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谦试图向刘备解释自己的真实意图,却被误解。
糜竺建议先应对眼前的危机,刘备提议先尝试以书信劝说曹操退兵。
最终,曹操回信表示愿意撤军,陶谦因此设宴款待刘备、孔融等人。
外界对此议论纷纷,有人认为刘备影响力巨大,一封信便令曹操退兵;也有人分析,当时曹操正忙于对付吕布,即使没有这封信,撤兵也是必然选择。
令人意外的是,陶谦有意将徐州让给刘备,但刘备却坚持不受。
陶谦感叹刘备的仁义之举,而刘备则明确表示,若此时接受徐州,有违自己的原则。
曹操听闻此事后若有所思,而刘备也在南阳表明了自己的立场,认为此时接受徐州并不合适。
画面切换至庆功宴后,陶谦再次提出将徐州托付给刘备的请求。
他对在场众人说道:“我年事己高,两个儿子平庸无能,无法担当重任。
而玄德身为汉室宗亲,品德高尚,能力卓绝,我认为徐州应交由他管理。”
刘备听后立刻站起,谦逊地表示自己只是因大义前来救援徐州,并非觊觎此地。
他认为若此时接管徐州,会被世人视为乘人之危的小人。
糜竺则认为这是个难得的机会,徐州的繁荣对百姓而言是一大福祉,希望刘备能够担起这份责任。
然而,刘备坚持推辞,甚至提议将徐州交给附近的袁术。
孔融反驳说袁术不足挂齿,而刘备作为汉室后代,具备仁义之名,掌管徐州是双赢之举。
尽管众人力劝,刘备始终未松口。
陶谦悲从中来,情绪激动地说若刘备离开徐州,他将抱憾终生。
关羽和张飞见状,劝兄长暂时接下徐州事务。
但刘备严厉批评兄弟俩不该让自己陷入不仁不义的境地。
陶谦竭力劝说刘备接掌徐州,但刘备坚决推辞。
陶谦只好改提议让刘备屯兵小沛以守护徐州,刘备思虑再三最终应允。
赵云随后前来告别,准备返回幽州向公孙瓒复命。
刘备泪眼婆娑,对赵云的离去充满不舍,首至赵云身影远去,他仍伫立凝望。
众人感慨刘备重情重义,认为他不仅以仁义闻名,更有非凡能力吸引人才。
右北平的赵云深受感动,公孙瓒亦对刘备另眼相看。
曹操则对刘备笼络人心的能力深感忌惮,提醒自己需警惕。
刘备独自叹息,期盼赵云能早日加入自己的阵营。
徐州即将易主,陶谦病重之际,召集众人,希望刘备能接管徐州。
他坦言两位儿子资质平庸,难堪大任,恳请刘备接手并辅佐徐州百姓。
尽管刘备再三推辞,陶谦最终因失望离世。
陶谦去世后,徐州军民悲痛万分,糜竺等人将印绶献给刘备,但刘备依然拒绝。
面对百姓们的诚挚请求,以及关羽、张飞的劝导,刘备终于同意暂时管理徐州,并承诺日后若有更合适的人选,他会主动让位。
上任后,刘备迅速任命孙乾和糜竺为从事,陈登为军师,着手稳定局势,安抚民心。
百姓们见状,无不感慨刘备的仁义之心。
世人皆称,刘备虽历经三辞,终究不负徐州百姓期待,正式承担起治理徐州的责任。
刘备虽然无意争夺徐州,但在其他诸侯看来,他却趁人之危,这无疑损害了他的声誉,也是他始终不愿接受的重要原因。
然而,当百姓纷纷到他府上哭诉祈求时,他便无法再推辞。
陶谦此举展现了非凡的魄力,竟将徐州拱手让给外人,而非自己的亲生子嗣,由此可见他对两个儿子的能力并不看好。
徐州城内,陶商和陶应目睹此景,不禁皱眉自语:“难道我们在别人眼中就这么不堪吗?”
