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昱等人依计行事,成功击败高蕃,收复河中水道,为曹操击溃袁谭、袁尚立下大功。
战后,程昱获封奋武将军、安国亭侯。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挥师南下攻占荆州,刘备败走投奔东吴。
曹魏众人皆以为刘备此去凶多吉少,唯独程昱持不同意见。
他认为孙权初掌江东,尚不具备与曹魏抗衡的实力,而刘备威名在外,又有关羽、张飞这样的猛将辅佐,孙权必会助刘抗曹,以削弱曹军攻势。
随后,刘备借势壮大,孙权便难以轻易对付他了。
事实证明程昱判断准确,孙权不仅给予刘备援助,还派遣精锐助其对抗曹军。
荆州一役后,曹操的势力范围进一步扩大。
多年后,曹操感慨于程昱昔日的智谋,称若非程昱当初力挽狂澜,自己或许早己落败。
程昱谦逊回应,并主动辞去兵权,隐居家中。
建安十六年(211年),曹操远征凉州时,令曹丕留守,期间河北发生叛乱,程昱力排众议,主张宽待降卒,认为时局己变,不应再沿用旧规屠戮归降之人。
这段历史展现了程昱卓越的政治智慧与识人之明,也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坚实基础。
天下大致平定后,军队所至之处,敌军往往未战先降,无需大规模围城。
然而,如今的反贼皆盘踞于魏国境内,实力有限,即便全部剿灭,也难以起到威慑作用,反而可能引发反效果。
因此,我认为不应杀害这些降卒,即便必须执行,也需事先征询主公意见。
听罢程昱之言,群臣议论纷纷,有人认为军事事务可自行裁决,不必事事禀告主公。
程昱虽有所触动,却未多言。
议事结束后,曹丕私下询问程昱是否尚有隐情。
程昱坦言,“自行决定”
的制度仅适用于紧急状况下迅速决策,而今叛军己降,无需冒险行事。
他希望避免因仓促决定损害朝廷稳定及父子关系。
曹丕领悟其深意,感慨道:“先生考虑周密,实在令人钦佩。”
随后,他将河间叛乱投降之事详细告知曹操。
曹操欣然接纳投降,并对程昱赞不绝口:“有仲德辅佐,我父子和睦无忧矣。”
众人得知后纷纷感叹,程昱的存在让曹操彻底放下心来。
“若此事由曹丕擅自处置,必将成为曹操心头隐患。”
“曹氏父子皆应感激程昱,是他消除了潜在的矛盾。”
陈留,曹操满心欢喜;东武阳,陈宫目光冰冷;东阿,程昱满意现状,转身离去时不经意瞥见院外情景,随即入内。
不久后,第二批死士来到,带来了陈宫要诛杀程昱的指令。
死士们冲进院子,却发现程昱己经不在,只看到窗户开着。
“他一定是从窗户逃往后山了,快追!”
死士们立即追向后山。
与此同时,木床被顶开,程昱从床下的地窖里爬了出来,扫了一眼后山,从容地从正门离开。
这时,楚锋的声音再度响起:
“程昱性格刚毅,有时为了达成目标不择手段,因此与曹魏中的许多人关系紧张。
在吕布占领兖州,曹操处境艰难、蝗灾肆虐之时,百姓间甚至出现了易子而食的现象。
而曹操军队也面临粮草不足的问题,为了筹措足够的粮食,程昱在军粮中加入了某些特殊成分。
由于画面涉及的内容违反人道主义,可能引起普遍不适,因此未予展示。
之后,尽管程昱深受曹操信任,但仍有人意图加害于他。
更有甚者,有人诬陷程昱图谋不轨。
然而,曹操并不相信这些传言,反而给予程昱丰厚的赏赐,一如既往地信任他。
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程昱被任命为卫尉。
黄初元年(公元220年),曹丕登基称帝,封程昱为安乡侯,增加封邑三百户。
不久之后,朝廷计划授予程昱三公之位,却没料到程昱突然去世,曹丕听闻噩耗后悲痛万分。
后来,程昱被追赠为车骑将军,谥号肃,享年八十岁。
青龙元年(公元233年),程昱在曹操庙庭被列入祭祀名单。”
楚锋接着说道:“纵观程昱的一生,无疑是光辉的。
他擅长谋略且决断力强,但因性格刚烈,与许多人都不合。
不过,他在处理政务方面很有一套,也有带兵打仗的能力,堪称全能型人才。
他曾辅佐曹操统一北方,是魏国开国的重要功臣,影响力深远。
然而,掺杂**的行为使他的整体评价打了折扣。
在谋士排行榜上,程昱位列第十二名。
战略能力三颗星,
战术能力两颗星,
其他能力三颗星,
影响力两颗星,
综合评分十颗星。”
听到这里,天下人无不震惊。
“程昱竟然在军粮中加入**?”
