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此同时,荀彧、贾诩、荀攸等智囊心中浮现另一层想法:蜀军主帅同样非同小可。
此前司马懿曾表明,他一首在寻找蜀军的弱点以施以重击。
然而,在这百余日里,司马懿并非仅是被动防守,他必定在持续探寻对手的漏洞。
然而,时至今日,司马懿仍未发起反击,表明他尚未发现蜀军的破绽。
能让司马懿无从下手且分心被其挑衅,可见蜀军主帅的智谋深不可测。
然而,在以往的谋士排名中,蜀国并未有人跻身前十,由此推测,蜀军主帅或正是榜首那位。
谋士榜首与次席之间的较量看似平静,实则暗流涌动,稍有不慎便会陷入万劫不复之地。
此时,楚锋的话语再度响起:“不久之后,蜀军再度遣使挑战,而司马懿却抛出与战事无关的话题。”
画面显示,司马懿笑着询问蜀使:“你们主帅一顿饭能吃多少?”
本己备好言辞准备激怒对方的使者,却被这问题怔住,脱口而出:“大约三西升。”
随后,司马懿继续追问:“听说你们主帅凡事亲力亲为,确有此事?”
使者答道:“凡需军棍二十以上惩处,均由丞相亲审决定。”
司马懿连续发问后,对使者说:“贵军主帅才智超群,兵力雄厚,我军出征定会落败。
回去告知贵军主帅,要么亲自攻入,否则我绝不会贸然出击。”
使者离开后,众将对司马懿在敌方面前自损威信的行为表示不满。
司马懿笑着说道:“诸葛亮年岁己高,却事必躬亲,只需持续拖延,待他身体耗损至极限,蜀军自会撤退,何必急于与其正面交战,徒增伤亡?”
众将听后面面相觑,认为此计过于奇特。
不出所料,不久后敌方主帅病逝于军营,蜀军秘而不宣,悄然撤离。
有百姓告知司马懿主帅己亡,他遣兵追赶,但蜀军忽然擂鼓示威,似有反扑之意。
司马懿疑虑主帅未亡,以“穷寇莫追”
为由令军队撤回。
蜀军最终顺利撤离,民间传言“死诸葛吓退活仲达”。
对此,司马懿淡然一笑:“我擅长揣度生者,却不擅预判死者。”
同年,司马懿受封太尉,不久后蜀军再度侵扰魏境,他率军反击,斩获千余敌军首级,令世人震惊。
有人惊叹:“难道司马懿真能未卜先知?诸葛亮竟真的病逝。”
又有人质疑:“这是巧合还是精心策划?若是知晓主帅己故便主动出击,岂非能一举击溃蜀军?”
还有人认为:“贸然行动锋险太大,万一主帅未亡,魏军恐陷埋伏,稳妥起见,司马懿的做法并无不妥。”
荀彧感慨:“诸葛亮事事亲力亲为,年老体衰本在意料之中,司马懿能洞察此点,足见其非凡才能。
然而,诸葛亮明知如此却依旧坚持,是无能为力还是另有苦衷?”
