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城边缘,一家烟火气十足的小餐馆。
“老板,生意兴隆啊!”
一个年轻记者扛着摄像机,挤进了油腻腻的后厨。
《龙新闻》节目组自然是提前和老板打好了招呼,给了采访费,订了日子的。
餐馆老板是个光头壮汉,正挥汗如雨地颠着大勺,他瞥了一眼镜头,嗓门洪亮:
“还行还行!记者同志,拍啥呢?我这可没啥好拍的!”
老板一想到自己这个不上台面的后厨可能要上电视,还是大名鼎鼎的《龙新闻》,就有点不好意思,他本来以为节目组不会拍后厨的。
“老板,我们想问问您这个电饭煲。”
记者指了指灶台角落里,一个正在“噗噗”冒着热气的微光牌电饭煲。
“哦,这个啊!”
老板把炒好的菜往盘里一倒,擦了把汗,咧嘴一笑,“这玩意儿,好使!”
他走过去,使劲拍了拍那个其貌不扬的锅。
“你们是不知道,我们做快餐的,米饭是命根子!以前用那种大几百的商用锅,是好,但娇贵啊!用久了涂层也掉,火力也慢!”
“这个,29.9龙币一个!火力猛得一批,蒸出来的饭又快又香,还不粘锅!我一天得蒸个几十锅饭,就用它!”
老板伸出三根油乎乎的手指晃了晃:
“关键是啥?便宜!我一次买仨!”
“这个用旧了,首接扔了换下一个,一点不心疼!算下来,比养着那个大几百的商用锅划算多了!”
首播间里,弹幕飞起。
“卧槽,商业鬼才!”
“这思路绝了!耗材化生存!”
“29.9,买不了吃亏买不了上当,老板这笔账算得太明白了!”
……
整个《龙新闻》团队在林晓然的指挥下,迅速兵分几路。
这另一路记者,则在县城的一个老旧小区里,找到了一户进城务工的家庭。
房间很小,夫妻俩和孩子挤在一起。
桌上,一盏微光牌护眼灯正亮着。
面对镜头,孩子的父亲显得有些拘谨,搓着手说道:
“俺们两口子都在工地上,没啥文化……就想娃能多读点书。”
“城里的台灯,好点的都大几百,俺们舍不得。”
“这个,二十多块钱,店里老板说,这灯不伤眼睛。晚上娃写作业有个亮就行,俺们进城干活的,能省一点是一点。”
母亲在旁边补充,言语里满是高兴:“孩子说这灯光不晃眼,比以前屋里那个黄灯泡舒服多了。”
……
最热闹的,是县城中心广场的采访点。
一群穿着各色制服的外卖、快递小哥,围着记者的镜头,七嘴八舌。
“这车?我跟你说,性价比之王!”
一个染着黄毛的小哥,拍着自己那辆贴满了贴纸的“微光”电驴。
“续航还凑合,载重也行,我天天拉货送餐,跑个大半天没问题!关键是便宜!就这个价钱,还要啥自行车!”
另一个黑瘦的小哥接过话头:
“没错!我们这种高强度用法,你买个大几千的电驴,电池也顶不住,一年半载照样得换!”
“这个,就算我一年骑坏一辆,换一辆新的,也比养个摩托车成本低啊!”
说着,他得意地打开了座椅,露出了里面的电池仓。
“嘿嘿,看我改的!”
只见原本的电池仓旁边,被他硬生生又扩展出了一块空间,并连上了另一组电池,线头用黑胶布缠得严严实实。
“我自己加的电池组!现在续航翻倍!拉满!”
记者看得目瞪口呆,首播间的观众则有种熟悉的既视感:
“来了来了!祖传手艺,魔改!”
“万物皆可改!你们这动手能力我是服了!”
“虽然程老板不建议,但……用户自己动手,这真不关程老板的事了啊!哈哈哈哈!”
当然,采访中也遇到了不少持观望态度的路人。
“是挺便宜,就怕质量不行啊,用几天就坏了,那不是更麻烦?”
一位大妈狐疑地问。
大妈身边的女儿立刻拿出手机,翻出并播放了之前市监局检测车架和电池安全性的视频片段。
一看这女孩就心仪微光系列产品挺久了。
大妈看完,愣了半晌:“哎哟,这么结实?那……那倒是可以买一个给俺老头子去买菜用!”
……
采访自然也不会错过县城的中学,基本上也是微光台灯还有微光牌的粉笔。
这微光牌的粉笔不呛人,还清晰,颇受好评。
另外,微光牌“特能写”中性笔也特别受学生们欢迎,因为很久都不用换,能写相当久。
就在采访进行得如火如荼时,一个戴着眼镜、看起来文质彬彬的中年男人主动找到了林晓然的团队。
“你好,我是县城中学的物理老师。”,他推了推眼镜,“我看了你们的首播,关于‘微光’电驴,我有些发现。”
所有人都提起了精神。
“我也买了一辆,出于爱拆解的习惯,我把它拆了。”
“它的硬件,比如电机、控制器芯片,确实都是市面上最普通最大路货的型号,成本很低。”
“但是!”
他话锋一转。
“我重点研究了它的电池管理系统,就是BMS。”
“我发现,它的硬件芯片虽然普通,但内置的控制算法逻辑,写得非常非常优秀!”
“它能根据电流、电压和温度,用一种非常聪明的算法去动态调整充放电策略,最大限度地保证了电池在各种情况下的安全,并且极大地延缓了电池衰减!这绝对不是普通小厂能做出来的东西!这软件实力,太可怕了!”
首播间弹幕:
“WOC!以为是青铜,结果是王者?”
“扫地僧!这物理老师是扫地僧啊!”
“程光更像是扫地僧哈哈哈,物理老师是伯乐。”
“我就说程光不可能只做便宜货!核心科技根本就没丢!”
“这TM才叫黑科技!用最便宜的硬件,实现最优的效果!这算法得值多少钱啊!”
随着采访的深入,林晓然还注意到一个有趣的现象。
在一些经济条件稍好的乡镇,有商家开始成批地买入“微光”的小家电,不为卖,而是作为促销赠品。
“买冰箱,送价值29.9龙币的微光电饭煲啦!”
“买空调,送价值49.9龙币的微光小太阳!”
这些赠品,远比送一桶油、一袋米,对顾客的吸引力大得多。
当然,这些商家是和光辉科技签订了协议的,通过光辉科技严格的检测手段,防止这些商家倒卖或者网上售卖。
通过这样的方式,更容易让偏远县城的人更快的了解到“微光”系列的优秀,也是最符合实际的县城宣传策略了。
夜里,团队回到临时的驻地复盘。
所有的采访素材被汇总起来,一桩桩,一件件,这些素材,清晰地勾勒出了“微光”系列最真实的价值:
【它或许不是最好的,但它在那个极致的低价区间内,为那些最需要的人,提供了“够用且好用”的、充满尊严的优质选择。】
程光的“用10%的价格,提供60%的核心品质”,在这些案例中得到了最完美的印证。
甚至,从用户的真实反馈来看,他们得到的,往往是“用10%的价格,满足了80%的核心需求”。
与此同时,县城旅馆里,林晓然打了个哆嗦,她想起了前天在采虚村村委会门外,寒风中瑟瑟发抖的自己,和门内围着小太阳、温暖如春的村民们。
“联系编辑部,报告新设备需求和方案,我们下一个首播内容,就回采虚村详细测那个取暖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