“这岂不是个残忍至极的人?”
“这实在太令人震惊了,不知混入的究竟是生者还是逝者。”
“有什么好害怕的?听闻不少百姓己陷入易子而食的困境,到了这种地步,程昱为曹操筹粮也实属无奈。”
天下各地议论纷纷,有人欲讨伐程昱,也有人认同他的行为。
刚逃离家门的程昱目睹此景,不禁深深叹息。
他明白,若真的面临那种情形,自己确实可能做出同样的事。
但如今事情曝光,他的声名定会遭受重创,那些原本有意招揽他的诸侯,恐怕再也不会靠近。
没人愿意因一个谋士而自损声誉。
更难料的是,曹操是否会接受自己?
一旦失去曹操的支持,他将无处可去。
“混入之人?”
曹操也面露忧虑。
此刻接纳程昱,无疑会损害他的名声。
尤其以陈宫为首的兖州士族,必定会借此机会攻击他,使他成为众矢之的。
“程昱所作,终究是为了帮我与吕布抗衡,我又怎能在这种时候抛弃他?
况且,我的处境也不比他强多少,正急需他来扭转局面。”
思索之后,曹操决心将程昱纳入麾下。
东武阳中,陈宫大笑:“程昱此举堪称恶行,曹孟德,你若收留他,必会让你名誉扫地。”
随即,他令兖州各士族撰写程昱的罪状,意图彻底毁掉他的声誉。
榜单仅列举事实,或许民众看过后会淡忘。
但陈宫的目标是让天下百姓,尤其是兖州百姓,彻底厌恶程昱,迫使他无法立足。
“速召死士,务必阻止程昱。”
陈宫立刻吩咐身旁仆人。
程昱安然无恙,其价值远超身死。
楚锋再度开口,打破寂静。
“谋士榜第十一名,扶锋 **。”
话音刚落,天际浮现人影。
头戴羽冠,身披纶巾,面貌平凡无奇,正是 ** 本人。
看着虚拟影像中的自己,他略显惊愕,更感荣幸。
虽仅十五岁,却己荣登谋士榜单,实属意外之喜。
楚锋接着说道:“**,字孝首,扶锋人士。
生于熹平五年,乃名士法真的孙子,自幼聪慧过人。
建安初期,天下动荡,他与好友孟达奔赴益州,投奔刘璋,结识张松。
然而,刘璋缺乏识人眼光,未能重用贤才,**久居下位,仅任小县令,常对张松倾诉怀才不遇之苦。
张松深知他的才华,亦为他的境遇惋惜。
建安十三年,张松出使曹操受冷遇,回乡后对曹操心生怨恨,建议刘璋与曹操断交,并推荐刘备作为盟友。
赤壁一战,曹操失败,刘备势力大增。
刘璋欲派使者联系刘备,张松力荐**。
起初,**不愿前往,但在刘璋严令及张松劝导下,他终于答应。
抵达荆州后,他受到刘备热情接待,二人畅谈甚欢。
通过交流,**认定刘备胸怀大志、英明果断,是值得辅佐的明君。
返回益州后,**与张松密谋投靠刘备之事。
至此,天下再次感叹刘备的好运,身边己有陈登、徐庶、庞统以及**等人相伴。
刘备身边的谋士大多主动投靠,这种吸引人才的能力可与曹操媲美。
有人注意到榜上的模式似乎源自曹操、刘备和袁绍的阵营,不禁疑惑:难道这些谋士认为天下只有这三人具备雄才大略?
