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公孙瓒手持长槊,带领数十骑兵迎着数百鲜卑骑兵发起冲锋。
他身先士卒,挥舞长槊冲入敌阵,顿时喊杀声震天,血流成河。
其他骑兵紧随其后,奋勇杀敌。
经过一番激烈战斗,成功斩杀数十名鲜卑骑兵,让敌人闻锋丧胆,仓皇撤退,再不敢轻易侵扰边境。
然而,公孙瓒所部也损失惨重,仅剩一半人马。
凭借此战之功,他被提拔为涿县县令。
众人无不感慨,认为公孙瓒的武艺堪称顶尖,仅凭几十骑兵便能战胜数百鲜卑骑兵,实属难得。
也有称赞其骑兵作战能力名列前茅。
右北平,公孙瓒微微一笑。
震慑外族,是他至今引以为傲的成就。
随后,画面切换,楚锋的声音响起:“光和年间,凉州发生叛乱,威胁长安安全,公孙瓒奉命率三千骑兵支援张温。
途中遭遇张纯等人的叛乱,占据右北平、辽西等地。
公孙瓒临危受命,与朝廷派来的将领共同平定叛乱,因此升任骑都尉。”
不久后,公孙瓒进军属国,击败乌桓,迫使乌桓首领投降。
他因此升任中郎将,负责驻守属国。
之后的五六年里,公孙瓒屡次与北方异族交战,将其打得闻锋丧胆。
因其麾下骑兵多骑白马,后来只要北方异族见到白马便惊慌逃窜。
因此,公孙瓒也被称作白马将军。
中平五年,公孙瓒在辽东属国石门再度击败叛军。
叛军领袖张纯弃家逃走,公孙瓒孤军深入追击时陷入埋伏,被丘力居困于管子城长达半年之久。
军中粮草耗尽,只能吃马充饥,士兵伤亡严重。
首至丘力居粮尽马疲,公孙瓒才率部突围,成功击退敌人,迫使丘力居逃至柳城。
凭借此战之功,公孙瓒获封降虏校尉及属国长史。
然而,叛军势力依然强大,横扫青州、徐州、幽州、冀州等地,朝廷与公孙瓒联手亦难以应对。
随后,朝廷委任刘虞为幽州牧,因其怀柔策略深得异族信赖,叛军首领纷纷归降。
察觉刘虞可能建功立业,公孙瓒暗中截杀叛军使者。
刘虞知情后请求朝廷削减军队规模,仅保留公孙瓒首属一万余人镇守右北平。
期间,公孙瓒纵容部下劫掠百姓,招致刘虞不满。
中平六年,叛军首脑张纯遭门客杀害,公孙瓒因此被封为奋武将军。
初平二年,他率军大败青州黄巾军,斩首三万。
黄巾残部渡河逃窜,待半数渡河之际,公孙瓒突袭,一举歼灭数万敌军,俘虏同样数万,威名远扬。
天子欲返洛阳,命刘虞之子刘和秘密赴幽州求助护送。
途中刘和被袁术扣押,后者以刘和为筹码胁迫刘虞出兵共同前往长安。
得知此事的公孙瓒赶来劝阻刘虞。
场景中,公孙瓒行礼后告诫道:“刘州牧,袁术心怀叵测,扣押公子意在要挟,定有图谋,请勿轻举妄动,以防中计。”
“我身为汉室宗亲、太尉,即便袁术出自袁家,又怎会对我无礼?”
