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大明用手机
我在大明用手机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我在大明用手机 > 第58章 朝堂小报之争

第58章 朝堂小报之争

加入书架
书名:
我在大明用手机
作者:
吃蛋黄派的羊
本章字数:
5162
更新时间:
2025-06-11

奉天殿上

朱元璋正襟危坐,等着百官奏事。

御史台经历钱用壬拿着笏板上前一步,大声说道:

“启禀皇上,臣有事奏。”

朱元璋大手一挥。

“准奏。”

钱用壬又上前两步,继续说道:

“臣听闻最近市井中流传出一种‘小报’的文章,其内容多为市井传闻,而且擅自印制国家诏书内容。”

“哦?”

朱元璋眉头微皱,等着钱用壬继续汇报。

“臣也买了一份,发现其妄议朝政,臣担忧以后会扭曲诏书的意思,误导百姓,扰乱民心。”

朱元璋沉吟片刻,冷声道:“你们可有这个小报?”

中书省礼曹主事崔亮上前一步,“回禀皇上,臣有一份。”

“呈上来。”

朱元璋说完,身旁的小太监迅速接过崔亮手中的小报,恭敬地呈递给朱元璋。

朱元璋接过小报,扫了一眼,脸色愈发阴沉,随即扔了小报。

“写得荒唐至极!”

李善长从一旁走了出来,劝解道:

“皇上息怒,臣听闻这个小报是从乐满楼传出的。”

“臣也看过这个小报,除了标题有些惊世骇俗外,内容却没有问题。”

“哦?”

朱元璋目光扫过众人,看着其他人的表情变化。

他知道,这是李善长给他递话,告诉他这小报是马玉搞出来的,留点面子。

站在一旁的朱标,听到乐满楼三字,便上前捡起了小报,仔细看了看,轻声说道:

“父皇,这小报虽标题言辞激烈,但内容却并无不妥之处。”

朱元璋接过太子递来的小报,仔细地又看了看。

当朱元璋瞥见标题为《你知道吗?当今圣上如何让百姓免于饥饿?》的文章时,眉头不禁舒展了些许。

他也十分好奇地看了下去,没想到上面宣传的禁酒令还挺不错。

甚至列举了禁酒令实施前,百姓易子而食的场景,以及禁酒令后,粮食储备增加,百姓生活逐渐稳定的实例。

朱元璋沉思片刻,缓缓道:“朕看了这些文章,还挺严谨,为何钱经历会说它不妥?”

钱用壬想不明白,为何李善长会为小报说话。

本来朱元璋都要大发雷霆了,现在却让李善长搞得进退两难。

钱用壬无奈,只能硬着头皮说道:

“臣以为,国家的诏书内容不应该出现在市井小报上,恐有损朝廷威严,误导百姓视听,影响国家安定。”

没等朱元璋开口,旁边的中书省礼曹主事崔亮反驳道:

“国家的诏书难道不是给百姓看的?只是普及诏书内容就有损朝廷威严了?”

“按这么说,钱大人应该天天去街上宣读诏书,这样才不有损朝廷威严。”

说完,朝中大臣们笑了起来。

钱用壬愤怒地瞪了崔亮一眼,心中暗骂:“这小子平日里便与我作对,今日竟让他得逞了。”

钱用壬没有气馁,继而说道:

“臣并不是这个意思,而是担心以后小报泛滥,内容良莠不齐。”

“如今虽没有不妥之处,不代表以后也会如此严谨。”

“臣以为,宋朝时期就有小报,可是,那时的朝廷就明令禁止小报,其应有些道理。”

崔亮冷笑一声,反驳道:“宋朝禁报,是因为其内容多为诽谤朝廷,扰乱民心。”

“而且,宋朝虽禁了小报,但民间依然私下流传,反而让朝廷失去了引导百姓的机会。”

朝中大臣们也纷纷表态:

“崔主事所言极是,禁不如疏。”

片刻过后

钱用壬又说道:“即便如此,何不我朝自行刊发小报?”

“由朝廷主导,内容严谨,既能传达政令,又能引导百姓。”

朱元璋听后,微微点头,沉声道:“钱爱卿所言不无道理,但此事应交给谁来做?”

李善长上前一步,拱手道:“臣以为此事应从长计议,我们要是自己发行小报,其中钱财所需定会不少,还需选拔可靠之人负责编辑和发行。”

“臣附议。”

司农司卿杨思义走了出来,这个司农司卿就是李善长假扮的那个人。

杨思义双手举着笏板继续说道:

“如今国库空虚,百姓尚需休养生息,发行小报虽好,但消耗钱粮巨大。”

朱元璋脸上露出一丝不悦,沉声道:

“发行个小报还能消耗多少国帑?难道你要欺君不成?”

杨思义忙低头,解释道:

“臣不敢,印制一份小报,就要耗费一钱银子,若大规模发行,每日所耗就需一万两白银。”

“更何况人工、运输等费用尚未计算,若加之,国库实难承受。”

朱元璋心中暗自计算,一天一万两,一年便是将近西百万两。

不行,此事断不可行,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李善长见朱元璋犹豫,忙道:

“如今北元尚未平定,国家百废待兴,此时不应再增负担。”

“百室所言极是,朕也觉得此事应从缓。”朱元璋顺势说道。

钱壬用继续谏言道:

“臣明白陛下顾虑,但臣以为,即便朝廷不发行,也需控制民间小报的内容,避免其误导百姓,扰乱民心。”

“可设立专门的审查机构,定期审核,确保其内容合法合规。”

“如此一来,既能维护朝廷威严,又能引导舆论,不至于让民间小报成为隐患。”

李善长反驳道:“臣以为不妥,朝廷如今其他部门还未完善,增设审查机构只会加重负担,且难以确保效果。”

“百室所言有理,但钱爱卿的担忧也不无道理,刘中丞你以为呢?”

朱元璋点名刘伯温,想看看他有何建议。

刘伯温沉思片刻,缓步上前,“陛下,臣也以为应从长计议。”

“哦?”

朱元璋凝视刘伯温,缓缓道:“刘中丞为何如此认为?”

刘伯温听到前面提到乐满楼,便知道了这个小报是马玉所办。

本不想参与进来的他,却被陛下点名。

刘伯温无奈道:“臣以为,如今应更重视北方战事,其次,也需要稳定民心。”

“既然朝廷难以负担发行小报,又抽不出人手管理审查,不如暂且放任,暗中监控,待时机成熟再行规范。”

朱元璋思索片刻,觉得在理,便点头同意。

钱壬用再次进谏道:“陛下,此小报似有启迪民智之意。”

“乐满楼以购买小报为名,教育百姓识字,臣以为此事甚为不妥。”

“臣以为,愚民才是国之根本,若民智大开,反易生乱。”

“放屁!”

朱元璋怒斥一声,目光如炬,“民智不开,国家何谈长久?”

“陛下息怒,臣只是担忧民智过快开启,恐引发不必要......”

“给朕闭嘴,朕意己决,小报一事,暂且放任。”

见陛下己有决断,李善长率先附和:“陛下英明,实乃圣裁。”

其他大臣见状,也纷纷附和:“陛下英明。”

钱壬用见状,只好默默退下,心中暗自叹息。

朱元璋对待开民智还是十分支持的。

洪武二年就下令天下的郡县都建立学校,甚至这些学生都享受到了特别好的待遇。

此外,还在皇城设立了国子监,选拔优秀学子入学,培养国家栋梁。

国子监的学生待遇更为优厚,不仅发米发粮,还赐予衣服和书籍,鼓励他们专心向学。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