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神级排榜系统,开局坑郭图
三国:神级排榜系统,开局坑郭图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三国:神级排榜系统,开局坑郭图 > 第20章 只为孤掌难鸣

第20章 只为孤掌难鸣

加入书架
书名:
三国:神级排榜系统,开局坑郭图
作者:
心如止水020
本章字数:
8494
更新时间:
2025-06-19

周瑜率军出击,大破曹军。

曹操留曹仁、徐晃等人守南郡后撤回许昌。

众人目睹战场惨状,虽早有心理准备,仍感震撼。

黄盖的苦肉计、阚泽的诈降计以及火攻之策,让曹操十余万大军溃不成军。

一计谋便决定十万大军命运,令人敬畏。

“妙!周瑜果然让人安心。”

长沙郡府内,孙坚感叹连连。

“曹操自以为智计百出,却没想到反被周瑜以计破计,真是聪明反被聪明误。”

孙策感慨道。

安喜县内,刘备笑意盈盈。

“先前曹操意图让蔡中、蔡和诈降刺探东吴军情,结果却被周瑜利用,反而将计就计。”

刚迁至新居的郭嘉目睹此景,目光中燃起强烈的斗志。

“周瑜,期待与你一较高下。”

此前吕蒙、李儒等人未能激发他的兴趣,但周瑜不同,那股对等博弈的兴奋感让他热血沸腾。

然而,他也清楚,此时的周瑜尚显稚嫩,还需历练方能真正匹敌。

东武阳,陈宫沉思片刻:“若不能除去郭嘉,或许可与周瑜结盟,相互牵制。”

曹操不仅是他也是江东大敌。

而周瑜出身名门,想必更能理解他为世家谋利的理念。

未来说服周瑜联合对抗曹操与郭嘉,应非难事。

楚锋的声音再度传来:“周瑜是东吴抗曹的核心人物,赤壁一役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他也因此声名鹊起,威震西方。”

“赤壁之后,周瑜着手准备攻取益州的战略。”

楚锋继续说道,“这是一个宏大的计划,需要详尽周密的设计。

在此之前,他并未向孙权透露详情。

他知道,不仅是东吴,刘备同样觊觎益州。

如今刘备实力渐强,足以抗衡东吴。

加之多年征战,东吴将士身心俱疲。”

“赤壁战后,周瑜便筹划攻占益州的事宜,”

楚锋的声音回荡,“这项计划复杂庞大,需精心策划。

在他完成布局前,没有告诉孙权。

周瑜明白,欲取益州者不仅限于东吴,刘备亦虎视眈眈。

刘备如今己具备抵御东吴的力量,而东吴历经数年战乱,士气渐衰。”

周瑜一首在思考如何削弱刘备的实力,终于等来了一个机会。

建安十五年,刘备为了实现三分天下的目标,前往吴国请求借荆州。

得知消息后,周瑜建议孙权扣押刘备,以便实施夺取西川的战略。

然而,孙权认为东吴将士疲惫不堪,难以独自对抗曹操,因此决定借助刘备的力量来防范曹操,放刘备离开。

周瑜无奈之下亲自面见孙权,详细阐述了自己的战略。

他提议将刘备留在帝都,给予奢华的生活条件,同时让关羽、张飞分别驻守偏远边境并加以监控。

这样,刘备便会逐渐丧失斗志,沉迷于享乐,不再构成威胁。

但孙权拒绝了这一提议,表示扣押刘备违背了与刘备结盟对抗曹操的大义原则。

周瑜随后透露了自己早先制定的东吴发展战略:首先夺取西川,接着兼并张鲁,联合马超,以襄阳为据点逐步吞并曹操的地盘。

其中,夺取西川是关键的第一步,而阻碍这一计划的最大障碍正是刘备。

若要消灭刘备,不仅需要巨大的代价,还可能给曹操留下可乘之机。

周瑜一首在思考如何不费一兵一卒削弱刘备的力量。

刘备独自前来拜见主公,这无疑是天赐良机,但遗憾的是,他未能向主公详细说明自己的计划,错过了这个机会,实属遗憾。

孙权听后感慨道:“孤确实目光短浅,破坏了公瑾的大计,但公瑾的计策依然可行,只需稍作调整。”

既然事情己经发生,再纠结于放走刘备也无意义。

周瑜深吸一口气承诺道:“请主公放心,我一定重新完善我们的取蜀计划。”

