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我们来讨论一下征讨瓦剌的事宜。”朱棣的声音在大殿中回荡,他的眼神坚定而果决。
朱高煦闻言,立刻站了出来,他的声音充满了战意:“臣以为,必须打!放任瓦剌在边境做大,早晚会不可收拾。皇上,还是早点出兵的好,以免夜长梦多。”
然而,朱高炽却持反对意见:“可是,父皇,这一仗打下来,江南七省的财赋恐怕全都要用光。到时若再遇灾难之年,朝廷动荡,后果将不堪设想。”
朱高煦闻言,不屑地哼了一声:“太子爷,这是打仗,不是做生意。你老是算这些小账,怎么辅佐皇上成就伟业?”
朱棣看着这两个儿子争吵,眉头微皱。他挥了挥手,打断了他们的争执:“好啦,你俩别吵了。听听大臣们的意见。”
然而,群臣却无一发言,大殿内陷入了一片沉寂。朱棣无奈地摇了摇头,他看向朱高炽,语气中带着几分教导的意味:“太子说的没错,但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我们攻打瓦剌,并非一无所获。我们要给儿孙们打下土地,打下生存的地方。我们要让大明的版图,比太祖高皇帝的时候、比唐太宗时代、比汉武帝时代还要辽阔。这个账,你也要算一算。”
朱高炽闻言,恭敬地应道:“是,父皇。”
朱棣满意地点了点头,然后他看向朱高煦和朱高燧:“你很仁德,这个家交给你我放心。监国就交给太子了。为儿孙争和平的事,老二老三,你们专心整顿军务,制定出征计划。”
说完,朱棣便起身离去,前往内殿。随后,小鼻涕宣读圣旨,宣布太子监国,由杨士奇、杨荣、杨溥三杨辅助。
朱高煦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监国之位就这么没了,心中充满了不甘。而皇宫里,朱棣将朱高煦监国时搬来的武器全部扔了出去。朱高炽、朱高煦、朱高燧三人在外面候着,大气都不敢出。
朱高燧见状,悄悄叫来小鼻涕,让他去找安贵妃做些吃食,一会儿送来。不一会儿,朱棣扔得差不多了,兄弟三人才被叫了进去。
“滚进来吧!”朱棣的声音带着几分怒意。
于是,朱高炽推着朱高煦,朱高煦又推着朱高炽,两人你推我搡地走了进来。而朱高燧则自己抬脚就走了进去,找了个地方坐下。朱高炽和朱高煦则只能站在旁边,不敢坐下。
朱棣看着朱高煦,冷笑一声:“老二,你可以呀!监国还舞刀弄剑的。”
朱高煦有些尴尬地挠了挠头:“爹,我习惯了。”
朱棣哼了一声:“行,那你就跟我出征吧!那有你施展的地方。”
然后,他又看向朱高燧:“老三”
朱高燧毫不犹豫地拒绝道:“你别叫我,出征我不去。”
朱棣闻言,怒目而视:“不去你想干什么?”
朱高燧毫不畏惧地与朱棣对视:“我干什么都行,但就是不出征。你喜欢打仗,你就自己带着人去玩,老大看家,老二陪着你,就够了。”
朱棣气得脸色铁青:“你敢说出征是去玩的?”
朱高燧冷哼一声:“这都没外人,我就首说了。刚才在朝堂上你说的那些,什么唐宋国土面积大啊、给子孙把土地打下来啊,这些都是可笑至极。你打土地不就是想在史书上留下一笔,死了以后也好面见洪武爷吗?”
“放肆!”朱棣怒喝一声,拍案而起。
“老爷子,别动气,我说的事实,你打土地,修永乐大典,出海万国来朝,不都是面子工程,说什么为了儿孙,都是屁话,国家有多少钱你不清楚,你透支全国的经济给你搞面子工程,虽说史书上有会说永乐一朝国土面积多大,永乐大典古今奇书,万国来朝大明盛世,可这些对于大明有什么用,唐元汉,故土面积也不小,尤其是元,最后不还是灭亡了,唐朝之后也有很多奇书,王朝更替传下来的也都有残缺,你的永乐大典,在亡国的时候可能也就是一把火就烧没了。”朱高燧继续说道。
朱高炽见状,赶忙出来打圆场:“爹,老三只是不想出征而己,那就别去了。有老二在也够了。”
朱高煦也连忙附和:“是是,爹,我陪你去。”
朱高燧则继续火上浇油:“对对,老大老二说的对。我不去,你让老二陪你去玩就好了。”
朱棣还要发怒,这时安贵妃做好的吃食送了过来。朱棣看着满桌的美食,怒气才渐渐平息。他拿起筷子,夹了一口菜放入口中,然后看向三个儿子:“吃饭吧。”
一场风波,就这样暂时平息了下来。然而,朱高燧的一番话,却在朱棣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他开始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否真的如朱高燧所说,只是为了面子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