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天:回响盆地
王动在剧痛中恢复意识。每一次吸气都像吸入滚烫的砂砾,每一次心跳都牵扯着断裂的肋骨。他蜷缩在“归燕”机甲的驾驶舱内,舱壁被撕裂的豁口如同怪物的巨口,灌入“回响盆地”特有的、带着硫磺与腐败气息的刺骨寒风。机甲扭曲的金属骨架将他卡在座椅与变形的控制台之间,动弹不得。
“警报:核心维生系统受损。氧气循环效率降至35%。剩余能源:12%。”机载AI冰冷的合成音在黑暗中响起,成了他唯一的同伴。
透过装甲裂缝,他看到荒芜的景象:巨大的晶体石柱如同扭曲的墓碑,耸立在弥漫着淡绿色雾气的沼泽之上。远处,几艘涂着SEC霓虹紫标志的轻型巡逻艇低空掠过,探照灯如同贪婪的眼睛扫视着地面。他立刻屏住呼吸,机甲所有非必要的系统瞬间进入深度休眠,仅维持最低生命信号——像一块真正的太空垃圾。
维生系统泄露导致舱内氧含量缓慢下降。王动忍着肋骨的剧痛,用战术匕首撬开损坏的维生模块外壳。星璇优化过的电路图在他脑海中闪过。他精准地切断了泄露管线的源头,用应急凝胶封堵破口,将仅存的氧气导向呼吸面罩。这一步为他争取了宝贵的48小时。
12%的能量在低温环境下飞速流逝。他目光锁定舱外一根散发着微弱荧光的巨大地热晶体柱。一个大胆的计划成型。他拆下机甲背部备用电池组的核心能量导管,小心探出裂缝,将导管尖端插入晶体柱基座的天然缝隙。微弱但稳定的地热电流涌入电池组!能量读数从12%艰难爬升至18%,并稳定下来。星璇的设计赋予了“归燕”强大的能量兼容性。
应急净水包早己耗尽。他盯上了裂缝边缘凝结的水珠——混杂着外界有毒雾气的冷凝液。他拆下驾驶服内衬的隔热层,将其展开固定在裂缝下方,形成简陋的集水槽。再用激光焊枪(功率调至最低)小心加热收集的水珠,高温蒸发掉部分挥发毒素,留下勉强可饮用的浑浊液体。每一次吞咽都伴随着胃部的灼烧感。
夜幕降临,温度骤降至零下五十度。SEC巡逻艇的引擎声在远处回荡。王动裹紧残破的隔热层,牙齿打颤,在剧痛、寒冷与对救援的渺茫希望中,艰难熬过第二个夜晚。
第3-4天
“晨曦之怒”号率领的救援舰队在幽暗的深空潜行,如同一群沉默的钢铁巨鲸。引擎维持在最低功率,喷口被特制的磁场约束层包裹,仅逸散出微弱到几近不可测的红外辐射。
潜航战术:
星璇精确规划航线,完美利用小行星带、气体星云边缘的电磁湍流区以及长周期彗星遗留的稀薄尘埃尾迹作为掩护。舰队像幽灵般穿梭在自然屏障的褶皱之中。
主动雷达、高功率扫描阵列全部关闭。“鸱鸱吻-A”预警舰如同舰队的神经中枢,仅依靠遍布舰队外围的数百颗微型被动传感器浮标(代号“星尘之眼”)收集信息。这些浮标将探测到的微弱电磁信号、引力扰动通过加密激光链路瞬间汇聚到旗舰,由星璇构建出整个区域的“黑暗星图”。
舰队内部仅使用超低频通讯(点对点,不可截获),外部通讯完全静默,杜绝任何信息泄露。每一次舰船姿态微调指令,都由“鸱鸱吻-B”干扰舰释放针对性掩护信号,模拟自然射电噪音。
当“星尘之眼”探测到SEC的深空巡逻网扫描波束临近时,星璇会提前数秒发出预警。整个舰队瞬间执行高G力规避机动,巨大的舰体在矢量推进器的精准控制下侧滑、翻滚,如同灵活的深海鱼类,堪堪避开扫描扇区。
第三天,危机降临。一支SEC的“星光”级驱逐舰编队意外偏离了常规巡逻路线,其高灵敏度被动探测器锁定了舰队尾迹边缘散逸的微弱粒子流!
“‘鸱鸱吻-B’!启动‘静默风暴’!压制对方探测器!频率:Delta-7!”杨荣的命令如冰锥刺破寂静。“睚眦-B’编队,准备‘毒牙’预案!”
“鸱鸱吻-B”舰体表面幽光流转,一道无形的、精准定向的强干扰波束瞬间笼罩SEC驱逐舰。对方的探测器屏幕瞬间被狂暴雪花淹没,舰员陷入短暂混乱。
与此同时,两艘“睚眦-B”隐身驱逐舰如同融入星尘的魅影,引擎功率瞬间归零,仅靠惯性滑行,舰首对准SEC驱逐舰的引擎喷口方向。舰腹打开,数枚特制的“游丝”动能鱼雷悄无声息地弹出。这些鱼雷没有推进器火光,依靠磁力线圈弹射的初速和预先设定的弹道,在寂静的真空中滑行。
几秒后,动能鱼雷精准地撞击在SEC驱逐舰尾部引擎防护栅栏的应力薄弱点上!沉闷的撞击声在真空中无法传播,但舰体剧烈的震动和引擎喷流瞬间的紊乱清晰可见!SEC驱逐舰如同被重锤砸中尾部,警报大作,被迫转向检查“意外撞击的太空垃圾”。
晨曦舰队抓住这宝贵的混乱窗口,引擎功率瞬间提升至极限,以近乎自杀的角度冲入一片密集的小行星碎砾带,彻底消失在SEC的视野和传感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