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时,寿王李瑁身处其封地寿州,心忧如焚,正苦思冥想如何于破城之危前,将生母武惠妃与胞妹永乐公主李萱从长安解救而出。
当年,李瑁母族势力引得玄宗心生猜忌,恰逢杨国忠进献谗言,玄宗遂将李瑁调离长安,使其远离权力中心。
自此,李瑁虽名义上于寿州镇守江淮、督运江南漕粮,然实则受节度使暗中监视,一举一动皆难逃其耳目,行事处处掣肘。
李瑁曾怀赤诚之心,精心绘制丹青《骊山春狩图》献予玄宗。画中,武惠妃策马奔腾,挽弓搭箭,英姿飒爽,尽显巾帼豪情。怎料此画非但未获玄宗欢心,反令其勃然大怒,当场将画撕得粉碎。此等变故,令李瑁心中悲愤交加,亦深知宫廷局势之复杂险恶。
为与生母互通消息,李瑁借进贡墨锭之机,将与母亲往来的密信藏于掏空的紫檀笔杆之中。而后,凭借武惠妃旧部所掌管的漕船,将密信悄然运往长安。
信中,武惠妃叮嘱:“江淮粮仓,实乃天下命脉之所在,犹如人之脐带,至关重要。若能将其掌控于手,便如扼住安禄山之咽喉,更可借此谋划宏图大业。”
闻得母亲密信之语,李瑁深知事态紧迫,遂以“修缮运河”为幌子,暗中调遣人手,于寿州城南悄然挖掘三条密道。这三条密道蜿蜒曲折,首通漕运码头。
与此同时,李瑁不惜重金,暗中收买淮南军粮官。修改运送粮包,而后将“多余”粮草藏于隐秘密室之中,以备不时之需。
当下,哥舒翰于潼关据险而守,然叛军攻势如潮,潼关战局危如累卵。一旦潼关失守,叛军长驱首入,长安城便岌岌可危,随时可能被战火吞噬。
所幸,近日传来消息武惠妃己暗中取得太极宫密道图。此图犹如救命稻草,为她们离开长安提供了万全之策。只要凭借此图,便可避开叛军耳目,悄无声息逃离那即将陷入战火的城池。
李瑁还知晓,赵承恩麾下那支令人闻风丧胆的三百“鬼面骑”,届时将肩负重任,护送武惠妃母女一路南下,首奔寿州而来。这“鬼面骑”个个身怀绝技,作战勇猛,且行踪诡秘,有他们护送,李瑁心中稍安。
李瑁在寿州紧锣密鼓地筹备着接应事宜。他暗中召集心腹,商议接应路线与安排。寿州城外,他提前安排了精锐兵马埋伏于各处要道,以防不测;城内也备好了安全的居所与充足物资,只待母亲与妹妹的到来。
如今的寿王妃崔静姝,原是武惠妃为拉拢博陵崔氏势力而精心挑选的儿媳。
其父崔明远官居礼部侍郎,崔静姝自幼受“女诫闺训”的严格教化,以恭顺贤良之名传于世家之间。于她而言,这深宅大院便是她的天地,权谋纷争似是另一个世界的云烟,她既一无所知,亦无半分涉足的兴趣。
李瑁暗中谋划救母妹、图大计之时,对她讳莫如深,书房密室、深夜密谈皆将她隔绝在外。崔静姝亦聪慧,知丈夫所行之事非她能探问,便从不主动追问半句,只守着自己的一方庭院,将府中事务打理得井井有条。
一日,崔静姝于书房整理书卷,偶然间发现了一幅画像。画卷徐徐展开,画中女子姿容绝艳,眉眼间似藏着无尽情思,正是那己入宫为贵妃的杨玉环。
崔静姝心中一怔,瞬间明了李瑁对杨玉环旧情难舍。她只是静静凝视片刻,而后轻声吩咐下人,“此画珍贵,恐受潮损毁,寻技艺精湛的匠人重裱一番,好生收着。”此事便如风过无痕,未在她心中激起半点波澜。
即便知晓丈夫心中藏着他人,崔静姝依旧如常,每日早起为李瑁备好朝服,晚间于灯下缝补衣衫。她悉心教养子女,教他们读书识字、明礼知义,府中上下皆赞她贤良淑德。
近日,崔静姝察觉到李瑁愈发愁眉不展。往日里,他虽也有烦忧之时,却从未如今日这般,眉间紧锁的愁绪似化不开的浓雾。
她更见李瑁召集心腹密探的次数日益频繁,那些心腹神色匆匆,来去如风,府中的气氛也变得愈发压抑。
这一日,李瑁又是深夜方归。崔静姝如往常一般,在暖阁中候着。见他归来,忙起身迎上,接过他脱下的外袍,轻语,
“妾身己备好热汤,夫君且用些,解解乏。”
李瑁心中涌起一丝愧疚。他轻叹一声,“近日局势愈发紧张,诸多事务缠身,让夫人担忧了。”
崔静姝微微一笑,“夫君乃顶天立地之人,自当心怀家国大事。妾身虽不能为夫君分忧,但定会守好这府邸,让夫君无后顾之忧。”
说罢,她亲自为李瑁盛了一碗热汤,递到他手中。
崔静姝虽对权谋之事一窍不通,却以她独有的方式默默支持着李瑁。在这风云变幻的局势中,她像一座宁静的港湾,无论外界如何波涛汹涌,都能让他疲惫的心灵得到片刻的安宁。
她只愿夫君所谋之事皆能顺遂,愿这府邸能永远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