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华夏文明的历史长河中,《易经》宛如一座神秘而古老的灯塔,散发着独特而深邃的光芒,指引着世世代代的人们探索宇宙、人生的奥秘。《易经》作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承载着上古时期的智慧结晶,其内容之玄奥、义理之悠长,令无数人为之倾心研究。然而,由于其成书年代久远,文辞古朴,解读视角多样,人们对《易经》的理解往往陷入误区。究竟该如何理解《易经》?笔者提出,应从智慧层面出发,而非局限于知识或历史的维度。这一观点,为我们深入理解《易经》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向。
一、多元视角下的《易经》解读
《系辞下》有言:“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由此可见,《易经》自诞生之初,便与天地自然、万物变化紧密相连,蕴含着先哲对宇宙万物的深刻洞察与思考。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易经》的解读逐渐形成了不同的路径,主要包括从知识、智慧、历史这三个维度展开。这些解读路径各有特点,但也存在着显著差异,因此,对其进行辨析十分必要。
二、从智慧上理解《易经》,乃哲学宏章
若从智慧的角度深入剖析,《易经》无疑是一部伟大的哲学著作。孔子,这位被后世尊称为“至圣先师”的圣贤,对《易经》爱不释手,“读《易》,韦编三绝”(《史记·孔子世家》)。他曾感慨道:“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论语?述而》)孔子的这番话,充分体现了《易经》在修身正己方面的重要作用。
《易经》以阴阳学说为核心,构建了一套完整的哲学体系。书中所讲的阴阳,并非简单的对立概念,而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统一体。正如《道德经》所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易经》中的阴阳观念与之相通,“一阴一阳之谓道”(《系辞上》),阴阳的相互作用推动着万物的发展与变化。同时,《易经》通过对刚柔两种属性的阐释,进一步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规律。刚柔并济,动静相因,体现了自然的奇妙景象。
《易经》还蕴含着简易、变易和不易的思想。所谓简易,即大道至简,以简单的道理统御万物的繁杂;变易则强调事物的运动变化是永恒的,“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系辞下》),我们要以变化的眼光看待世界;不易则指出,在纷繁复杂的变化背后,存在着永恒不变的规律。这种哲学思想,教导人们顺应自然规律,把握时机,做到进退有度。身处逆境时,要坚信“否极泰来”,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处于顺境时,要警惕“盛极必衰”,做到居安思危。
三、从知识上理解《易经》,似占卜典章
从知识层面来看,《易经》常被视为一部占卜典籍。在古代,占卜是人们与神灵沟通、预测吉凶祸福的重要方式。《易经》中的卦爻辞,最初可能就是为了占卜而创作的。汉代的京房,是著名的易学大家,他以象数解易,创立了纳甲筮法,构建了一套严密的占卜体系。通过对天干地支、五行生克等知识的运用,京房将《易经》的卦象与具体的事物和事件联系起来,用以预测吉凶。
然而,这种对《易经》的理解,仅仅停留在表面的术数层面,未能真正领悟其深邃的内涵。正如王弼在《周易略例·明象》中所说:“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占卜只是《易经》的外在表现形式,是一种工具,而其真正的价值在于通过这些表象传达的深刻智慧。如果仅仅局限于占卜的知识,将《易经》视为预测吉凶的工具,就会陷入术数的泥潭,无法领略其内在的精神实质。
西、从历史上理解《易经》,是划不来的
一些学者尝试从历史的角度解读《易经》,将其作为研究商周时期历史的重要史料。高亨先生,作为先秦学术研究的大家,在《周易》研究方面投入了大量精力。他试图从《易经》的卦爻辞中挖掘商周时期的历史事件,然而,这种研究方法存在诸多弊端。《易经》的卦爻辞并非专门为记录历史而作,其中所记载的内容,可能只是周文王个人的琐事,或者是为了占卜而记录的信息。因此,想要从这些只言片语中探寻商周时期的历史全貌,犹如沙里淘金,不仅所得有限,而且很多解读存在牵强附会之处。
此外,历史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时代背景也在不断变迁。以一时之事来解读万古流传的《易经》,就如同“刻舟求剑”(《吕氏春秋·察今》)一般,难以准确把握其精髓。朱熹,作为理学的集大成者,虽然在《易经》的义理研究方面取得了卓越成就,但在运用历史解易的方法时,也难免陷入困境。历史解易的方法,虽然有助于我们了解《易经》产生的时代背景,但不能成为理解其核心思想的主要途径。
五、回归智慧,领悟《易经》
通过对上述三种解读路径的分析,可以看出,从智慧上理解《易经》,才是把握其神髓的正确方式。智慧犹如一把钥匙,能够开启《易经》这座哲学殿堂的大门;摆脱知识的束缚,能够让我们跳出占卜的迷障;舍弃对历史的过度依附,能够让我们领悟到《易经》的真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