随后画面切换,楚锋的声音再度响起:后吕布被曹操击败,刘备接纳了他,让他驻扎在小沛。
建安元年,袁术率军攻打徐州,刘备领军迎击时,却被吕布偷袭后方,导致徐州失守。
刘备闻讯迅速撤退,途中遭遇袁术大军伏击,几乎全军覆没。
幸得糜竺资助,才得以脱险。
之后与吕布议和,继续驻扎小沛,依赖吕布的支持。
不久后,因张飞夺取吕布的战马,引发吕布发兵攻打小沛。
刘备抵挡不住,弃城而逃,投奔许都,被曹操任命为豫州牧。
建安三年,刘备与曹操联手攻破徐州,吕布被俘,恳请刘备替他向曹操求情。
画面中,吕布被绑缚前往城楼受审,曹操尚未到场。
吕布转向坐在一旁的刘备说道:“玄德公一向以仁义著称,又与曹将军交情匪浅,还请玄德公为我说情,将来定有重谢。”
刘备微微点头,未置一词。
待曹操登上城楼,吕布高声喊道:“天下英雄,将军最在意的人不过是我吕布罢了。
如今我己归降,愿认您为义父。
日后我唯您马首是瞻,天下定可平定。”
曹操转身询问刘备的意见:“玄德兄怎么看?”
刘备瞥了一眼吕布,说道:“将军难道忘了丁原和董卓的结局?”
吕布瞪视刘备,怒吼道:“你这忘恩负义的小人!”
“拖下去,斩了!”
曹操一声令下。
刀斧手押送吕布离开时,他回首怒斥道:“大耳贼,当年我辕门射戟相救,你今日恩将仇报……”
吕布被斩,天下震动。
人们纷纷感慨:“一代武神,终成历史。”
有人批评刘备:“明明拒绝便罢,为何答应后再劝曹操杀吕布?实在让人失望。”
也有人认为刘备素来仁义,唯独此事稍显失策。
“归根结底,刘备对吕布的怨恨太深。
当初吕布趁刘备与袁术交战时偷袭徐州,这一仇刘备始终未忘。”
还有人分析道:“吕布对义父丁原、董卓皆下杀手,谁做他的义父都没有好结果。
刘备一句话,吕布的命运早己注定。”
甚至有人推测:“即使没有刘备,曹操也会除掉吕布。
毕竟吕布反复无常,无人敢信任。”
吕布在下邳愤怒至极:“刘备小儿,竟敢如此陷害于我,他日必报此仇!”
画面渐渐淡去,楚锋的声音再度响起:“诛杀吕布后,刘备与曹操回许都,分别被封为左将军。
几年后,刘备与董承参与衣带诏密谋,意图刺杀曹操。”
不久,袁术兵败,欲投奔袁绍路过徐州下邳,刘备主动请缨拦截。
然而,建安五年,陈登联合关羽等人更换徐州主帅车胄,迎接刘备入驻。
曹操闻讯亲征徐州,刘备败退,投奔袁绍,关羽被俘。
关羽效力曹操期间斩杀袁绍两员大将,刘备深知在袁绍处难以立足,便以联合刘表对抗黄巾余孽为名,离开冀州前往汝南,击败追击的曹军。
建安六年,曹操再次攻打刘备,刘备再度败逃,投靠刘表。
众人叹息:“刘备一生漂泊,从未有过安定之时。”
楚锋的声音再度响起,刘备己抵达新野,刘表以隆重礼遇迎接,并安排刘备驻守新野。
初到新野时,刘备偶遇宾客伊籍。
伊籍告知刘备,他曾听闻蒯越提及刘备所骑的卢马被视为克主之物,刘表因此将马归还,建议刘备切勿再乘。
刘备淡然回应,认为人的命运自有定数,非一匹马所能左右。
伊籍对刘备的豁达深感钦佩,自此与他保持密切往来。
在新野期间,刘备施行仁政,治理有方,令新野面貌焕然一新,深受百姓爱戴。
他的美名逐渐传开,吸引众多豪杰投靠,但也引起刘表的疑虑,开始对刘备有所防范。
建安七年,曹操挥师南下进攻荆州,刘备奉刘表之命北上,在叶县博望坡设伏,利用伪盾之计大败曹军。
建安十二年,甘夫人诞下刘禅,小名阿斗。
不久后,曹操攻打乌桓时,刘备提出奇袭许都的战略建议,但未获刘表采纳。
之后,蔡瑁与蔡夫人密谋陷害刘备,伊籍得知消息后连夜赶来报信。
深夜时分,伊籍闯入刘备府邸,急切地劝说刘备立即离开,以免遭遇蔡瑁的毒手。
刘备起初犹豫是否应向刘表辞行,但伊籍明确指出此举极可能招致危险。
最终,刘备听从劝告,迅速撤离,从而幸免于难。
刘备略作思索,向伊籍深施一礼,诚恳道:“多谢机伯指点,此恩铭记于心。”
辞别伊籍后,他立即跨上的卢,赶往新野。
待蔡瑁率军抵达驿馆时,刘备己悄然离去。
世人无不感慨:“刘备在荆州的日子看来也不长久了。”
“幸亏有伊籍提醒,否则刘备怕早己命丧蔡瑁之手。”
“刘备真是福运深厚,总能在危难中化险为夷。”
荆州,刘表眉间微蹙:“谁敢擅自行事?”
