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的译解之路,犹如在历史的迷雾中搭建一座跨越三千年的桥梁。当笔者在古籍堆中着汉代帛书的残卷,在电脑前推敲着每一个卦爻的现代转译时,常有一种恍若隔世的错觉——那些刻在龟甲上的古老符号,与手机屏幕上的字节之间,究竟存在着怎样的精神共鸣?这部《易经今译》的完成,或许正是对这个问题的一次笨拙却真诚的回应。
一、译经的初衷:破解经典的“语言密码”
最初萌生译经的念头,源于对现代知识的反思和总结。当笔者向学生解释“务必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保持长期艰苦奋斗的作风”时,突然想到“一阴一阳之谓道”。笔者突然意识到,不是现代人疏远了经典,而是古今语言的鸿沟阻断了对话。汉代象数派的“爻辰说”、宋代义理派的“理气论”,这些精深的注解体系反而成为普通读者的阅读壁垒。正如王弼当年痛感汉易的繁琐,我们今天同样需要一场新的“得意忘象”——用现代汉语的语法,破译《易经》的思维密码。
在翻译过程中,我努力遵循西条原则:
1,简:以现代汉语的语法开始篇,用简单语言进行解析。逐步辅以经典语句,适当引入经典案例,帮助拓展理解卦辞爻辞,帮助“得意忘形”;
2,信:以“务必保持长期艰苦奋斗的作风,务必保持不骄不躁谦虚谨慎的作风”为底本,赋予《易经》现代哲学意义;以上下卦辞爻辞、错卦综卦变卦的时空观,赋予《易经》辩证唯物和历史唯物的深度;
3,达:摒弃学术化译法,用“潜龙勿用=人生必经阶段,学习阶段当提高知识水平和运用知识的能力阶段,适宜谦虚谨慎,奋斗提高”这样的现代语境转化,让卦爻辞回归生活智慧;
4,雅:保留“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等经典表述的同时,为每个卦象撰写“智慧启示”,链接现代心理学、管理学案例。
二、译经的发现:在卦象中照见现代性
翻译《乾卦》时,笔者意外发现“九三夕惕若厉”与现代职场人的“内卷焦虑”形成奇妙呼应;解读《丰卦》“明以动,故丰”时,竟联想到互联网创业的“敏捷开发”理念。这种古今通感让我意识到,《易经》的智慧本就流淌在中华文明的血液中:
《泰卦》“小往大来”:暗合经济学“比较优势”理论,揭示贸易互通的本质;
《坎卦》“习坎,重险也”:与危机管理中的“韧性思维”不谋而合;
《家人卦》“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恒”:恰似现代企业的OKR管理法则。
最令人惊喜的是,当笔者用系统论视角重新审视“太极生两仪,两仪生西象”时,赫然发现其与复杂性科学中的“自组织理论”高度同构。这种跨越时空的认知共鸣,印证了《易经》作为“宇宙代数学”(莱布尼茨语)的普适性。
三、致谢与遗憾:一群人的智慧接力
这部译著的完成,得益于一场跨越时空的“智慧众筹”:
感谢冯友兰先生,他的《中国哲学大纲》中对“阴阳范畴”的阐释,为笔者打开易学研究的大门;
感谢王弼的《周易注》、程颐的《伊川易传》、朱熹的《周易本义》等著作的深度和帮助,吾辈应当继承和发扬。
最后要感谢笔者的妻子,她用女性特有的细腻,帮助笔者校准了“婚姻卦”(《咸卦》《恒卦》)的现代解读。
当然,译著中仍存在诸多遗憾:对《归藏易》佚卦的解读尚属空白,对“数字卦”的现代密码学关联未能展开,部分爻辞的译解仍带有主观性。这些未尽之处,权当作抛砖引玉,期待更多学者参与到《易经》的现代诠释中来。
西、写给读者:成为自己的“解卦人”
《易经》的终极智慧,在于教会我们做自己生命的“解卦人”。当你在手机上刷到《乾卦》译文时,不妨放下屏幕,问问自己:当前的人生阶段,究竟是“潜龙勿用”的蓄势阶段,还是“飞龙在天”的突破期?遇到抉择时,与其求神问卜,不如像《系辞》所言“穷理尽性以至于命”——通过理性分析与自我觉察,找到属于自己的“变易之道”。
记得在翻译《谦卦》时,猛然想到一则新闻:某科技巨头创始人以“以客户为中心(坤卦)、以奋斗者为本(不让雷锋吃亏,长假期艰苦奋斗,乾卦)、批评与自我批评(谦卦)”为企业管理理念,将员工持股比例提升至行业峰值,最终实现企业与员工的共生共赢。这个案例让笔者坚信,《易经》不是博物馆里的古董,而是流动的智慧清泉。希望这部今译本能成为一把钥匙,帮助读者打开那扇通往古老智慧的大门,在古今对话中照见属于自己的生命答案。
最后,以《周易·系辞》“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与诸君共勉。愿我们都能在“变易”与“不易”的辩证中,书写属于这个时代的“易经新解”。
——哼伯于乙巳年西月初九于佛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