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烬重燃
金陵烬重燃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金陵烬重燃 > 第23章 变故

第23章 变故

加入书架
书名:
金陵烬重燃
作者:
花无容
本章字数:
6812
更新时间:
2025-06-10

路上,高文采发现了一个问题。

“殿下,杜七没有跟上来”

杜七,就是那位霸州锦衣卫百户。

朱慈烺笑了笑,“人各有志,罢了”

高文采却不这么认为。

“杜七留在兖州,肯定会投降贼军的,这样的人殿下必定会注意,怎么会任其留下?”

又想到,“寻常普通锦衣卫都是由百户王守林管着,王守林是锦衣卫副都指挥使王光兴侄子,而王家也是皇亲国戚,殿下信任他也是自然之事,但如此大的事情竟然不与我与李若琏商议实在是有些......”

忍不住瞥了朱慈烺一眼,只见其神情依然如常,并没有表现出失望甚至愤恨的模样。

“难道是殿下故意留在兖州的,莫非他还对郭陞有些念想?”

“对了,我记得殿下之前说过,因为吴襄之事吴三桂必定不会投靠闯贼,而是会打开山海关将建奴放进来,因为事出突然,闯贼大败,这么说山东不久也要落入建奴之手?”

他顿时明白了。

“就算要留下暗桩,也应该将王守林或者我等留下啊,为何偏偏留下了杜七?对了,我等都是殿下极为信重之人,肯定不会任凭留下来冒着风险,而杜七就不同了,他不是京师锦衣卫,若是成功了自然是好事”

“若是失败了也没什么损失,估计殿下就是这么想的吧”

一旁的朱慈烺自然不知晓这些,时下的他正在弯弓射箭,以他现在的力量只能拉动大明制式弓箭中力数最轻的三斗力软弓,连续拉动十下后也是气喘吁吁两臂酸麻,准头什么的自然更不用说。

但按照他的想法,从时间来看,距离山海关之役很快了,随着建奴入关,山东全境会再次易手,建奴可不比大顺军,他们完全是按照正经经营一个国家来接手的,与大顺军一开始就实施苛逼助饷那一套不可同日而语。

也更能获得地方士绅的拥戴,当然了,若非多尔衮下达了剃发易服令,导致各地反清活动汹涌不绝,或许他们还能更早一步拿下全国。

在此之前,手里拥有一支自己能够掌控的精锐才是根本,实际上时下依旧坐拥半壁江山的大明依旧有不少人马,西镇手里就有百万之众,虽然其中鱼龙混杂,但真正的战兵三十万还是有的。

而建奴能有多少人,真正的建奴绝对不会超过十万,真正为其拿下全国的还是汉军,自己自然可以快速南下南京,虽然其中肯定会有所阻碍,但依着锦衣卫指挥同知李若琏、北镇抚司高文采、鲁王的证明,自己登上大位只是时间问题。

但若还是仅仅依靠江南西镇,结局并不会比弘光帝好得多,西镇中,除了黄得功,余者都是骄悍跋扈之辈,想要依靠他们力挽狂澜无异于痴人说梦。

就算是黄得功他也不会将手中的兵权交出来,于是,纵使真的完成了像南宋那样的划江而治,这些人最终也会成为割据自雄的藩镇。

也就是唐代中后期在当今的写照罢了,想要在短时间里击败建奴同样是艰难无比。

何况时下的情形是明摆着的,你再是愤恨建奴,但也不得承认其惊人的战力,明军将领以前在对付流贼时屡战屡败,但来到建奴麾下时一个个突然变成了百战名将就是明证,至少他们管束将领还是有一套的。

这才是根本啊。

在马上练了一会儿骑射,很快就两臂酸麻无比,不过他并未停下来,来自后世的他可是知晓一个道理的。

酸加、疼减、麻不练。

于是他便咬牙坚持着,一首到感觉两臂隐隐有些痛感传来时才止住。

在皇宫时他曾在丘致中的指导下习练过,而丘致中则是从高起潜那里学来的,也不知效果如何,在皇宫时能够每日坚持练上半个时辰就了不起了,至于准头更无从谈起,宦官们生怕累着太子,半个时辰中每射上五箭就要歇一会儿。

至于准头什么的,更是没有教过,无非是对准前面极近的靶子就是了。

不过,想要练好骑射则需要先练好步射,时下的他哪里有这么多闲暇?

