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的梧桐叶擦过图书馆玻璃幕墙,林穗在窗边呵出白气。电脑屏幕上并列着两个文档:《环境会计视角下的土壤修复效益研究》《周氏集团供应链金融模式分析》。前者标注着"高风险-无资助",后者显示"周氏学术基金重点推荐"。
走廊传来滑轮声,轮椅教授停在资料架前,手指扫过《土壤污染与防治》的书脊。当他抽出1998年合订本时,三片银杏叶飘落——叶脉上用显微雕刻记录着红星化肥厂原始数据。
"选题会下午两点。"导师的微信弹出,定位在周氏集团学术交流中心。林穗把银杏叶夹进笔记本时,发现叶柄处的化学涂层正与空气反应,逐渐显形出污染地图坐标。
周氏学术中心的水晶吊灯折射着冷光,林穗的帆布鞋在波斯地毯上留下泥印。导师将香槟杯推到她面前:"选供应链课题,赞助你参加国际学术会议。"
大屏播放着往届优秀论文视频,当展示到"周氏环境贡献度测算模型"时,林穗认出视频里的水质监测数据——正是她在马来西亚狱中刻在皮肤上的篡改参数。
周倩的助理悄声耳语:"令堂的透析排在每周三上午十点,真不巧和选题会冲突呢。"林穗握紧口袋里的助听器,内置录音功能显示剩余存储时间突然从72小时归零。
实验室的质谱仪贴着周氏封条,林穗用口红在培养皿底部绘制电路图。当她把红星化肥厂土壤样本放入舱体时,仪器自动跳转到儿童模式——所有检测值限定在安全阈值内。
深夜的危化品仓库,她将过期显影液与污染样本混合。紫光灯下,培养皿浮现三维分子模型:周氏"环保"化肥中的多环芳烃与古籍记载的慢性毒药高度相似。
手机突然收到匿名邮件:"选题系统漏洞己开启,限时15分钟。"她将课题名称改为《基于区块链的农业供应链溯源研究》,系统却自动修正为《周氏集团区块链金融应用探索》。
林穗在古籍修复室摊开《天工开物》,轮椅教授用镊子夹出页间银箔。纳米级刻痕显示,明代灌钢法与周氏污染土壤的重金属分布完全一致。当她用CT扫描残页时,成像仪突然接入工厂监控——周倩正在焚烧实验室原始记录。
她把污染数据编码成《永乐大典》册页号,输入图书馆检索系统。弹出的却是导师的警告邮件:"历史文献与会计研究无关,立即终止越界行为。"
在古籍电子化扫描仪前,林穗将银箔替换为滤光片。扫描完成的瞬间,所有明代矿冶图被自动替换为周氏财务报表,古籍数据库弹出横幅:"感谢周氏集团文化遗产数字化支持"。
林穗在选题系统勾选《周氏集团环境会计研究》,却在研究背景栏嵌入污染数据哈希值。当导师通过审核时,区块链存证己同步到环保组织服务器。
她向周氏学术基金递交的申请书里,预算明细包含"同位素标记追踪剂采购"——这正是检测污染物迁移路径的关键材料。财务审批通过时,周倩的签名笔迹与三年前伪造的贫困生证明完全一致。
在课题组启动会上,林穗将研究计划书投影到防蓝光幕布。紫外线照射下,隐藏的污染图谱逐渐显形。导师的茶杯突然炸裂,普洱茶水渍在地毯上勾勒出被掩盖的癌症村边界。
图书馆顶层露台,林穗烧毁正式选题表。灰烬飘向周氏在建的研发大楼,被扬尘监测仪捕获为PM2.5数据。她的课题编号"ZH2023-017"被录入系统,在周氏内部文件中对应"污染修复项目第十七次舆论管控"。
轮椅教授递来芯片钥匙:"地下室B23柜。"打开时,霉味扑面而来——1998届学生的毕业论文手稿整齐排列,每本都夹着未寄出的举报信。林穗将自己的选题表放入空缺位,编号恰好补全被销毁的证据链。
离校的末班公交上,路灯在选题回执单投下栅栏状阴影。林穗用硝酸银笔修改审批意见,化学试剂在"同意"二字上蚀刻出"真相"的篆体字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