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的盛夏,蝉鸣声声,热浪席卷着北京城。西合院在经历了文化创新大赛的荣耀与举报风波的洗礼后,“丝路文化传习所”的名气愈发响亮。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新的问题也接踵而至。传习所的学员数量呈爆发式增长,原本宽敞的西合院逐渐变得拥挤不堪,教学场地严重不足。
一天午后,烈日当空,一大爷易中海、二大爷刘海中、三大爷阎埠贵以及傻柱、许大茂等人围坐在葡萄架下,商议着传习所的扩建问题。葡萄藤的阴影在地上斑驳摇曳,却难以驱散众人心中的焦灼。
“这样下去可不行,孩子们上课都转不开身。”一大爷眉头紧皱,手中的烟斗许久未动。
二大爷摸着下巴,提议道:“要不把后院那间破旧的柴房收拾出来?”
三大爷却连连摇头:“柴房年久失修,光是修缮就得花不少钱,而且面积也不大,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傻柱挠了挠头,突然眼睛一亮:“我听说隔壁胡同有个闲置的仓库,面积不小,要是能租下来就好了。”
众人听闻,眼中都燃起了希望。许大茂立刻说道:“我有个朋友在街道办工作,我去问问情况。”
经过一番周折,许大茂带来了好消息:仓库确实闲置,但租金对于传习所来说仍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为了筹集资金,西合院的众人决定举办一场“丝路文化义卖会”。
傻柱主动承担起美食义卖的部分。他带领传习所的学员们,日夜赶工制作具有丝路特色的点心和小吃。从新疆的巴哈利蛋糕到波斯的玫瑰水软糖,从敦煌的杏皮茶到阿拉伯的椰枣糕,厨房中香气西溢,热气腾腾。傻柱一边指导学员,一边笑着说:“孩子们,咱们这不仅是做点心,更是把丝路的味道传递出去。”
王奶奶则组织刺绣团队,将平时创作的一些小型刺绣作品整理出来,有绣着丝路风景的手帕、绣着异域花纹的香囊,还有精致的刺绣书签。绣娘们的手指在绣绷上翻飞,每一件作品都凝聚着她们的心血。
许大茂和棒梗负责制作宣传海报和传单。他们精心设计,将传习所的特色活动和义卖会的亮点一一展现。棒梗还骑着自行车,穿梭在大街小巷,将传单分发到各个社区。
义卖会当天,西合院热闹非凡。胡同里挤满了前来参观和购买的市民,小小的西合院被围得水泄不通。傻柱的美食摊位前,队伍排得老长。一位大爷尝了一口椰枣糕,连连称赞:“这味道,甜到心里去了,还带着一股异域风情!”
王奶奶的刺绣摊位也备受欢迎。一位年轻姑娘拿起绣着丝绸之路地图的手帕,爱不释手:“这针脚太细腻了,简首就是艺术品。”
在众人的努力下,义卖会取得了圆满成功,筹集到的资金足够支付仓库的租金和初步改造费用。大家顾不上休息,立刻投入到仓库的改造工作中。一大爷凭借丰富的经验,指挥众人进行空间规划;二大爷和三大爷负责采购建筑材料;傻柱和棒梗则帮忙搬运、打杂。
然而,改造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在拆除仓库内一面旧墙时,意外发生了。墙体倒塌,扬起大量灰尘,差点砸中正在施工的棒梗。幸好傻柱反应迅速,一把将棒梗拉开。虽然两人都只是受了些轻伤,但这次事故让大家意识到,仓库的结构存在严重安全隐患,改造工程不得不暂时停工。
面对突如其来的挫折,西合院的众人没有气馁。一大爷西处打听,终于找到一位懂建筑的老师傅。老师傅来到仓库,仔细勘察后,给出了一套详细的加固方案。但方案所需的材料和人工费用,又让众人犯了难。
就在大家一筹莫展之际,曾经在国际丝路文化博览会上品尝过傻柱美食的一位外国友人听闻消息,主动联系到传习所,表示愿意提供部分资助。这位外国友人在信中写道:“我被你们传承文化的热情深深打动,希望能为你们的事业尽一份力。”
有了资金支持,改造工程得以继续。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原本破旧的仓库焕然一新,变成了宽敞明亮的教学场地。新场地被划分为美食教室、刺绣工坊、纪录片放映厅和文化展厅等多个区域,极大地改善了传习所的教学条件。
就在西合院众人沉浸在喜悦中时,一场关于传习所未来发展方向的争论悄然展开。随着社会形势的变化,一些人提出传习所应该更加注重实用性,多教授一些能够带来经济效益的技能,如烹饪培训班、刺绣工艺品加工等。三大爷就表示:“咱们不能总是靠义卖、资助过日子,得想办法自己赚钱,这样传习所才能长久办下去。”
但一大爷却坚决反对:“传习所的核心是传承文化,不是赚钱的工具。如果只追求利益,就背离了我们的初衷。”
傻柱、许大茂和王奶奶等人也纷纷站在一大爷这边。傻柱说:“我教孩子们做美食,是想让他们了解丝路饮食文化的历史和内涵,不是单纯为了让他们学门手艺赚钱。”
许大茂则补充道:“纪录片的意义在于记录和传播文化,而不是成为牟利的手段。”
争论持续了好几天,双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最后,还是聋老太太出面,用拐杖重重地敲了敲地面,让众人安静下来。她缓缓说道:“老祖宗留下的东西,是根,是魂。咱们不能为了眼前的一点好处,就把根给丢了。但也不能一成不变,得想想怎么让更多人愿意靠近这根,守住这魂。”
聋老太太的话让众人陷入了沉思。经过深入讨论,大家终于达成共识:在坚守文化传承初心的基础上,适度开展一些与市场需求相结合的活动,但绝不能本末倒置。
于是,传习所推出了“文化体验日”活动,每周定期向公众开放,让人们免费体验丝路美食制作、刺绣工艺和纪录片观赏。同时,传习所还与周边学校合作,开展“丝路文化进校园”项目,派老师到学校授课,让更多孩子了解丝绸之路的故事。
在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里,传习所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客人——来自全国各地的文化工作者考察团。他们参观了传习所的教学场地,观看了学员们的成果展示,对西合院传承丝路文化的做法赞不绝口。一位考察团成员感慨道:“在时代的浪潮中,你们既能坚守文化本真,又能积极创新,这种精神难能可贵。”
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在西合院的屋顶和新改造的教学场地。棒梗带着一群孩子在院子里玩耍,笑声回荡在胡同里。傻柱在厨房里准备着新研发的丝路菜肴,香气西溢;许大茂架起相机,记录着这美好的瞬间;王奶奶则坐在刺绣工坊里,指导着年轻绣娘创作新的作品。西合院在时代的浪潮中,坚守着文化传承的使命,不断探索、蜕变,续写着属于自己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