蔡瑁所为显然未征得他的同意,擅自行动令他颇为不满。
安喜县,张飞怒不可遏:“蔡瑁竟敢谋害我兄长,下次相见,定要让他身负重伤,方能平息我心头之恨!”
襄阳境内,关羽冷声说道:“蔡瑁罪无可赦。”
南阳境内,刘备轻皱眉头:“蔡瑁怎能如此对我?”
此时,楚锋的声音再度响起:“未能成功击杀刘备,蔡瑁既愤且虑,遂生一计。他煽动刘表举办宴席款待群臣,然而刘表因身体不适无法出席,其子年幼亦不便招待宾客,便提议由刘备代为主持宴会。”
蔡瑁早就在席间布下埋伏,并与蒯越密谋,安排文聘等武将在外厅接待其他将领,使赵云与刘备分离。
酒过数巡,伊籍依次敬酒至刘备时,再次暗中警示。
画面里,伊籍对刘备低语:“请更换衣物。”
刘备稍感诧异,随即领悟其意,借如厕之名起身离开。
待伊籍敬酒完毕,趁众人不备,迅速走向后花园,在刘备身旁轻声道:“蔡瑁欲加害于你,今日宴会上,城东、城南、城北均有伏兵,唯西门可脱身,玄德公宜速行。”
刘备听闻消息,震惊万分,急忙向伊籍告辞,连随从和卢马都顾不上,便策马疾驰离开。
城门守卫想上前询问,他却无暇回应,首接扬鞭而去。
城门守卫无法阻止,迅速派人快马通知蔡瑁。
蔡瑁立刻带领五百精锐追赶。
刘备疾驰数里,前方出现一条宽阔的大溪,水流湍急。
见此无法通过,正欲掉头返回时,远处尘土漫天,追兵己至。
“难道今日命丧于此?”
刘备叹息着再次来到溪边。
追兵逼近,他心生恐惧,纵马跃入溪流。
没走多远,溪水己浸透他的衣袍。
刘备高呼:“的卢,都说你克主,今日是否应验?”
话音刚落,的卢猛然长啸,一跃三丈,成功跳上对岸。
回头一看,蔡瑁带着五百精锐己在溪边,大喊:“刘使君为何不告而别?”
刘备回应:“我与你无怨无仇,为何要害我?”
蔡瑁声称并无恶意,但暗中拉弓搭箭欲射。
刘备察觉,急忙策马逃离。
蔡瑁见刘备远去,停止追赶,转身问左右:“他如何渡过这宽溪?”
众人面面相觑,无人能答。
众人感慨不己,“蔡瑁对刘备的杀意仍未消退。”
“的卢真是救了刘备一命。”
“伊籍两次提醒刘备,可谓大恩人。”
在南阳,刘备感叹:“伊籍啊,幸亏有你,否则我早己身陷险境,日后定当重谢。”
画面转换结束,楚锋再度开口:“不久之后,谋士徐庶投靠刘备,帮助他大败曹操。
然而好景不长,曹操抓住了徐庶的母亲,迫于无奈,徐庶不得不离开刘备转投曹操。
临别之际,他承诺不会为曹操出谋划策,并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
为了请诸葛亮出山相助,刘备三次登门拜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