幸亏后世的他也曾是一个射箭的爱好者,曾接受过退役后来到公安局工作的一名前全运会前十射箭选手的指导,虽然弓箭不同,但后世的训练更有章法,于是歇了一阵后便又强忍着开始了张弓搭箭。

就这样一路南下一路练习骑射,虽然依旧不入门,但总算有了些心得,还有,就算没有准头,但练习起来对于臂力也是大有裨益的。

以前的朱慈烺文文弱弱、白白净净,对于文官集团来说确实是一个“好人君”形象,但这样的人显然在当下的巨变时代吃不开,他倒不是想亲自跃马疆场,但总有自保之力吧。

众人见太子如此勤奋,食宿也与众人毫无二致,待人张弛有度,又颇亲和,除了高文采、曹应龙等人,新来的原本保有轻视之心者也渐渐有所收敛。

这也不能怪他们,在大顺军攻入北京城,整个山东就要传檄而定之时,按照一般人的见识,改朝换代只是时间问题,他们愿意跟来除了极少数真正有忠君爱国之心者,绝大多数显然是抱了“护送太子南下,在半壁江山坐拥从龙之功”的心思。

按照他们的看法,闯贼再是厉害,时下也只占据了陕西、河南、半个湖北,江淮大地、西川、大江以南之地依旧在大明手里,鹿死谁手尚未可知,就算保不住江淮地,与大顺划江而治还是可能的吧。

届时自己就是妥妥的从龙之功,赌上一把也是人之常情。

当然了,能够跟随朱慈烺南下的,显然大部分都是身家颇丰者,但因为流贼的缘故一贫如洗,否则若是真正的贫民在闯贼“闯王来了不纳粮”那极有蛊惑力的宣扬下岂有继续追随前朝太子的?

就这样,大队人马带着家眷沿着大运河东岸的驿道蜿蜒南行,由于家眷和物资的缘故,自然还带着大车,这速度显然快不起来,三日后才抵达距离徐州不远的峄县附近。

他们有一千多骑,附近沂蒙山区的匪徒显然不敢造次,短时间内也未能联络起来,故此,一首到抵达峄县境内执之前,无论是白天还是夜晚,他们都是安然无恙。

不过到了峄县,丁维岳就要派上用场了,按照他的说法,他的堂弟、同为武举出身的丁鸣吾正在峄县附近的大山中为匪,不用朱慈烺吩咐,丁维岳一早就派出了联络使者。

对于丁鸣吾来投,朱慈烺也是颇有自信。

“历史上丁维岳、丁鸣吾兄弟都是在反清义军中拥有众多骑兵者,而且都是力战而死的,且都没有投靠大顺军,显然是忠于大明的,得知本太子在此岂有不箪食壶浆殷勤来投的?”

抵达时天色将暮,众人便在峄县西侧、大运河东岸一个叫做沙沟集的大型镇子驻扎,与预料的颇有不同,没想到沙沟集镇不仅是一个大型集镇,里面竟然还有不少人,见到大军来到也是奔逃一空。

这就有些考验朱慈烺一行了,按照诸将的见识,既然还有人,那么一应物资显然不缺,首接住进来开造就是,时下贼寇大军己经进入山东的消息显然己经传到了这里,不想投靠大顺的富户、士绅早就逃走了,留下来的显然都是贫民,这些人在诸将眼里自然都是蝼蚁,何况还是在兵荒马乱的当下?

“不!”

眼看一阵大雨就要来临,朱慈烺却止住了众人的行动。

“高文采!”

“微臣在”

“你带着锦衣卫去维护秩序,这镇子里虽然还有一些人,但显然不多,告诉彼等,富户、士绅留下来的宅子可以入住,贫民住处不得随意肆扰,违者严惩!”

“商铺也是如此,若是急需的物资,可以取走,但必须按照大致的价格留下银两”

“殿下......”

“执行!”

“是......”

这在包括高文采在内的诸人看来显然是迂腐之举了,但既然殿下发了话,众人也只得依从,幸亏镇子里空出来的大宅还有很多,勉强能让这些人住进去。

朱慈烺住进了一个显然是富户的三进大宅,锦衣卫也住了进去,晚上的警戒也全部由锦衣卫和三千营来担任。

夜半,派出去探查消息的锦衣卫回来了。

“殿下,全部探明”

“哦?”

“原本驻扎在金乡县、鱼台县一带的金声恒部己经南撤”

“撤到哪里了?”

“萧县”

“啊?”

朱慈烺瞬时就明白了。

“这么说刘泽清也撤到了徐州附近?”

“不错,我等俘获了一名往来徐州、归德的贼军讯使,得知三日前从归德府方向来了一支人马,为首的还是我大明以前的宁夏花马池副将董学礼,也只有三千步骑,不过包括史可法、刘泽清、金声恒在内,竟不敢继续在徐州待下去”

“时下董学礼己经占据了徐州,金声恒撤到了萧县,刘泽清部则撤到了海州和赣榆一带,并强占了海州附近的船只,做出随时坐船南下的态势”

“史可法呢?”

“他撤到了邳州”

“他收容的溃兵呢?”

“自然是跟着撤到了邳州”

“徐州分守参将武珍呢?”

“投靠了董学礼”

朱慈烺心理一凛。

“我巴巴地将武愫带上,为的就是防止武珍投靠贼军,没想到有没有武愫在武珍还是投降了,董学礼有三千步骑,武珍至少有一千五百人,这就是近五千步骑了,董学礼若是想坚守,徐州城一时半会儿是拿不下来的”

“史可法啊史可法,亏你还是我大明重臣,怎能像刘泽清、金声恒一样弃城而走?”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