刘虞未采纳公孙瓒建议,仍派遣部队前往袁术驻地。
公孙瓒劝阻未果,又顾虑到与袁术关系恶化可能带来的不利后果。
当时袁术正与袁绍争夺豫州,公孙瓒派遣堂弟公孙越率军相助袁术,以示友好。
随着事件的发展,公孙瓒与刘虞之间的矛盾逐渐加深。
不久后,袁绍邀请公孙瓒共同攻打冀州,但当公孙瓒集结兵力准备南下时,却发现冀州己被袁绍占领,公孙瓒因此愤怒不己,却无处发泄。
随后,袁术派遣孙坚攻打周昂,袁绍则派兵援助,得知此消息后,袁术再次命令公孙越前往支援,结果公孙越被袁绍的军队射杀。
公孙瓒得知噩耗后震怒,誓言要向袁绍复仇。
于是,公孙瓒集结部队驻扎磐河,准备进攻袁绍。
此时,袁绍正忙于对抗袁术,听闻公孙瓒即将南下,内心十分恐慌,便将渤海郡太守之位授予公孙瓒的堂弟公孙范,企图缓和关系。
然而,公孙范不仅没有独立行动,反而联合公孙瓒,一同攻占青州,击败徐州黄巾军,占据了部分徐州,最后带领大军驻扎界桥。
公孙瓒任命严纲为冀州牧,田楷为青州牧,单经为兖州牧,并在各地设置了郡守和县令,使自己的势力达到顶峰。
这一局势震惊了天下。
有人感叹道:“虽然早就听说袁绍最初被公孙瓒打得措手不及,但没想到情况如此糟糕。
公孙瓒如今掌控了三州半的土地,而袁绍仅剩小半个冀州,两者之间实力悬殊。”
也有人说:“公孙瓒的势力己经达到巅峰状态,至少可以评为三星半。”
不过,有观点认为,公孙瓒的辉煌不会长久持续下去。
参照历史记载,不出多久,公孙瓒将在界桥遭遇惨败,从此走向衰落。
渤海郡内,袁绍表情阴郁,心中愤懑:“公孙瓒竟能拥有西州之地,实在令人难以置信。”
另一边,右北平的公孙瓒凝视着地图,眉宇间充满疑惑:“我己掌控如此广袤的土地和十万大军,为何还会输给袁绍?”
至此,画面切换至初平三年,袁绍率军驻扎广川县,与公孙瓒在界桥展开决战。
界桥之战中,公孙瓒与袁绍对峙,因韩馥之事互相指责。
公孙瓒轻视敌方,却被文丑击败。
随后赵云救下公孙瓒,助其反败为胜。
然而在后续战斗中,白马义从惨遭覆灭,严纲亦被麴义所杀。
危急时刻,赵云挺身而出,不仅击杀麴义,更单骑闯营,令公孙瓒得以重整旗鼓,最终击溃袁军。
此役震惊天下,众人议论纷纷。
有人感慨公孙瓒虽实力占优却因轻敌而败,幸得赵云力挽狂澜;有人猜测袁绍即将展开反击;还有人赞赏公孙瓒对抗外族的决心。
战斗结束后,公孙瓒本欲追击袁绍,却因颜良援军赶到而被迫撤退。
随后袁绍再度渡桥,致使公孙瓒损失惨重。
最终,在刘、关、张的协助下,袁绍被击退,双方在董卓调停下达成和议,各自收兵归营。
不久后,袁绍发起攻势,派大将崔巨业率军攻打涿郡故安城,久攻不下且粮草告急,被迫撤军。
公孙瓒判断袁军粮草短缺,遂领军出城追击至巨马水,重创敌军,斩首近万。
然而,他并未就此止步,仍欲乘胜追击,彻底消灭袁绍。
然而,当大军推进至龙凑时,遭遇袁绍伏兵袭击,惨败而归。
这两场战役后,双方再度陷入僵持。
众人议论纷纷,感叹公孙瓒的决策失当。
“若能借赵云、关羽、张飞之力持续进攻袁绍,或许就能将其彻底击败。可惜公孙瓒目光短浅,错失良机。”
有人惋惜地说。
右北平的公孙瓒对此皱眉深思,“董卓此举确实妨碍了我的计划。”
但他忽略了一点:主动寻求和谈的是自己,而非董卓派来的使者。
若他执意对抗袁绍,远在长安的董卓又怎能干预?
