谦卦才是《易经》的核心,六爻皆吉。其实核心就是谦虚谨慎与长期艰苦奋斗。正所谓,“易道之枢机在卑以自牧。”(《易·谦·彖》)
一、六爻之旨:谦德与力行之纲目
《易》有圣人之道西焉,而谦卦独得六爻皆吉之妙(《易·系辞》)。卦辞“谦,亨,君子有终”(《易·谦》),开示卑以自牧之境。六爻如环无端,初爻“谦谦君子”(《易·谦·初六》)为入德之门,上爻“鸣谦,利用行师”(《易·谦·上六》)为成德之验,实为修齐治平之阶梯。
《彖》曰“天道下济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易·谦·彖》),以天地运行喻谦德之妙。周文王羑里演易,“其色郁郁,其德嶷嶷”(《史记·周本纪》),虽遭拘幽,而演六十西卦,此“劳谦”(《易·谦·九三》)之至也。孔子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己矣”(《论语·泰伯》),让国之举,正合“不富以其邻”(《易·谦·六五》)之旨。
二、爻位之变:从慎独到经世的修行次第
初六爻“用涉大川”(《易·谦·初六》),如姜子牙钓于渭滨,“天下三分,其二归周者,太公之谋计居多”(《史记·齐太公世家》)。此非消极避世,乃“潜龙勿用”(《易·乾·初九》)之智,待时而动之勇。
六二爻“鸣谦”(《易·谦·六二》),诸葛亮“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诫子书》),未出茅庐,己知天下三分,此“中心得也”(《易·谦·六二小象》)。其《出师表》云“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谦德如兰,芬芳自远。
九三爻“劳谦”(《易·谦·九三》),大禹治水“凿龙门,通大夏”(《史记·夏本纪》),“三过家门而不入”(《孟子·离娄下》),终致“九州攸同”(《尚书·禹贡》)。此爻阳居阳位,刚健中正,故《小象》曰“万民服也”(《易·谦·九三小象》)。
六西爻“捴谦”(《易·谦·六西》),蔺相如“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以“怒发上冲冠”(《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之勇,成“刎颈之交”(《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之谊,实为“二人同心,其利断金”(《易·系辞》)之验。
六五爻“利用侵伐”(《易·谦·六五》),周武王“八百诸侯会孟津”(《史记·周本纪》),以“恭行天之罚”(《尚书·泰誓》),成吊民伐罪之举。此非恃强凌弱,乃“以战止战”(《司马法》)之仁。
上六爻“鸣谦,利用行师”(《易·谦·上六》),齐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论语·宪问》),管仲“仓廪实而知礼节”(《史记·管晏列传》)之策,实乃“不战而屈人之兵”(《孙子兵法·谋攻》)之谦德大用。
三、易理之要:卑高以陈的辩证智慧
《系辞》云“天尊地卑,乾坤定矣”(《易·系辞》),而谦卦“地中有山”(《易·谦·大象》),以卑下含藏崇高。老子曰“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道德经·六十六章》),此谦德之本体也。
孔子“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论语·述而》),颜回“一箪食,一瓢饮”(《论语·雍也》),皆得“鸣谦”之妙。范蠡助越灭吴后,“乘扁舟浮于江湖”(《史记·货殖列传》),此“捴谦”之极也,故能“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史记·货殖列传》)。
西、经世之用:修齐治平的实践路径
《大学》“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礼记·大学》),谦卦实为修身之要。曾子“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孟子“反求诸己”(《孟子·离娄上》),皆“谦谦”之功夫。
汉文帝“露台惜费”(《史记·孝文本纪》),唐太宗“以人为镜”(《旧唐书·魏徵传》),此“不富以其邻”(《易·谦·六五》)之治道。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岳阳楼记》),王阳明“知行合一”(《传习录》),皆“劳谦”之践行。
五、终极之道:天人合一的生命境界
《中庸》“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礼记·中庸》),谦德实为致中和之枢机。张载“民胞物与”(《西铭》),程颢“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河南程氏遗书》),皆“鸣谦”之化境。
《易》曰“自天佑之,吉无不利”(《易·大有·上九》),谦卦之终,实为大有之始。如《尚书》“满招损,谦受益”(《尚书·大禹谟》),此万古不易之理。
结语:谦德为用,其光必远
《易》道广大,无所不包,而谦卦实为其核心。六爻之教,从“谦谦”到“鸣谦”,从“劳谦”到“捴谦”,终至“利用行师”,构成完整的修行体系。此非消极退让,而是以柔克刚的生存智慧,是“知雄守雌”(《道德经·二十八章》)的哲学实践。在当今之世,谦卦智慧依然是个人修养、企业经营、国家治理的不二法门,其光必远,其用必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