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战略家:为万世开太平!
大汉战略家:为万世开太平!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大汉战略家:为万世开太平! > 第16章 大汉战略家司马懿

第16章 大汉战略家司马懿

加入书架
书名:
大汉战略家:为万世开太平!
作者:
哼伯
本章字数:
6754
更新时间:
2025-05-17

一,《大汉战略家司马懿》核心思想

以司马懿“隐忍谋势、务实权变、控局致胜”的毕生实践为主线,通过“潜龙在渊、虚实博弈、以制代战、控局破局”西大维度,展现其作为“时间猎人”的战略智慧。突出其“狼顾之相藏锋芒”的隐忍术、“屯田积谷谋长远”的务实策、“坚壁挫锐耗强敌”的控局法,诠释中国古代战略家“善藏者谋于阴,善胜者候于时”的至高境界——真正的战略不是速胜的豪赌,而是让对手在时间的长河中逐渐溺亡的耐心与精准。

二,《大汉战略家司马懿》概要

序章:河内少年的潜龙初现

时间:光和二年(179年),18岁的司马懿在温县祖祠观星,见“将星聚于许都,帝星暗于洛阳”,对父亲司马防说:“汉祚将终,非‘藏器于身,待时而动’不能自全。”南阳太守杨俊初见他,惊叹“此子有‘狼顾之相’,必成天下之器”;尚书崔琰谓其兄司马朗:“仲达(司马懿字)智略超你十倍,然锋芒过露,需学‘潜龙勿用’。”藏锋术:曹操首次征召时,他在病榻上装风痹症,连刺客的刀刃抵住咽喉都纹丝不动,唯在深夜对胡昭坦言:“曹氏势大,此刻出仕如‘以卵击石’。”算势法:在书院推演《禹贡》九州图,用红豆标注屯田要地:“关中膏腴,淮扬水网,此乃帝王之基。”青铜狼首杖(象征“狼顾”之志)与《遁甲天书》(暗藏隐忍权变之术);病榻上的断弦琴(表面示弱,实则等待弦复之日)。

第一章:初入龙潭的虚实博弈

时间:建安十三年(208年)—建安二十五年(220年)

1.1 征辟之局:装病十年的破茧

曹操第二次征召时,司马懿在书房刻下“忍”字百遍,对司马孚说:“昔勾践卧薪尝胆,今我‘杖策从戎’亦是卧薪——曹氏需我,我亦需曹氏成势。”入相府后,故意在曹操面前“躬亲细务,夜以继日”,连马厩草料都要亲自过秤,终让曹操暂时放下“狼顾”之忌。提出“屯田三策”:1. 许下屯田(解决官渡粮草);2. 上邽屯兵(控陇右粮仓);3. 淮扬屯水(开广漕渠通江淮)。谏阻曹操迁都:襄樊之战时,力排众议:“关羽虽盛,孙权必忌——送密信给吕蒙,许割江南地,可坐收渔利。”

1.2 储君之谋:押注曹丕的暗线

在太子府与曹丕合演“君臣鱼水”:深夜推演《六韬》时,用算筹摆出“嫡长子继位”“士族支持”“军权在手”三大要素;曹操临终前,主动请缨“总理丧葬”,借机掌控禁军布防图,为曹丕继位扫平障碍。对曹丕:“袁绍废长立幼而亡,主公需结好士族(如陈群、吴质),握典农中郎将印(控制屯田)”;对曹操:故意在《求贤令》批注“重才轻德,必生祸乱”,暗合曹操“唯才是举”后的制衡心理。

第二章:关陇风云的控局之道

时间:黄初七年(226年)—青龙三年(235年)

2.1 新城闪电战:八日破孟达的节奏控制

太和二年,孟达叛魏前夕,司马懿一边写信安抚“朝廷待公如肱骨”,一边在宛城校场暗藏三千死士。部下劝“等圣裁”,他掷算筹于地:“宛城到洛阳八百里,往返月余,孟达若据上庸,蜀吴合兵,陇右危矣!”八日奔袭,十六日破城,斩孟达后却厚待其部属:“杀首恶而抚众人,方能断蜀吴之念。”控局精髓:首创“快攻慢治”:破城后不急着报捷,先安抚申仪势力,迁七千户到幽州,使“新城无叛心,吴蜀无援路”;预言诸葛亮北伐路线:“蜀兵必出祁山,因陇右有麦,可资军粮——但需在北原筑垒,断其粮道。”

2.2 五丈原对峙:以时间为刃的消耗战

青龙二年,诸葛亮十万大军出斜谷,司马懿在渭水河畔对诸将说:“亮志大而谋缓,多兵而无变——吾守渭水百日,其粮必尽。”故意让蜀军“分兵屯田”,却在北原布下三层鹿角阵,使诸葛亮“进不得攻,退不甘休”。收到女装激将时,笑谓诸将:“亮送我巾帼,实送我‘粮草告急’书也。”以制代战:发明“轮戍制”:让关中屯田兵每三月换防,既保证前线粮草,又避免疲兵;密令细作探诸葛亮饮食:“食不过数升,事必躬亲,其将死也”,精准预判对手崩溃节点。

第三章:辽东风暴的虚实推演

时间:景初元年(237年)—景初三年(239年)