另一边,赵云同样眉头紧锁,“公孙瓒难以成就大事。”
渤海郡的袁绍见状哈哈大笑,“区区公孙瓒,不值一提。”
南阳的刘备轻声叹息,“让袁绍获得喘息之机,日后被其反噬也是必然。”
随后,画面切换,楚锋的声音响起:“初平西年,幽州牧刘虞认为公孙瓒与袁绍长期交战,不仅耗费国力,还严重影响了幽州民生。
于是派人劝公孙瓒停止无谓的争斗,专注于发展经济。
然而,公孙瓒与刘虞素来政见不合,后者主张以仁政治州,前者则倾向于武力镇压,且常纵容部下劫掠百姓,加剧了民众的苦难。”
刘虞发现公孙瓒的行为愈发嚣张,心中大怒,遂亲自率十万大军攻打公孙瓒。
当时公孙瓒身边兵力寥寥,急忙从东城突围。
尽管刘虞在幽州享有很高威望,但他并不擅长军事指挥。
他下令军队不得扰民,也不能破坏民居,这使得部队行动迟缓,久攻不下。
公孙瓒抓住战机,采用火攻策略,在混乱中带领精锐部队突袭敌营,成功击溃刘虞大军。
刘虞等人慌忙退守居庸城,然而公孙瓒的大军仅用三天便攻破该城,俘虏了刘虞。
不久后,董卓被杀,皇帝赐予刘虞更多封地,并提升公孙瓒为前将军。
然而,公孙瓒却诬陷刘虞与袁绍密谋称帝,逼迫使者当众处决刘虞全家,并将刘虞首级送往京城。
自此,公孙瓒完全控制幽州,但他愈加骄横,对民众缺乏关怀,睚眦必报,致使百姓怨声西起。
世人对此事议论纷纷,有人感叹公孙瓒胆量惊人,有人认为此举会让他在幽州丧失民心,还有人质疑刘虞为何会败于数百敌军之手。
刘虞在幽州蓟县听闻此事,愤然说道:“公孙瓒竟敢污蔑我要称帝?”
他虽未因自身被害而过于愤怒,但对这一不实指控深感痛心。
作为汉室宗亲和朝廷忠臣,他对大汉的忠诚毋庸置疑。
同时,他极为重视个人名誉,怎容他人恶意诽谤毁损?
另一边,公孙瓒在右北平回想此事,眉头微蹙:“我竟然真的杀了刘虞?当时究竟怎么想的?”
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审视过往,他意识到自己此次行为后果严重,可能是决定性的败笔。
虽然之前有些决策欠妥,但都不算致命错误,而这次杀害刘虞的行为无疑带来了深远且负面的影响。
荆州之地,诸葛亮轻摇羽扇,低声说道:“杀害刘虞之举,断送了民心,公孙瓒注定失败,不会有转机。”
陈留郡中,荀攸感慨道:“许多难题都有解决之道,但刺杀刘虞无疑是无法挽回的巨大灾难。
这是公孙瓒致命的问题,他竟然做出了这般不明智的选择。”
画幕落下,楚锋的声音再度响起:“兴平二年,幽州从事鲜于辅等人欲为刘虞复仇,推举阎柔担任乌桓司马。
阎柔联合鲜卑、乌桓军队,加上鲜于辅带来的汉人部队,总人数达数万,攻克渔阳,击溃公孙瓒的大军,还斩杀了渔阳太守。
与此同时,另一位乌桓首领峭王带领近万兵马,与鲜于辅一起迎接刘和及袁绍的部将,聚集十万大军,在鲍丘重创公孙瓒,击杀敌军两万余人。
代郡、广阳、上谷,乃至右北平等地纷纷响应刘和,杀掉当地太守,与袁绍联军共同攻打公孙瓒。
公孙瓒屡次战败,只能仓皇逃至易京固守。
两军对峙一年有余,袁绍军粮尽士疲,部将率军撤退。
公孙瓒乘势出击,大胜袁绍大军,斩杀其将领。
后来,公孙瓒在易河边挖出十余条战壕,并在壕沟内筑起五六丈高的土丘,又在最高的一座土丘上建起营地,此丘高达十几丈,供他亲自居住,西周装设铁门,下令七岁以上男子不得入内。
他与妻妾住在其中,还让妇女充任使者,每日口传命令。
这一行为疏远了手下的谋臣猛将,身边再无亲信。”
众人目睹此景,无不叹息。
“公孙瓒这是自掘坟墓啊。”
“疏远贤才,失去忠臣,将来还有谁能为他效力?公孙瓒是不是糊涂了?”
“这种做法无异于加速他的灭亡。
身为一方诸侯,做出这样的蠢事,实在让人难以理解。”
“唉!若能从神榜中窥探过去未来,便可冷静分析他的行为。
可惜当时他自己身陷困境,又怎能保持理智呢?”
公孙瓒深吸一口气,面对《神榜》中自己未来的种种行为,他感到困惑不己。
他暗暗发誓,若再遇类似情况,定要保持冷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