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温下了朝便回到家中,心中依旧对朱元璋的决定难以释怀。
明明是利国利民之举,却被各种理由阻挠,心中愤懑难平。
朝堂之上乌烟瘴气,尔虞我诈,令人心寒。
那李善长更是狡猾多端,迎合上意,混淆视听。
但为何这上位如此不愿执行马玉的策略,这还是上位提出来的,为何又突然变卦?
莫非,上位对马玉的态度有变?
刘伯温考虑着以朱元璋的性格,万事谨慎,他怀疑上位看出马玉有什么异样。
那天自己去茶馆的行径被朱元璋得知,他怀疑可能不是监视自己,而是一首监视马玉,一定发现了什么蹊跷。
不得不说,刘伯温不愧为一代谋臣,洞察秋毫。
他所推理的事情往往八九不离十。
洪武早期,朱元璋并没有表现出疑心重的迹象,但刘伯温却早己察觉其性格中的隐秘一面。
不愧是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
而如今这种情况,他思索着自己是否应该远离马玉。
但见马玉有天人之资,又害怕即使远离马玉,自己也在朝堂之中难以立足。
如今朝堂淮西党派越加嚣张,怕是自己也难以保全。
不如告老还乡?
正当他陷入沉思时,门外传来脚步声。
刘伯温定睛一看,原来是他两个儿子,神情紧张地走进来。
他的两个儿子分别是长子刘琏和次子刘璟。
这二位皆是有气节之人。
长子刘琏,面对胡惟庸的胁迫,宁死不屈,终坠井以明志。
次子刘璟,胸怀宽广,毅然将爵位谦让于侄,彰显其高风亮节。
朱棣靖难成功后,想要召唤他,但他却以生病拒绝,并且还仍然称其殿下。
朱棣大怒将他抓进监狱,他却在狱中自缢身亡,以表达自己的忠贞。
从这两位也能侧面看出,刘伯温的家教中没有圆滑二字。
他二人来此,是看到父亲从朝堂回来后一首闭门不出,他们便猜测朝堂之上一定有大事发生。
故而前来探望,欲为父分忧解难。
刘伯温见状,叹了口气,将朝堂之事简要告知。
刘琏和刘璟听后,面露忧色。
刘琏稍显不悦道:“皇上怎么如此糊涂,这等利国利民的好事为何要拒绝?”
“哪里是派不出人选,依我看,就是不想促成此事!”
刘璟却拦住哥哥,低声劝道:“依我看,未必如此。”
“皇上一定有他的顾虑,才会如此行事,别忘了,这个提议就是陛下提出的!”
刘琏思考片刻,继而说道:“那一定是李善长蛊惑陛下,让其更改了决定。”
刘伯温却摇了摇头,插话道:“李善长虽有权谋,但上位非昏君,必是另有隐情。”
“今日,我看上位的态度亦是不愿促成此事。”
刘伯温起身,在屋中踱步沉思,忽道:“皇上对那提案态度暧昧,恐非李善长一人所能影响。”
“琏儿,朝堂复杂,勿轻易置喙。璟儿,你见解独到,此事或有更深层考量。”
“为父正犹豫是否该急流勇退,你们有何看法?”
刘璟抢先说道:“我建议父亲不要轻易决断,如果父亲过早地辞官,怕是会遭到淮西党派的落井下石。”
“如今朝堂之上错综复杂,也有不少人希望父亲维持官职。虽然父亲官职不高,但毕竟您也是跟随陛下多年,如若父亲辞官,那您引荐的人又如何自处?”
而刘伯温当然知晓这些利害关系。
这些年他也看出了一些端倪,朝堂之上的文臣渐渐以自己为首,形成了一股以文臣居多的浙东党派。
而以武将为主的淮西党派则视其为眼中钉,可是这淮西党派为首的可是当今圣上,这让他如何对抗?
虽然李善长是朱元璋的出声筒,但近些年来,李善长势力日益膨胀,稳坐了淮西党派之首,其影响力不容小觑。
自己才三品官职,别说对抗朱元璋,连对抗李善长都力不从心。
“诶。”
刘伯温长叹一声,“我又何尝不知这些道理,可惜我觉得上位对我的态度越加冷淡。”
“恐怕为父也坚持不了太久。”
刘琏沉思片刻,提议道:“不如您再推举一位贤能之士,以助您立足朝堂。”
“不可。”
刘伯温缓缓摇头,解释道:“人性变化太快,就算我现在觉得此人不错,但很多人身居高位后都会有所变化。”
“如今我还能在朝堂上生存,其一是我还能为上位办事,其二,上位也不想淮西党派一家独大。”
“如果我此时推举一人代替我对抗淮西党派,日后必会被他们攻击,亦会牵连于我。”
“故而,我不会推举任何人!”
这就是刘伯温聪明之处,他深知此刻是对付不了淮西党派的,开国之初,武将地位之高,是文臣难以撼动的。
能动武将的,唯有朱元璋一人。
他们这帮文臣,谁去挑战武将集团的利益,那无疑是自寻死路。
大明王朝的276年的历史,只有两个时期是文臣不能与武将抗衡的,一是开国之初,二是永乐年间。
永乐时期,朱棣以武力夺位,也算是对朝堂的一次洗牌。
相当于一众武将重新打了一遍天下,所以才会出现地位显赫的局面。
总结来说,武将地位想要高于文臣,只有在开国之初才可以。
刘伯温深谙历史规律,明白此时是不可能对抗武将集团的。
刘琏却觉得父亲太过谨慎,劝解道:“如此的话,淮西党派势力只会愈发强大,届时他们更会肆无忌惮,甚至报复于您!”
刘伯温淡然一笑,目光深邃,“琏儿,朝堂如棋局,每一步皆需谨慎。”
“如今这盘棋己没有赢的可能,唯有保全自身,方能立于不败之地。”
刘璟闻言,心中一震,他深知父亲用意,沉默良久。
他心想,难道就没有破局之法了吗?
刘璟猛地抬头,大声喊道:“父亲,或许我们可以以退为进!”
刘伯温闻言,便己猜到刘璟心中所想,这办法他又何尝未曾想过。
以退为进,他刘伯温倒是想退,但朱元璋不让他退。
刘伯温缓缓捋着长须,沉声道:“璟儿,退一步固然海阔天空,但前提是我们得有路可退。”
“如今,为父身后不只是浙东官员的期望,更有元朝官吏的牵绊。”
“若为父一退,那些投奔于明朝的元朝旧臣必将心生疑虑,甚至可能引发内乱。”
“这也是上位不让我退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