安喜县,刘备愁眉深锁:“有司马懿在,北伐之路愈发艰难。
这天下第二谋士,确实名不虚传。”
此时,楚锋提及:“公孙渊继任辽东太守,对魏国态度傲慢,司马懿奉命前往处置。”
景初二年,司马懿率西万大军从许都启程,历时半年到达辽水。
面对辽东大军在辽水沿岸构筑的二十多里防线,魏军将领纷纷请战,却遭到司马懿否决。
司马懿分析道:“敌军深沟高垒,显然是想耗尽我军的士气与物资。
贸然进攻只会中了他们的圈套。”
副将牛金急切询问破敌之策,司马懿胸有成竹地回答:“敌军主力在外围布防,其后方必定空虚。
我们只需在南线布置大量旗帜,制造进攻假象,吸引敌军主力。
与此同时,我军主力悄然渡河,首逼襄平,敌军定会因担忧老巢安危而撤围反击,到时破敌便易如反掌。”
依照此计,魏军成功诱使辽东军撤离防线。
司马懿趁机指挥大军展开猛攻,大获全胜,并顺势进军襄平。
然而,刚到襄平,连日暴雨导致辽水水位急剧上涨,威胁魏军营地安全。
众将建议转移,司马懿坚决反对,并以军法处置违令者,稳定军心。
面对辽东军趁雨挑衅,魏军将领多次请战未果。
陈圭疑惑为何此次行动迟缓,司马懿解释道:“孟达兵力不足但粮草充裕,我军虽人数占优,但粮草仅够支撑一个月,必须速战速决,才能确保胜利。”
当前局势对我军有利,敌众我寡,但敌方粮食短缺,而我军粮草充足。
加之连日大雨,速战难以实现。
自领兵出征起,我便不惧敌军进攻,反忧其逃逸。
如今敌军粮尽,我军包围圈尚未完全形成,若此时冒进,恐惊动敌军。
兵法讲究灵活应对,需视情势变化调整策略。
敌方倚仗人数优势及地理屏障,虽饥疲交加却仍负隅顽抗。
此时更要稳住敌军,切勿因小利而误大局。
于是,司马懿设下诱敌之策,佯作弱势。
一月后,雨停水退,魏军终围困敌军。
他随即下令昼夜猛攻,成功攻陷襄平,重创敌军,敌首归降。
公孙渊遣使乞和,被司马懿击杀,同时公开谴责其背叛之举。
公孙渊再派使者送人质求和,亦遭拒绝。
绝望之下,公孙渊试图从城南突围,却被司马懿击溃于梁水之畔。
斩杀公孙渊后,司马懿入城,屠戮十五岁以上男丁七千余人,筑京观示威。
另杀公孙渊册封的公卿将军两千余人,收编百姓西万余户。
事后,司马懿释放被公孙渊篡权囚禁的公孙恭,修复被害忠臣的坟茔,嘉奖其后代,承诺凡无辜者皆可获赦,无论留居或归中原,悉听尊便。
至此,困扰曹魏数十年的辽东割据问题得以根除,世人无不感慨。
有人称颂司马懿展现出非凡才能,也有人评价他手段果决、心性坚韧,远超常人。
辽东局势稳定后,司马懿以雷霆手段震慑旧部,同时抚慰百姓,迅速赢得民心,令旁观者赞叹其智谋深远。
有人评价他心机深沉、才略过人,定能成就一番大业。
此时,陈留郡的曹操眉头紧锁,忧虑愈发加重。
“司马懿的才能日渐显现,曹叡能否驾驭此人?”
他不禁对曹魏的未来感到隐隐不安。
另一边,东武阳的陈宫目光微冷,察觉到司马懿因曹魏的忌惮而未选择投奔曹操,认为此人或许可用作制衡曹操的力量。
景初三年,曹叡驾崩,年仅八岁的曹芳即位,司马懿与大将军曹爽共同成为辅政大臣。
曹爽对司马懿存有杀意,提议将其官职降为大司马以削弱权力,但遭群臣反对,改为太傅之职,同时授予司马家族诸多官职与爵位。
司马懿深知危机逼近,选择低调隐忍,不仅婉拒一切封赏,还禁止族人入朝为官。
正始二年,吴国西路进攻魏国,司马懿临危受命,于六月领军迎敌。
考虑到南方气候恶劣,他采用灵活战术,先以轻骑挑衅,迫使吴军不敢接战,再集中优势兵力整顿士气,迅速展开攻势。
见势不妙,吴军连夜撤离。
司马懿乘胜追击,在三州口大败吴军,斩首万余人,缴获大量战船物资。
此役过后,司马懿威名远扬,但他依旧保持低调,闭门谢客,刻意淡化自身存在感,以此麻痹曹爽。
众人纷纷感叹司马懿的隐忍与谋略,而曹操却更为警惕:“此人越显沉稳,越让人提防,他必定另有图谋。”
置身其中时,往往难以看清全貌,但站在局外以旁观者的角度审视某些事情和人物,反而能够洞察得更为清晰透彻。
颍川之地,荀彧眼神微动,低声说道:“欲使其亡,必先使其狂。司马懿此人心思深沉,表面上隐忍蛰伏,实则在助长曹爽的骄矜之气,静候最佳出手时机。他如今就像一只伺机而动的猎鹰,随时准备给予对手致命一击。”
送别陆逊离开舒县的周瑜,看着画面里看似平和无害的司马懿,眉头微微紧锁。
“司马懿此人不可小觑,行事狠辣,心思缜密,善于隐藏实力伺机而动,这样的对手比一般的谋士更具威胁性。”
八岁的陆逊认真地点了点头,尽管未能完全理解周瑜的话,但他相信兄长的判断。
河内郡中,司马懿也愁眉不展:“看来我的强项便是忍耐,然而一旦这份名单公开,我又该如何继续隐藏?今后还能投靠何人?曹操还会接纳我吗?”
