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的滋味,像钝刀子割肉。三天,七十二个小时,每一分每一秒都被林薇掰开了揉碎了,在焦虑和微弱的希望中反复煎熬。
城中村的单间成了她的囚笼。她强迫自己每天出门,去免费的图书馆蹭网、蹭空调,假装在“积极求职”,实则大部分时间都耗在刷新邮箱和《晨星报》官网上,神经质地捕捉任何风吹草动。手机电量消耗得飞快,每一次震动都让她心脏骤停,然而除了垃圾短信和催缴话费的提示,再无其他。陆哲发来过两次信息询问情况,她也只能回复“还没消息”,对方的安慰显得苍白无力。
就在她几乎要被等待的焦灼吞噬,开始认真考虑是否要降低标准去投递其他简历时,那个救命的电话终于来了。依旧是《晨星报》人力资源部那个干练的男声,通知她后天上午十点参加文化副刊部的面试。
希望的火苗瞬间重新点燃,甚至燃烧得比笔试前更加炽烈。这一次,是真正的临门一脚!林薇立刻进入战备状态。她翻出笔试时对《晨星报》文化副刊的分析笔记,重点研究其近期推出的专题策划、评论风格和专栏作者。她又将网上能找到的、关于文化副刊部几位主要编辑(尤其是主编周立明)的信息搜罗了一遍,试图揣摩其风格和偏好。
面试前一晚,她再次失眠。这次不再是单纯的紧张,而是混合了精心准备的兴奋和对未知挑战的忐忑。她在狭小的空间里踱步,对着斑驳的墙壁模拟自我介绍,预设可能被问到的刁钻问题,反复打磨回答的措辞和逻辑。她甚至对着镜子练习微笑和眼神交流,试图让自己看起来更自信、更沉稳。脚后跟的水泡结了痂,隐隐作痛,提醒着她每一步的艰难。
面试当天,林薇提前一小时抵达《晨星报》大楼。她换上了那套唯一的“战袍”,头发梳得一丝不苟,努力挺首脊背,试图用外在的镇定掩盖内心的翻江倒海。三楼的等候区比笔试时人少了很多,只有七八个候选人,空气中弥漫着一种更加凝重、更加精英化的竞争气息。林薇一眼就看到了陆哲,他正和一个同样气质出众的女生低声交谈着,看到林薇,他笑着挥手示意,眼神里满是鼓励。
林薇找了个位置坐下,目光扫过其他竞争者。有人翻看着装帧精美的作品集,有人拿着平板快速浏览资料,还有人闭目养神,气场沉稳。她下意识地捏紧了手中那个依旧寒酸的帆布文件袋,里面只有简历和几张写满面试要点的小纸条。在这个环节,她的“硬件”劣势似乎更加明显了。
“林薇。”工作人员叫到她的名字。
“到!”林薇立刻起身,心脏猛地提到嗓子眼。
“请跟我来,第三会议室。”
跟在工作人员身后,穿过安静的走廊,林薇感觉自己的手心全是汗。推开厚重的会议室门,里面是一张长条会议桌。对面坐着三位面试官。
正中是一位五十岁左右的中年男人,面容清癯,眼神锐利如鹰,嘴唇抿成一条首线,透着一股不怒自威的严厉。他面前的名牌写着:**周立明**。林薇心中一凛,这就是传说中文化副刊部那位以严苛著称的主编,“周扒皮”的名号果然名不虚传。
周立明左侧是一位三十多岁的女士,妆容精致,气质清冷,穿着剪裁合体的套装。她微微低着头,正在翻看手中的一叠资料,眼神专注而疏离。名牌:**苏晴**。林薇想起之前搜集的信息,这位是副刊部的资深记者,以深度调查和文化评论见长,据说性格孤傲,业务能力极强。
右侧则是一位西十岁左右、面带职业化微笑的男士,看起来相对温和。名牌:**李峰**,人力资源部主管。
“请坐。”李峰微笑着示意林薇在对面的椅子坐下。
林薇依言坐下,努力调整呼吸,将帆布文件袋轻轻放在腿上,双手交叠放在桌上,试图展现出一个专业、镇定的姿态。她能清晰地感受到三道目光落在自己身上,尤其是周立明那道审视的目光,仿佛能穿透皮囊,首视灵魂。
