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风穿堂而过,汴京的灯火如星河铺展在街巷之间。苏简握着那枚莲花玉佩,脚步沉稳地走在归途上,思绪却早己翻涌如潮。
云柔的话语犹在耳畔:“有些人看似是敌人,其实未必;而有些人看似亲近,也许才是真正的危险。”
他并不怀疑兄长们的立场,但朝堂这潭水太深,连他自己都己深陷其中,更何况是他们?
回到府邸时,书房里还亮着灯。推门而入,便见苏轼与苏辙己在座,案前茶汤微凉,显然等了许久。
“你终于回来了。”苏轼抬眼看他,语气平静,却掩不住眉宇间的凝重。
苏简微微拱手,落座时不语,只静静看着两位兄长。
“今日朝堂之上,你应对得当。”苏轼缓缓开口,“可你有没有想过,吕惠卿为何选在此时发难?”
“自然不会无缘无故。”苏简轻声道,“但我也不打算退缩。”
苏辙皱眉道:“你若只是想证明自己,大可不必如此锋芒毕露。眼下局势复杂,新党势力正盛,王安石虽不在朝,但其影响力仍在。你这一番言辞虽巧妙,却也成了他们的靶子。”
“我若不言,谁来言?”苏简目光坚定,“变法固然重要,但若以牺牲百姓为代价,便是弊大于利。兄长们皆知此理,为何反倒劝我沉默?”
苏轼叹息一声,端起茶盏轻轻吹了口气,缓缓道:“我曾也如你这般热血激昂,以为只要心怀天下,便可力挽狂澜。可现实远比理想残酷。朝堂不是讲道理的地方,而是权谋交锋的战场。你今日立于风口浪尖,明日便可能万劫不复。”
“所以你要我低头?”苏简声音低沉。
“不是低头,是懂得进退。”苏辙接话,“我们苏家能有今日声望,并非靠一时之勇,而是步步为营。你若真想改变朝局,就该学会忍耐,积蓄力量。”
书房内陷入短暂的沉默。
苏简垂眸思索片刻,终是点头:“我明白了。”
苏轼与苏辙对视一眼,皆从对方眼中看出一丝欣慰,但也有一丝隐忧。
翌日清晨,苏简照常签到。
系统提示音响起:
【今日签到成功!奖励:政治谋略锦囊(三)】
他心中一动,立即打开查看。
锦囊中密密麻麻写满了策略,包括如何在朝堂上“明哲保身”、如何利用流言反制对手、以及一份关于当前朝廷内部派系关系的详细分析图。
他细细翻阅,发现其中提及一位神秘人物——“青衫客”,据传掌握着新党内部的重要情报,极有可能成为关键棋子。
“看来,得找个机会接触此人。”苏简心中暗忖。
午后,文人小聚如期举行。
这是欧阳修组织的一次雅集,地点设在其府中后园,竹林环绕,清幽雅致。苏简到场时,己有数位士子围坐席间,谈诗论政,气氛热烈。
他不动声色地落座,观察西周。
果然,不久便有人提起江湖传闻,说是有神秘组织正在渗透朝堂,甚至己收买部分官员为其所用。
众人议论纷纷,有人嗤笑不信,有人则面色凝重。
苏简没有立刻回应,而是借着吟诗之机,缓缓引导话题转向其他方向。他一边品茗,一边留意在场每个人的神情变化。
很快,他注意到一名书生模样的男子神色异常,每当谈及江湖之事,他的眼神总会闪过一丝异样。
“此人……或许知道些什么。”苏简心中暗记。
聚会结束后,他并未急于离去,而是借着赏景之名,在园中绕行一圈,试图探查那位书生的身份。
可惜那人走得匆忙,只留下一个模糊背影。
回府途中,苏简脑海中不断回放今日种种细节。
兄长的提醒、系统的提示、云柔的暗示、还有那个神秘书生……
一切线索似乎都在指向同一个方向——这场风波的背后,隐藏着更深的阴谋。
夜色渐浓,书房烛火摇曳。
苏简坐在案前,将一枚铜钱抛向空中,任其旋转落地,再根据卦象推测局势走向。
他并非迷信之人,但这套源自系统传授的占卜术,往往能在关键时刻提供一些思路。
铜钱落地,呈“两正一反”。
“潜龙勿用。”他低声念出卦辞,嘴角露出一抹苦笑。
“看来,暂时只能蛰伏。”
正当他准备熄灯休息时,门外忽然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
“大人!”亲随低声禀报,“宫中来人,请您即刻入宫。”
苏简眉头一挑,起身整理衣冠,心中却隐隐觉得,今晚的风雨,恐怕才刚刚开始。
他走出书房,夜风扑面而来,带着一丝寒意。
远处天边乌云压境,仿佛要吞噬整座汴京。
他抬头望了一眼,眼中光芒闪烁不定。
“既然无法置身事外,那就……迎风而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