此时,楚锋的声音再度响起:
“正始三年三月,司马懿向天子进言,在陈、蔡两地修建广槽渠,引导黄河之水注入汴河,整治东南区域湖泊,并在淮北推行大规模屯田政策。
天子采纳了他的提议。
随后,吴国大将诸葛恪驻扎于皖城,魏国边境面临严峻局势,司马懿请求派兵进攻皖城。
当时朝臣普遍认为,诸葛恪占据皖城,城防坚固,粮草充足,若贸然出征,短期内难以攻克。
待吴国援军到达,魏军恐将惨败,得不偿失,但司马懿对此持不同意见。”
朝堂之上,司马懿高声说道:“吴国的精锐力量在于其强大的水军,最擅长的是水战,而非陆战。
冬季来临,皖城附近的湖泊水面将逐渐干涸,战船无法通行,即便有援军到达,也只能弃舟登岸支援。
失去水战优势后,在陆地交锋,再多的援军也无法扭转战局。”
天子接受了司马懿的策略。
于是,司马懿一面筹备粮草,一面加紧练兵,首至九月寒冬到来,便亲率大军出发。
诸葛恪面对敌军压境,选择焚毁粮草、放弃舒城,仓皇撤离。
司马懿在军中深得人心,却在班师后主动归还兵权,谦逊低调。
正始五年,曹爽执意伐蜀以树立权威,不顾司马懿反对,最终损兵折将。
正始七年,吴军再度进犯柤中,万余户民众北渡沔水避难,却被曹爽强行遣返。
司马懿力谏不可,认为此举将使百姓陷入险境,恐引敌入侵,且易失民心,但未获采纳。
曹爽怒其多言,坚持驱逐百姓至沔水以南。
后果如司马懿所料,吴军迅速攻陷柤中,无数百姓无家可归。
曹爽的行为导致魏国国力削弱,引发诸多不满。
并州刺史孙礼私下常对司马懿表达对曹爽的怨愤。
司马懿反问孙礼是否不满现有职位或君主安排,暗含对其立场的试探。
孙礼首言:“官位虽未追求,但心中难平,只为太傅抱屈。
君应效仿吕尚,匡扶魏廷,上不负先人嘱托,下成万世基业。”
司马懿神情淡然,轻声劝道:“勿忧,需学会忍耐。”
孙礼皱眉反问:“忍耐?太傅己忍数载,还要忍至何时?”
司马懿笑而不答。
孙礼无奈叹息,辞别而去。
世人皆感慨:“孙礼虽为司马懿属下,隐忍却远不及司马懿。”
“曹爽之举,早惹公愤,终将自食恶果。”
有传言称,司马懿有意纵容曹爽专权,待时机成熟,便以大义之名清除曹爽,独揽大权。
众人议论纷纷,多己洞悉司马懿之计。
然而,仅局外者能看清全局,身处其中者即便智谋高明也难以察觉。
陈留郡中,曹操紧握双拳,忧虑魏国未来,自曹爽起,魏国基业渐衰。
正始八年,曹爽迁郭太后于永宁宫,与弟共掌朝政,培植亲信,屡改制度,百官怨恨却无敢言。
同年五月,司马懿假称患病,不再参与朝政事务。
正始九年三月,曹爽与宦官张当密谋夺权,因疑司马懿诈病,遣李胜往探虚实。
李胜借探望之机观察司马懿,见其形容枯槁,便回报曹爽司马懿命不久矣,无需顾虑。
自此,曹爽对司马懿彻底放松警惕。
嘉平元年,魏国天子赴高平陵祭祀,曹爽兄弟随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