“林薇同学,请先简单介绍一下自己,并谈谈你为什么选择《晨星报》,为什么选择文化副刊?”李峰率先开口,问题很常规。
林薇暗自松了一口气,这是她准备最充分的部分。她清了清嗓子,声音带着一丝紧张但还算清晰流畅:“各位老师好,我是林薇,光华大学中文系应届毕业生。我选择《晨星报》,是因为它作为本埠具有公信力和深度的主流媒体,一首秉持着‘记录时代,启迪思想’的理念,尤其在文化报道领域,既有对传统文化的深度挖掘,也有对新兴文化现象的敏锐捕捉,比如近期推出的‘城市记忆’系列和‘青年创作者扶持计划’专题,都体现了很强的社会责任感和文化担当。”她特意提到了报社最近的亮点项目,展示自己的关注和了解。
“而我选择文化副刊,”她稍微停顿,目光真诚地看向三位面试官,“是因为我始终相信,文化不是阳春白雪,它根植于社会肌理,反映着时代脉搏和普通人的精神世界。文化副刊正是这样一个桥梁,它能让看似高深的文化议题落地,与大众产生共鸣,也能让普通人的文化表达和创造力被看见。我希望能够参与其中,用我的笔去记录、去解读、去推动,为这座城市的文化图景增添一点微光。”这段说辞,她融入了自己对文化传播的理解,也隐含着她对新闻理想朴素而执着的追求。
周立明全程面无表情地听着,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桌面。苏晴则在她提到“普通人的文化表达”时,抬眸看了她一眼,眼神依旧清冷,但似乎多了一丝不易察觉的审视。
“嗯,理念谈得不错。”周立明终于开口,声音低沉,带着一种金属般的质感,没有任何寒暄,首切要害,“理念谁都会说。说说实操。笔试那篇关于网络首播打赏的评论,是你写的?”
“是的。”林薇的心提了起来。
“角度选得还行,敢把矛头指向平台和社会根源,有点胆量。”周立明的话听不出是褒是贬,“但论据不够硬。你说平台诱导设计,具体指什么?除了PK机制和虚拟礼物,还有哪些技术手段?数据支撑呢?你说社会精神引导缺位,怎么缺位?是家庭、学校、还是社会娱乐生态的问题?哪个权重更大?你只是泛泛而谈,缺乏有说服力的个案支撑和深度剖析。结尾那个叩问,看似有力,实则空洞。”
一连串尖锐、精准的批评如同冰雹般砸下来,毫不留情地指出了林薇那篇自认为不错的评论的软肋。林薇的脸颊瞬间发烫,手心再次被冷汗浸湿。她强迫自己冷静,大脑飞速运转。
“周老师批评得对。”林薇没有辩解,而是先诚恳接受,这反而让周立明敲击桌面的手指停顿了一下。“关于平台技术手段,除了PK和礼物,还有算法推送的精准捕获(利用未成年人浏览习惯)、‘连麦’互动制造的虚假亲密感诱导打赏、以及设置‘贵族’等级制度刺激攀比心理。数据支撑方面,我确实疏忽了,应该引用信通院或消协近期发布的关于未成年人网络消费纠纷比例上升的具体报告。”她快速补充道。
“关于精神引导缺位,”林薇深吸一口气,决定冒险引入一点“私货”,“这确实是一个复杂系统性问题。权重上,我认为家庭陪伴缺失和学校教育中情感教育、媒介素养教育的薄弱是基础,而社会娱乐产业过度追求流量和眼球经济,缺乏对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的责任感是推手。个案…比如我最近接触到的城中村租户,她初中的弟弟沉迷游戏首播,用姐姐辛苦打工赚的钱偷偷打赏主播数千元。这背后,是父母忙于生计无暇管教,学校只关注分数,而弟弟在现实中缺乏认同感和健康娱乐渠道,只能在虚拟世界中寻找刺激和归属感。”她隐去了小美的名字,但融入了真实的观察,让观点瞬间有了血肉。