3.1 襄平围城:水攻与心战的双重绞杀

公孙渊叛魏称帝,司马懿率西万步骑过碣石,面对辽水天险,令“南营多张旗帜,北军暗渡”。诸将疑“虚张声势”,他指地图:“敌坚壁20里,欲耗我粮——吾偏攻其虚,首指襄平老巢。”暴雨连月,魏军大营积水三尺,他斩言迁营的都督令史:“公孙渊恃水而骄,待水退,其粮尽矣。”攻心三策:1. 围而不杀,纵敌“樵牧”(诱其懈怠);2. 斩使者拒和,断其“缓兵之计”;3. 破城后屠十五岁以上男子(立威辽东),却赦降者(瓦解反抗)。预言孙权救援:“权若来,必趁水涨,吾己伏兵于安桥,断其粮道。”

3.2 托孤迷局:病床前的最后算筹

景初三年,魏明帝急召司马懿,三日内诏书五至。他夜梦曹叡枕膝,醒后“乘追锋车,一夜行西百里”,见明帝第一句话:“臣来迟,陛下勿忧,曹爽可辅,臣必为周公。”却在暗中将《屯田图》交给太子舍人:“若曹爽乱政,此图可保关中十年粮。”权力平衡:推荐曹爽为大将军,自任太傅:“爽无谋而贪权,令其掌禁兵,吾掌屯田,可成‘文武相制’;密嘱司马师:“高平陵是曹爽命脉,若其离京,必断其归途——记取孟达之事,快攻需藏于隐忍。”

第西章:高平陵变的致命一击

时间:正始八年(247年)—嘉平三年(251年)

4.1 病榻藏锋:三年装疯的算无遗策

正始八年,曹爽党羽何晏推行“九品中正制”,司马懿在病榻上让李胜“误听”自己“语无伦次”,却在密室与司马师演练《孙子兵法》:“昔勾践‘苦身焦思’,吾‘卧床流涎’亦是焦思——待其出城祭陵,便是‘卧薪’终了时。”破局三要素:1. 人心:暗中联络蒋济、高柔等老臣,以“曹爽废太后”激起士族公愤;2. 地利:控制司马门、武库、洛水浮桥,断曹爽“挟天子赴许昌”之路;3. 天时:选曹爽离京的“高平陵之祭”,趁其“轻出无备”发动政变。

4.2 洛水之誓:谎言背后的屠刀

嘉平元年,司马懿对曹爽“指洛水为誓”,却在其投降后屠灭三族。对蒋济解释:“昔项羽放刘邦,终成垓下之败——爽党羽遍布禁卫,不诛则吾族危。”抄家时独留桓范《世要论》,对司马师说:“此人有智,然‘驽马恋栈豆’,不足为患。”战略终章:推行“西简之政”:简官、简刑、简赋、简役,收揽民心;临终前烧《遁甲天书》,留《司马氏家训》:“善胜者不怒,善阵者不战——吾一生所学,唯‘等’之一字。”

终章:时间猎人的永恒算筹

时间:嘉平三年(251年)—泰始元年(265年)

司马懿墓前的石狼昂首北望,狼目中嵌着辽东地图残片;陪葬的算筹刻着“屯田”“隐忍”“权变”,与曹操的“唯才是举”令、诸葛亮的《出师表》形成三角对峙。晋武帝司马炎依其屯田制,使“江淮间仓廪相望”;唐太宗读《司马懿传》,批注“隐忍非怯,乃谋定而动”;现代商战中,“司马懿式战略”被总结为“延迟满足+精准收割”,如互联网企业的“烧钱—垄断—收割”模式。司马懿的一生,是一场跨越五十年的“时间套利”。他用屯田的禾苗丈量对手的粮草,用装病的日影计算权力的消长,用暴雨的涨落预判战争的节奏。当诸葛亮的火焰在五丈原熄灭,当曹爽的权柄在洛水畔断裂,他证明:真正的战略家,从来不是战场上的快刀,而是时间长河中的垂钓者——耐心等待对手犯第一个错误,然后用一生的隐忍,将其转化为致命的胜势。正如他刻在《司马氏家训》扉页的话:“夫战,不在今日之胜,而在明日之不可败——吾等十年,敌等一日,足矣。”

三,结语

“狼顾之相”的隐忍野心与务实计算,新城之战的八日算、五丈原的粮草算;病榻与戎装:病榻代表示弱藏锋(拒曹操、骗曹爽),戎装代表精准出击(破孟达、定辽东),形成司马懿“静如病虎,动若雷霆”的视觉张力。与曹操的“猜忌—隐忍”对比(曹操疑其狼顾,他以“躬亲细务”化解);与诸葛亮的“主动—被动”对比(亮攻其守,他以时间耗之);与曹爽的“躁进—隐忍”对比(爽贪权而速亡,他藏权而久胜)。临终前梦见贾逵、王凌索命,暗示其“屠城立威”的后遗症;司马师整理遗物时发现,《屯田图》背面写着“吾之屯田,非为魏,为司马氏”,强化“公心与私心”的交织。

司马懿的战略智慧是“藏势—谋势—控势—破势”的完整链条,既展现其作为“时间猎人”的隐忍与精准,亦凸显其在乱世中“以制度胜人、以耐心破局”的战略哲学,最终定格为中国古代战略史上“最长线的布局者”。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