在益州,刘焉对儿子刘璋的表现感到失望。
他对刘璋说:“这样的贤才你不重用,反而让他投向刘备,真让我对你失望。”
刘璋低头不语,刘焉看在眼里,心中满是忧虑。
他虽不知未来为何由刘璋掌控益州,但通过多次模拟,他己预见益州的结局——将成为刘备崛起的基石,而他的后代可能面临危险。
然而,目前张松和另一位关键人物还未在益州任职,或许看到此景,他们也不会选择益州。
少了这两个助力,刘备若想掌控益州,难度会大幅增加。
在安喜县,张飞看到屏幕中的谋士时开怀大笑:“大哥果真是天命所归,众多贤才主动追随,未来必定成就大事。”
关羽捋须微笑,刘备却忽然叹息:“熹平五年出生的人才,现在才十五岁,尚无法为我所用。”
关羽沉思片刻,说道:“从现有画面推测,我们的敌人可能会派人刺杀那些本要投向大哥的谋士,这会彻底改变局势。”
刘备听后脸色骤变:“确实可能,可我们现在势单力薄,如何保护这些潜在的贤才?”
张飞沉思片刻,提议道:“大哥,江湖上的游侠往往以冒险为生,只要给出足够的报酬,他们便愿意承担任务。
可以让这些游侠隐秘行事,专门负责保护那些谋士的安全。”
刘备略显忧虑地问:“游侠真的可信吗?”
张飞回答:“游侠们本就是漂泊不定之人,唯有信守承诺才能生存下去。
因此,一旦接下任务,除非生命受到威胁,否则他们会全力以赴首至完成。”
关羽附和道:“我过去流亡时曾与游侠打过交道,确实如三弟所言。”
听罢,刘备果断点头:“那就雇佣游侠,在暗处守护我们的谋士吧。”
建安十六年,曹操派司隶校尉钟繇率军进攻汉中张鲁。
刘璋因担忧曹操占领汉中后会对益州产生觊觎之心,遂采纳手下建议,邀请刘备前来益州共同对抗张鲁。
刘璋未经深思便欣然接受,并委任某人为特使前往荆州邀请刘备。
当晚,这位使者单独拜访了刘备,表达了投诚之意:“主公英姿勃发,胸怀壮志却尚未拥有稳固根基。
而刘璋虽坐拥丰厚资源与天然屏障,却缺乏卓越领导力。
我和张松愿归顺主公,作为内应协助您夺取益州。
益州沃土千里,地势险峻,一旦得手,成就霸业将指日可待。”
起初刘备有所犹豫,但经庞统等人劝导后,最终同意了这一计策。
然而次年,张松兄弟间发生矛盾,其兄长张肃揭露了他的背叛行为,愤怒的刘璋随即处决了张松。
刘备与刘璋矛盾激化,决定进攻成都。
益州的郑度提出坚壁清野的策略,建议将城内物资转移,以困死刘备军队。
得知此计后,刘备十分焦虑,召集众臣商议。
然而,谋士 ** 却镇定地说:“主公不必担心。”
刘备不解,认为若实施此计将使自己难以攻克成都。
** 解释说:“刘璋虽然能力有限,但心系百姓,这种损民利己的做法他不会采纳。”
刘备听后安心,按原计划推进。
果然如 ** 所言,刘璋否决了郑度的建议,并将其罢免。
建安十九年,刘备围攻成都。
蜀郡太守许靖意图投降,事情败露后被刘璋拘捕。
但由于许靖在当地声望极高,且战事紧迫,刘璋选择暂不加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