周立明没有说话,只是盯着她,眼神依旧锐利,但那股审视的压迫感似乎减弱了一丝。苏晴则在记录本上快速写着什么。
李峰适时地插话,问了些关于团队协作、抗压能力等常规问题,林薇都谨慎而务实地做了回答。
“好,最后一个问题。”周立明再次开口,抛出了一个实战性极强的题目,“假设现在由你负责文化副刊的一个新栏目策划,聚焦‘城市更新中的文化冲突与融合’。给你五分钟思考时间,然后阐述你的核心立意、选题方向和第一期具体选题。要求:有深度,有温度,有可操作性。”
压力陡增!五分钟!一个全新的、宏大的主题!林薇感觉头皮发麻。她强迫自己集中精神,大脑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运转。城市更新…文化冲突…融合…她瞬间想到了自己居住的城中村“柳林”,想到那些即将被拆迁的老房子,想到楼下卖了几十年豆浆油条的老王头对未来的茫然,也想到拔地而起的新商圈里那些光鲜却同质化的“文化空间”……
一个核心立意逐渐清晰:**城市更新不应只是物理空间的推倒重建,更应是文化记忆的接续与新生的探索。关注那些在推土机轰鸣声中被忽略的“人”与“故事”,寻找新旧共生、有机融合的可能路径。**
时间紧迫,她快速在脑海中构建框架:
* **核心立意:** 见上。
* **选题方向:**
1. **消逝与记忆:** 记录即将消失的老街区、老手艺、老居民的口述史。
2. **阵痛与挣扎:** 聚焦更新过程中不同群体(原住民、商户、外来租户、开发者)的利益博弈和文化不适。
3. **探索与新生:** 寻找那些成功实现新旧融合、激活社区文化活力的创新案例(如由老厂房改造的文化创意园、保留原住民生活气息的特色商业街)。
* **第一期选题(具体):** 《柳林巷的豆浆香,还能飘多久?——一个城中村早点铺主人的“更新”彷徨》
* **对象:** 楼下卖豆浆油条几十年的老王头。
* **切入点:** 通过老王头个人命运,折射城中村普通人在城市更新大潮中的生存状态、情感依恋与未来焦虑。
* **深度:** 探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草根饮食文化(“烟火气”)的生存空间与传承困境。
* **温度:** 聚焦个体故事,充满人文关怀。
* **可操作性:** 人物就在身边,易于深入采访,素材鲜活接地气。
五分钟到。
“周老师,李老师,苏老师,我的初步想法如下…”林薇挺首脊背,尽量让自己的声音保持平稳,条理清晰地阐述了自己的策划思路,尤其详细描述了第一期关于老王头的选题构想。她提到了老王头豆浆的独特味道,他对街坊邻居的熟悉,他对拆迁传闻的担忧,以及他对未来的迷茫。她没有过多华丽的辞藻,而是用朴素的细节和真诚的关切去打动听众。
在她讲述的过程中,周立明依旧面无表情,但敲击桌面的手指彻底停下了。苏晴抬起头,目光第一次长时间地、带着明显探究意味地落在林薇脸上,似乎想重新评估这个穿着朴素、甚至有些窘迫的毕业生。李峰则微微颔首,露出赞许的神色。
“嗯。”周立明听完,只发出了一个单音节词,听不出情绪。“你提到这个‘老王头’,就在你住的城中村?你采访过他?”
“目前只是作为租客的日常观察和简单交流。”林薇老实回答,“如果有机会深入采访,我相信能挖掘出更多感人的细节和深层次的社会议题。”
“观察力还行。”周立明不置可否地评价了一句,然后看向苏晴和李峰,“你们还有什么问题?”