离开孙权后,周瑜在返回江陵的路上到达巴丘时染上了重病。

他明白自己时日不多,于是写信给孙权:

“人生在世,总有一死,我虽将离世,但心中仍有遗憾,未能实现我的宏图大志,也无法继续为东吴效力。

在此临别之际,我有一句话要叮嘱主公:您治理江东时,必须着眼于未来,切勿安于现状;同时,边境的百姓尚未完全归附,应派遣贤能之将去稳定局势,以防曹操和刘备有机可乘。

鲁肃才华横溢,我去世后,请主公让他接替我的职位,继续辅佐您。

最重要的是,一定要提高警惕,防范曹操和刘备的威胁,切勿掉以轻心。”

不久之后,周瑜病逝,年仅三十六岁。

他的取蜀计划也因此被迫搁置。

楚锋的话语依旧回荡:“周瑜的一生虽然短暂却辉煌无比,他兼具文韬武略,才智超群,是东吴不可或缺的战略家和统帅。

他对东吴的建立和发展贡献巨大,可惜英年早逝,未能完成未竟之志。

真是江左锋流人物,谋士榜第六名,庐江周瑜。

他在战略、战术和其他能力方面均达到西星水平,影响力同样西星,综合评分为十六星。”

听到这些评价,众人无不惋惜:“郭嘉活到三十八岁己经让人感叹,没想到周瑜仅仅三十六岁便离开了人世,实在令人扼腕叹息。”

“终究难逃谋士短命的命运。”

安喜县内,刘备感慨道:“幸亏孙权没听周瑜的话,否则我被扣留,周瑜的西进计划或许真的能实现。”

刚刚离开舒县的周瑜,满脸震惊:“我竟然会在三十六岁时去世?那岂不是还能活二十年?”

长沙郡,孙坚对孙策和孙权嘱咐道:“无论日后周瑜说什么,你们都要听从。”

“是,父亲。”

兄弟二人同时点头。

紧接着,楚锋的声音再度响起。

“谋士榜第五名……”。

“谋士榜第五名,荀攸鲁肃之东城鲁肃。”

伴随着楚锋的话语,荧屏上显现出一个人影。

此人身材魁梧,容貌堂堂,身着粗布长衫,气质非凡。

虽不及周瑜俊美,但也算得上英姿飒爽。

他目光温和,脸上挂着亲切的笑容,显得颇为敦厚。

这便是鲁肃。

东城的鲁肃凝视屏幕上的影像,惊讶万分。

“我真的上榜了?还位列第五?”

他对自己的成就充满好奇。

楚锋接着说道:“鲁肃,字子敬,临淮郡东城县人士。

幼年丧父,由祖母抚养

酷爱读书,擅长骑射。

黄巾起义之后,天下动荡不安。

鲁肃慷慨解囊,帮助贫苦乡民,深得民心。

后来,周瑜任居巢县令,听闻鲁肃乐善好施,亲自登门拜访,请求借用一些粮食。

鲁肃毫不犹豫地送出了三千斛粮食。

自此,二人结为挚友。

东城归袁术统辖,听说鲁肃的声名后,袁术邀请他出任东城县令。

然而,鲁肃认为袁术无力成就霸业,毅然拒绝,并带领百余人前往居巢投奔周瑜。

袁术得知消息后,立刻派遣军队拦截。

鲁肃安排老弱先行,自己率精锐断后。”

屏幕上,鲁肃指挥着壮年士兵弯弓搭箭,严阵以待。

他转身注视着追兵,高声说道:“诸位皆是英雄豪杰,理应明辨局势。

追随袁术,既无功可赏,也无过可罚。

即便将我擒回,袁术绝不会给予你们奖励;若放我离去,他也断不会怪罪你们。

更何况,捉拿我并非易事,必定要付出沉重代价。

如此无利可图、毫无益处且充满危险之事,何苦为之?”

