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特贝现在也不确定6月的美债和美元会出现什么变化,稳定币的影响?美联储换人的影响?这些估计最终还是看美元指数的变化来判断资本的选择。
回到产业方面。
中欧双方电动汽车案价格承诺磋商进入最后阶段
这个对汽车产业来说可能比较重要。
根据商务部 6 月 7 日披露的信息,王文涛部长与欧盟贸易委员谢夫乔维奇在巴黎会谈中明确表示,双方己就价格承诺磋商的核心框架达成共识,正式进入最后阶段。
这标志着自 2024 年 10 月欧盟对华电动汽车加征最终反补贴税(税率 17%-35.3%)后,中欧首次在法律层面确认通过谈判解决争端的路径。此前欧盟虽实施关税,但保留了 “寻找符合 WTO 规则的替代方案” 的窗口,而此次磋商升级为 “最后阶段”,意味着双方己完成技术层面的可行性论证,进入政治决策的冲刺期。
王文涛要求欧方在 6 月下旬前提交 “技术路径互认” 的具体方案,中方将在 7 月 5 日前完成评估,为 7 月中旬的新一轮部长级会谈奠定基础。
现在主要就是法国和意大利等国坚持保护主义立场,要求维持高关税。王文涛此次会见法国外贸部长级代表圣 - 马丁,正是为了分化欧盟内部立场,争取法方在技术路径互认上的支持。
协议达成的可能路径
预计双方将在以下框架内妥协:
短期:中国车企承诺 2025-2027 年出口欧盟的电动汽车价格不低于基准价(如特斯拉 Model 3 在欧售价的 90%),并接受中国机电商会与欧盟委员会的双重监管。
长期:通过 “技术路径互认” 逐步替代价格承诺,例如欧盟承认中国电池碳足迹标准,中方则开放智能网联汽车数据市场。
对中欧经贸的深层影响
若达成协议,将为中欧在氢能、自动驾驶等领域的合作树立典范;若破裂,中方可能对欧盟汽车零部件、农产品等发起新一轮反制,加剧贸易摩擦。值得注意的是,王文涛在巴黎会见 WTO 总干事伊维拉时,特别强调了 “通过多边机制约束单边关税” 的立场,为可能的诉讼战埋下伏笔。
简言之,此次磋商己进入 “临门一脚” 阶段,王文涛的欧洲之行通过技术创新、利益交换和政治施压,为协议达成创造了必要条件,但最终能否突破欧盟内部政治僵局,仍需观察 7 月中旬的谈判进展。
欧方提出可同时探讨新的技术路径,中方将从法律和技术层面对欧方提议的可行性进行评估。双方指示工作层加紧努力,以符合各自法律规定和世贸组织规则的方式,找到双方均可接受的解决方案,妥善解决贸易分歧。
这个方案的达成,对中国新能源汽车加快进入欧洲市场有明显的支持作用,打穿欧洲市场,未来的美洲市场和东南亚市场从品牌建设方面都可以省去很多时间。
所以马特贝比较关注这个事件,而且对于享界来说,先推出旅行车如果不是盯着欧洲,不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