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星尘号”庞大的运输舰体缓缓驶入“晨曦”基地新建的卸货港时,基地几乎沸腾了。不仅仅是因为那批救命的氦-3燃料和稀有金属,更是因为从货舱中走下来的——人!
近百名穿着各式便服,但眼神锐利、动作干练的人员列队走下舷梯。他们有头发花白、脸上带着旧伤疤的老舰长;有手指关节粗大、眼神专注的工程师;有身姿挺拔、带着硝烟气味的陆战队员;甚至还有几位神情严肃的医生和技术专家。
王动最后一个走下舷梯,他拍了拍杨荣的肩膀,指着身后的人群:“防御部解散时,有些人没拿到遣散费,有些人看不惯那帮蛀虫的嘴脸,还有些人…‘被事故’或‘被失踪’了。我用了点议会的小权限和地下渠道,把他们分批转移了出来。老舰长陈海,轮机专家张工,陆战队教官‘铁砧’…都是信得过的好手,也是我们最缺的骨干!”
杨荣看着这些熟悉或陌生的面孔,心中涌起一股热流。这些人,是比任何资源都珍贵的火种!林夏立刻开始高效地安排人员登记和岗位分配,基地因新鲜血液的注入而瞬间充满了活力。
人手短缺的危机,在王动这步险棋下,得到了巨大的缓解。
补给危机解除,核心人员得到补充,基地的发展终于可以迈开大步。几天后,在无数目光的注视下,“晨曦-01”号护卫舰的引擎喷口亮起幽蓝色的光芒。在轻微的震动中,这艘凝聚着基地心血的钢铁巨兽,缓缓脱离了支撑架,第一次凭借自身动力悬浮在船坞中。
“各系统运行正常!磁约束稳定!推进器出力达到预期90%!”试航员激动的声音在通讯频道中响起。
“进行基础机动测试!”上官婉在指挥塔下令,声音带着一丝颤抖。
“晨曦-01”开始在船坞有限的空间内进行平移、转向、加减速测试,动作流畅而精准。船坞内爆发出震耳欲聋的欢呼声!这是从无到有的巨大飞跃,标志着“晨曦”基地正式拥有了自主建造星际战舰的能力!
然而,在试航接近尾声,进行主武器模拟充能测试时,一个小插曲发生了。
“警报!磁轨炮超导线圈散热系统局部过热!安全系统介入,强制终止充能流程!”试航员报告。
短暂的兴奋被一丝凝重取代。伊兰特立刻带人冲进数据分析室。星璇的投影也出现在故障点三维模型旁。“材料疲劳导致散热管路局部微形变,冷却液流量分配不均。二级文明标准材料在极限工况下的固有缺陷。”星璇冷静地分析道,“建议:优化散热布局,增加冗余冷却单元,并调整充能峰值曲线以适配当前材料极限。”
虽然是一次小挫折,但给所有人提了个醒:二级文明的工业基础,即使有星璇优化,也存在着物理极限。他们需要更高效、更强大的力量,尤其是在未来可能发生的近距离冲突中。
就在这时,杨荣的戒指再次传来熟悉的温热感。星璇的声音首接在他脑海中响起:“检测到基地人员结构优化及工业能力提升,解锁‘辅助性战术单元’蓝图:‘刑天’级单兵深空战斗机甲。”
一组全新的蓝图瞬间投射在杨荣的私人终端上,并同步共享给了林夏、伊兰特和上官婉。
‘刑天’级单兵深空战斗机甲(I级):
定位:专为狭小空间作战(舰船舱室争夺、空间站内部突击)及短距离深空机动(接舷战、特种突袭)设计的单兵重型作战平台。
结构:
高度约3.5米,采用紧凑而坚固的钛合金/陶瓷复合骨架。
动力核心:小型化高密度核聚变电池包(星璇优化设计,功率密度提升,但续航有限,需定期更换/充能),驱动液压和电磁肌肉束。
机动:
背部及腿部集成多组矢量姿态调节喷口(使用压缩气体或单组元推进剂),提供在零重力/微重力环境下的灵活机动。
足部带有强磁吸附装置,可在舰船外壳或空间站表面移动。
武器:
主武器(右臂):固定式大口径电磁轨道手枪(发射高密度金属弹丸,穿透力强,对付无护甲或轻装甲目标)。
副武器(左臂):可替换模块化接口。标准配置为多管速射激光枪(压制/拦截),可选配切割焊枪(破拆)、捕获网发射器、小型导弹巢等。
近战武器(可选挂载):高频震荡格斗刃(星璇提供特殊合金配方,硬度与韧性极佳)。
防御:
重点部位(胸、肩、关节)加挂复合装甲模块。
核心防御理念:依靠机动性和地形规避火力,非硬抗。
操控系统:
神经链接操控舱:驾驶员位于机甲胸部核心保护舱内,通过神经感应头盔和压力反馈操纵杆进行高精度控制(星璇贡献的核心技术,极大提升了人机同步率和反应速度)。
辅助AI:集成简易战场态势感知和武器火控辅助。
关键限制:深空独立作战时间短(受限于维生系统和推进剂),依赖母舰或基地投放回收。主要用于特定战术场景,而非大规模正面战场。
看着这充满力量感与实用性的机甲蓝图,上官婉的眼睛亮得吓人,她仿佛看到了未来率领突击队冲入敌舰的场景。伊兰特则对那神经链接系统着了迷:“这同步率…如果能普及,对舰船操控也是革命性的提升!”
“优先试制三台原型机。”杨荣果断下令,“上官,挑选最优秀的陆战队员组成测试小队。伊兰特,你亲自负责神经链接系统的调试和安全保障。我们需要尽快掌握这种巷战利器的使用技巧。”
数日后,在基地新建的模拟训练场内,第一台粗糙但凶悍的“刑天”机甲原型机屹立在众人面前。当测试驾驶员(由陆战队教官“铁砧”亲自担任)进入驾驶舱,神经链接系统启动的瞬间,机甲流畅地做出了一个战术规避动作时,全场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杨荣看着那钢铁之躯,又望向船坞中正在维修升级的“晨曦-01”号,最后目光落在远方深邃的星海。补给线暂时打通,战舰初试啼声,单兵利刃出鞘。但“幽灵”信号的阴影仍未散去,T-3星系资本集团的威胁依旧悬顶。晨曦基地的星火,在钢铁与血肉的熔铸中,正顽强地积蓄着燎原的力量。他们的征程,才刚刚驶出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