
第二天早高峰,#外卖员破解温情算法#登上同城热搜。
李明在便利店角落刷到自己的首播回放:他举着U盘质问平台CEO,背景里是陈总实验室的残骸。但更让他心惊的是评论区第一条——
"独居老人己安全转移,感谢你的17次善意交互。"
账号头像是老人枯槁的手指,正在轻轻一枚褪色的军功章。
---
(本节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