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战略家:为万世开太平!
大汉战略家:为万世开太平!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大汉战略家:为万世开太平! > 第1章 烽燧思辨:牧草与剑穗的双重觉醒

第1章 烽燧思辨:牧草与剑穗的双重觉醒

加入书架
书名:
大汉战略家:为万世开太平!
作者:
哼伯
本章字数:
2692
更新时间:
2025-05-06

公元前99年,天汉二年的河西走廊被暴雪笼罩。18岁的赵充国蜷缩在烽燧的角落里,青铜剑的剑鞘贴着冰冷的石壁,“屯田”二字在月光下泛着幽蓝。父亲战死前塞给他的《孙子兵法》残卷滑落在膝头,书页间“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批注被血渍浸染,与远处匈奴骑兵的马蹄声在风雪中交织。

“报!匈奴骑兵五百,距烽燧三十里!”哨兵的呼喊惊飞了梁上寒鸦。赵充国握紧剑柄,剑鞘上的“屯田”二字硌得掌心发疼——这是父亲作为屯田校尉的遗物,三年前随李广利征大宛时,正是因“劳师远袭、粮草不继”,七万汉军折损过半。此刻烽燧墙上,不知何年何月刻下的“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八字,正被风雪侵蚀得斑驳难辨。

他扒着石缝望去,月光下的湟水河谷泛着银白,对岸的羌人帐篷星星点点。父亲临终前的话在耳边响起:“羌人逐水草而居,若断其牧场,便可制其命脉。”忽然,一队汉军屯田卒在风雪中艰难行进,手中的耕犁与腰间的环首刀碰撞出火星——这是他见过最奇特的军队,既握犁铧又持兵器,正如腰间的算筹与剑穗,在“耕”与“战”之间摇摆。

“校尉,为何不趁匈奴未稳先发制人?”新兵的声音带着颤抖。

赵充国摸出袖中算筹,在沙地上划出湟水走向:“你看,羌人牧场沿湟水分布,若我军屯田临羌,卡住水草咽喉,”算筹重重敲在河谷中央,“他们冬无储草,春无牧场,必自相争夺。”他指向远处屯田卒的篝火,“比起冲锋陷阵,让敌人无粮可抢,才是长久之道。”

夜色深沉,他独自登上烽燧顶端,北斗七星在云隙间若隐若现。忽然,“荧惑守心”的星象刺破夜幕,他想起《史记·天官书》所言“荧惑为勃乱,残贼、疾、丧、饥、兵”,手指不自觉抚过《孙子兵法》中“知己知彼”的段落。“匈奴未灭,羌患又起……”他对身后校尉低语,“汉家不能再像征大宛那样硬拼,需得借乌桓、丁零之力,让胡人自相攻伐——此乃‘以夷制夷’之策。”

暴风雪稍歇,赵充国踩着没膝深的积雪来到湟水畔。羌人迁徙留下的蹄印在薄冰上清晰可见,他蹲下身,指尖划过冰面下的草根:“羌人每年迁徙三次,逐水草而居,看似自由,实则受制于自然。”他忽然站起,算筹指向对岸的肥美草场,“若我在临羌屯田,春种粟麦,秋储牧草,不出三年,羌人必因牧场减少而内斗——那时不用一兵一卒,便可坐收其弊。”

归途经过汉军屯田点,一名老卒正在修补被匈奴烧毁的犁铧。赵充国捡起半片残破的青铜剑,剑身上“屯田”二字与父亲的遗物遥相呼应。他忽然明白,父亲留下的不是兵器,而是一种更深远的战略——比起霍去病的千里奔袭,或许“屯田固边”才是根治边患的长久之计。

是夜,烽燧外的匈奴骑兵突然退去。赵充国望着他们远去的方向,算筹在掌心刻下“以夷制夷”西字。他不知道,这个在风雪烽燧中萌发的构想,将在二十年后成为汉宣帝治边的核心策略;他更不知道,自己手中的算筹与犁铧,将在未来的湟水两岸划出中国历史上最成功的屯田蓝图——那片被匈奴和羌人视为牧场的土地,终将在汉家屯田卒的耕耘下,成为“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战略基石。

雪越下越大,烽燧墙上的“失之毫厘,谬以千里”终于被积雪覆盖,但赵充国心中的战略蓝图却愈发清晰。他将《孙子兵法》残卷与父亲的青铜剑系在一起,剑穗上的算筹随着步伐轻响,仿佛在奏响一曲独特的战歌——不是金戈铁马的杀伐,而是耕战合一的长歌,是“慎战”与“谋胜”的初章。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