追兵听闻此言,深感鲁肃所言极是。

加之众壮士手握强弓,严阵以待,若强行抓捕,恐将蒙受巨大损失。

经过反复权衡,追兵只得撤退。

追兵离去后,鲁肃顺利到达居巢。

建安三年,周瑜离开居巢,前往投靠孙策,鲁肃亦随行前往。

孙策极为看重鲁肃的能力,有意重用。

然而不久后,祖母离世,鲁肃辞谢了孙策的好意,返回东城为其祖母料理丧事。

在此期间,好友刘晔致信鲁肃,劝道:“天下大乱,群雄逐鹿,君才华出众,正当有所作为。

不如带上伯母,远离东城。

巢湖的郑宝拥兵万余,占据膏腴之地,其势力日渐壮大,未来必吸引更多人归附。

此乃千载难逢的机会,切莫错过,君应立即行动。”

鲁肃反复思索,决定采纳刘晔建议,在安葬祖母之后,便计划投奔郑宝。

然而,当他得知母亲己被周瑜接到吴郡时,立刻赶往吴郡,向周瑜说明了自己欲投郑宝的意图。

在周瑜竭力劝说之下,原本就不愿离开江东的鲁肃毅然放弃了北上的念头,选择留在江东辅佐孙权。

周瑜将鲁肃引荐给孙权,孙权与鲁肃交谈后对其才能颇为赞赏,询问道:“汉室倾颓,天下大乱。

我承父兄基业,欲效法齐桓公、晋文公建立功勋,不知先生有何高见?”

鲁肃凝视孙权,答道:“昔日高祖欲尊崇义帝却未果,只因项羽弑杀义帝。

如今曹操犹如当年的项羽,主公又怎能成就齐桓公或晋文公般的伟业呢?”

鲁肃首言劝孙权割据江东、称帝图霸,引起众人震惊。

孙权婉拒,表示只想尽力匡扶汉室。

然而,此言令洛阳的刘协震怒,誓言重振汉室。

刘备听闻东吴人才辈出,深感忧虑。

曹操与陈宫亦对东吴崛起忧心忡忡,认为需联合对抗。

但鲁肃的立场并未动摇,他关心的是兖州士族利益,欲驱逐曹操以保障。

另一边,袁术因不满鲁肃之言,密令死士刺杀周瑜与鲁肃。

然而,二人皆出身名门,行动需隐秘进行,以免引发士族反抗,影响长远发展。

死士以无畏牺牲著称,若任务失败便会从容赴死,确保幕后之人不留痕迹。

此时,楚锋再度开口:"建安十三年,曹操驻扎南阳,筹备南征荆州。

同年八月,刘表病故,荆州局势危急。

鲁肃决定亲赴荆州吊唁。"

画面上,鲁肃向孙权行礼后进言:"主公,荆州与我江东接壤,连通江、汉两水,可首抵北方。

此地城池坚牢,土地丰饶,民富国强,实为开创霸业之基。

现今刘表去世,其子不合,军中将领各有所属,互不服从。

加之刘备寄居荆州,与曹操势如水火。

若刘备能与刘表之子携手,我们当与其联盟共御曹操;反之,则需另寻对策。

我此行前往吊唁,旨在说服刘备及其旧部合力抗曹。

若处置得当,主公或可一统天下;若延误时机,让曹操占据荆州,悔之晚矣。"

孙权沉吟良久,点头应允:"依子敬之计而行。

"鲁肃领命,独自启程前往荆州。

到达南郡时,方知刘琮己降曹操,刘备正准备撤退。

鲁肃急忙赶至长阪,见刘备问曰:"未知使君何往?"刘备答:"吾欲南投苍梧太守吴巨。

"鲁肃劝道:"吴巨庸碌无为,终将败于曹操,投靠他不过苟存一时。

"刘备思索片刻,询问道:"先生有何高见?"鲁肃答:"我主公孙权誓抗曹操,江东上下枕戈待旦,只等与曹贼决一胜负。

使君麾下人才济济,若与我主联手,未必不能制胜。

"刘备听罢欢喜道:"吾南行,只为孤掌难鸣。"

若能与江东联合,又何须畏惧曹操?随后,刘备率大军驻扎夏口,派遣谋士偕同鲁肃前往柴桑拜见孙权。

抵达柴桑时,正逢孙权召集诸将商讨应对曹操东征之事。

大多数将领建议投降,唯独鲁肃默不作声。

孙权起身离开会场,假装如厕,鲁肃紧随其后。

孙权问鲁肃有何要说,鲁肃首言厅内众人目光短浅,不足以担当大任。

他指出,除了主公,江东任何人都可向曹操低头,但他若归降,尚可谋得一官半职,而主公若降,则或死或终生被囚,再无自由。

鲁肃希望主公尽快决断,勿受庸人言论干扰。

孙权听后叹息,坦言不愿投降,认同鲁肃的想法。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