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百姓看到真的是土匪们被抓了,一个个的不禁激动万分。
百姓们纷纷纷捡起地上的石头,土块,朝着土匪们扔过去。
“打死这些恶匪!让他们再也不能祸害我们!”一个须发皆白的老者指着土匪们高声骂道。
他的的喊声瞬间点燃了周围百姓们的情绪。
男人们都很激动,他们握紧拳头,恨不得冲上去再给这些土匪几拳。
女人们也围着土匪,指指点点,嘴里骂个不停,这些土匪平日里可没少让她们担惊受怕。
跟着站在街两旁的孩子们虽然有些害怕,看到大人们的举动,用小手捡着地上的小石子往土匪身上扔,嘴里还不停喊着:“坏蛋,打死这些大坏蛋!”
“朱大人真是好样的!这当刚到任,为我们除了这一大害啊!”一个身着粗布衣裳的汉子激动的高声喊道。
“是啊,朱大人,您可是我们的救星啊!”
众人纷纷附和,看向朱七七的目光中满是感激。
朱七七骑在马上,看着百姓们的反应,心中涌起一股暖流。
她朝着百姓们挥手示意,高声喊道:“乡亲们,这些土匪作恶多端,如今己被我们擒获,大家以后可以安心生活了。”
百姓们闻言,纷纷鼓掌欢呼,那掌声和欢呼声如同浪潮一般,一波接着一波,久久不息。
被押着的土匪们个个垂头丧气,在百姓们的怒骂和扔来的土块、石子中,他们一步一步地走向县衙大牢。
回到县衙后,朱七七喊来谢氏,告诉她有了粮食,让她帮忙到大街上分发粮食。
本来这种事情用不着谢氏出面,可朱七七现在不相信周县承和罗主薄两位,只能是辛苦自己亲娘了。
捕快们迅速到街上贴出告示,百姓们看不懂告示的内容,听了衙役的解释,不由再次震惊了,朱大人要向百姓们发救济粮?
没有几个百姓相信这事情是真的,因为这几年来县衙从来没有发过救济粮,朱大人一来就有了此等好事,莫不是骗人的?
“这告示都贴了,应该是真的。”
“对对,朱大人应该是手中有粮食!”
“昨天晚上我看到鸡鸣山上火光冲天,还听到了震天的响声,今天早上土匪们都被五花大绑着进了县城。朱大人应该是剿匪后将山上的粮食搬下山了。”
“对,我也看到了,这粮食就是朱大人从山寨里搬下来的。”
告示前百姓们慢慢都相信了,于是纷纷前往发粮的县衙门口集合。
不一会儿的功夫,县衙门口的百姓们己经排起了长长的队伍。
谢氏带着梅香和荷香,站在县衙门前广场上,看着前面密密麻麻的人群,心中五味杂陈。
她低声对梅香和荷香说吩咐着:“开始发粮吧,让大家都领到,别漏了。”
衙役们将一袋袋的粮食打开,梅香和荷香应声而动,开始忙碌起来。
两天没有合眼休息的张捕头虽然很累,但还是坚持带着一群捕快在现场维持秩序,确保没有人插队或者捣乱。
百姓们一个接一个地走上前来,他们有的步履蹒跚,有的扶着老人或孩子,但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感激的笑容。
瞬间衙门口热闹起来了,以往死寂一般的西凉县城,今天终于有了笑声。
最后得到消息赶来的周县承和罗主薄却没有笑意,两人刚睡醒来到县衙,结果听到朱七七带领捕快和守城士兵攻打鸡鸣山的消息。
接着又听到朱大人家母亲在县衙门口发救济粮,而粮食是从山寨里搬下山来的。
两人震惊的同时,感到意外,这位年轻的朱大人能耐了啊!竟然大半夜带着众人上山,还故意不告诉他们知晓。
难道朱大人知道自己和山上的土匪们往来的事情了么?
不,不可能! 周县承重重的摇摇头,将这个可怕的念头甩开。
他不过是睡了一夜好觉,所有的事情就朝着他所预想的向偏离了么?
这下好了,县城的百姓们对朱大人有了好感,他想要做点什么事情,都会有所顾忌。
不管周县承和罗主薄如何想,随着时间的推移,粮食逐渐减少,但队伍仍然长龙般排列着。
谢氏看着手中的粮食慢慢减少,心中既欣慰又焦虑。她希望这些粮食能够帮助更多的人度过难关。
终于,当最后一袋粮食被领走后,谢氏松了一口气。她看着空空如也的仓库和满意的百姓们,心中涌起了对自己家女儿的自豪感。
她这次帮忙发粮虽然辛苦,但是看到百姓们满意的笑容和感激的眼神,一切都值得了。
日头逐渐西斜,县衙门口的发粮活动也接近尾声。
张捕头指挥着手下捕快开始收拾现场,确保一切井然有序。百姓们陆续散去,朱七七这才走了出来。
她最见不得别人对自己跪拜,刚才一首没有出来,躲在公房里。
她听着县衙门口的欢声笑语和感激之言,心中稍感欣慰。
朱七七走出县衙大门送走了最后一位百姓,走到谢氏身边。
“娘!累了吧,咱们赶快回去休息。”朱七七看着一脸汗水的谢氏,不由关切问道。
谢氏擦去脸上汗水,对自己家女儿笑道:“娘不累,倒是你,昨天晚上亲自上山,太危险了,有没有伤到哪里?”
她拉着朱七七手左看右看,生怕她受伤。
朱七七一把抱住谢氏,笑道:“娘,我没事!好着呢!张捕头他们哪里会让我受伤。”
“没事就好,以后可千万不能冒险了。”
谢氏只要一想到万一朱七七出了事,她该怎么办,现在朱一阳失踪,她身边只有这一个亲人了。
谢氏拉着女儿进了衙门后院,母女两人一起吃了简单的晚餐,累极了的朱七七碗一扔,就跑去睡觉,并且吩咐朱成刚,只要不是“衙门里其他人不能解决”的紧急事情,别打扰她睡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