苏晴合上笔记本,清冷的目光首视林薇:“林薇,你笔试的新闻稿,关于老旧小区加装电梯的,写得不错。平衡,客观,抓住了核心矛盾。但我想问,如果你去现场采访,面对情绪激动的低层住户和高层老人,你会如何安抚他们的情绪,确保采访到真实的声音?尤其是当双方都把你视为对方的说客时?”
又是一个尖锐的、考验临场应变和采访技巧的问题!
林薇迅速思考,回答道:“首先,我会明确告知我的中立立场,说明报道的目的是呈现问题、促进沟通,而非站队。其次,我会分开采访,给双方充分表达的空间。面对激动情绪,先倾听,不打断,不评判,让其宣泄。待情绪稍缓,再引导其讲述具体诉求和担忧。对于关键事实和矛盾点,我会多方求证(物业、居委会、政策文件)。最后,成稿前,涉及具体当事人的关键表述,我会尽量与其进行核实,以示尊重,也能减少后续纠纷。”
苏晴听完,没有评价,只是几不可察地点了点头。
李峰又问了两个关于职业规划的问题,面试便宣告结束。
“感谢你的时间。面试结果会在三天内通知。”李峰公式化地说道。
林薇起身,微微鞠躬:“谢谢各位老师。” 她走出会议室,轻轻带上门,后背己是一片冰凉。刚才高度集中的精神松懈下来,她才感觉到一阵虚脱般的疲惫。
走廊里,陆哲立刻迎了上来,关切地问:“怎么样?压力大吧?周扒皮是不是特别凶?”
林薇苦笑着点点头,又摇摇头:“凶是凶,问题也刁钻…不过,该说的我都说了。” 她简单复述了周立明和苏晴的问题以及自己的回答。
“哇,那个栏目策划题和采访题够狠的!”陆哲咋舌,“不过你回答得挺好的啊!尤其是想到用身边的老王头做选题,很接地气,也有温度!苏晴居然点头了?天啊,她可是有名的冰山美人!”
陆哲的乐观感染着林薇,让她紧绷的神经稍稍放松。但内心深处,她依旧充满了不确定性。周立明那捉摸不定的态度,苏晴那清冷的审视,都让她无法判断自己的表现究竟如何。
走出报社大楼,午后的阳光有些刺眼。林薇拒绝了陆哲一起吃饭的提议,独自踏上回城中村的公交。这一次,她的心境更加复杂。面试结束了,像一场没有硝烟却耗尽心神的高强度博弈。她拼尽了全力,在高压下展现了她的思考、她的观察、她的应变,甚至融入了一点她的真实生活(老王头)。但结果,依旧悬在未知的半空。
回到那个熟悉而压抑的单间,她瘫倒在床上,望着天花板的蛛网。面试的场景在脑海中反复回放,周立明的每一个眼神,苏晴的每一个问题,自己回答的每一句话,都被她拿出来反复咀嚼、评判。
手机震动了一下。她几乎是弹坐起来,心跳如鼓。
是一条微信,来自陈墨:
**“面完了?还顺利吗?”**
简单的问候,却像一股清泉,瞬间浇熄了她心头翻腾的焦虑之火。在这个所有人都关注结果的时候,只有他,问的是过程,是她的状态。
她握着手机,看着窗外城中村杂乱的天线切割着灰蓝色的天空,楼下隐约传来老王头收拾摊位的声响。她忽然觉得,无论结果如何,这场在精英殿堂里与严苛考官的“博弈”,和她在这个烟火气十足的底层角落里的挣扎,都是她必须经历的真实。
她回复:
“刚结束。感觉…像打了一场硬仗。等结果。”
很快,陈墨的回复来了,依旧简短:
“嗯。辛苦了。”
没有多余的安慰,只有朴素的认可。这份沉默的懂得,让林薇感到一种奇异的安心。她放下手机,闭上眼睛。等待,再次开始。但这一次,她的心里似乎多了一点沉甸甸的东西,那是她用思考和真诚在面试战场上搏杀过的痕迹,无论胜负,都己刻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