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饭过后,蒋志俊轻声对蒋祥文说道:“你两位家姐的及笄礼圆满落幕,实乃家门之幸。
我打算给婉玲、姗玲每人购置二十亩良田,作为她们出嫁后的生活保障。”
蒋祥文点头微笑,回应道:“父亲此举甚是周全,家姐们定能安心。
此举不仅添置家业,更是为她们未来幸福打下坚实基础。
我们即将前往文人圣山庐山游学数日,随后返回九江府参加今年的乡试资格科考,合格者方可参与今年的甲子科秋闱乡试。”
蒋祥文携带着他的书童蒋乾江和车夫蒋祥敷,一同驾驶着马车,与李玉轩、陈立功结伴而行,踏上了前往庐山的旅程。
一路上,他们穿过了连绵起伏的山脉,溪水潺潺流淌,一行人在欢声笑语中前行,心情愉悦而轻松。
第二天辰时一刻,他们终于抵达了庐山脚下。仰望那巍峨的山峰,只见山体呈现出椭圆形,典型的地垒断块山庐山风貌,云雾缭绕,宛如仙境一般。
蒋祥文不禁感叹道:“庐山钟灵毓秀,真是一个求学的圣地啊!难怪它以雄伟、奇特、险峻、秀丽而闻名于世,被誉为‘匡庐奇秀甲天下’,并被誉为‘人文圣山’。”
一行人拾级而上,沿途古木参天,鸟儿的鸣叫声不绝于耳。蒋祥文心中暗自发誓,一定要在这山水之间汲取灵气,努力增进自己的学业。
当他们登上庐山之巅,只见云海浩渺,仿佛预示着他们未来的辉煌前程。
山风拂面,令人心旷神怡。当他们看到庐山三叠泉瀑布时,蒋祥文、李玉轩、陈立功不禁吟诵起古人的诗句: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首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唐.李白《望庐山瀑布》)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宋.苏轼《题西林壁》)
“虚空落泉千仞首,雷奔入江不暂息。今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唐.徐凝《庐山瀑布》)
瀑布的轰鸣声与他们吟诗的声音交织在一起,仿佛天地共鸣。蒋祥文目光坚定,心中涌动着对知识的渴望,决心在这庐山灵秀之地,砥砺学问,不辜负此行。
一行人继续前行,步履轻盈,心志愈发坚定。沿途奇花异草,芬芳扑鼻,山间清泉潺潺流淌,仿佛在洗涤着他们的心灵。
突然,一只白鹭翩翩飞过,掠过水面,激起层层涟漪。李玉轩停下脚步,驻足观赏,感叹自然之美。陈立功则俯身捧起一捧清泉,感受着它冰凉透彻的触感。
蒋祥文说道:“此景此情,正是心灵净化的最佳所在。子墨兄、立功兄,今年秋闱乡试科考在即,两位兄长有何感想?”
李玉轩答道:“文人圣山灵气滋养,吾辈当勤学不辍,以文会友,共同参加六月初一的乡试资格选拔考评(即科考),只有取得科考资格才可参加今年甲子科乡试秋闱。”
陈立功点头赞同:“正是如此,庐山灵秀之地,定能助我等文思泉涌,届时定要全力以赴,不负此行。”
三人目光交汇,心中信念愈发坚定,誓要在秋闱中一展才华,光耀门楣。
山间清风徐来,三人并肩而立,望着远山苍翠,心中豪情万丈。
蒋祥文微笑道:“愿我等如庐山般坚韧不拔,勇攀学业高峰。”
李玉轩与陈立功齐声应和,三人携手前行,步履铿锵,誓将山水灵气化为笔下锦绣文章。
山间小径蜿蜒曲折,松涛阵阵,仿佛在为他们的决心喝彩。
松针铺地,脚步声与风声共鸣,三人心中激荡着对未来的憧憬。
时光荏苒,转瞬己是三天。
在这庐山灵秀之地的熏陶下,他们三人的学业日渐精进,相互激励,心中对知识的渴望愈发炽热。
蒋祥文、李玉轩、陈立功三人准备返回九江府城,踏上归途。
归途中,夕阳余晖洒满山径,三人谈笑风生,回味庐山所学所感。
蒋祥文感慨道:“此行收获颇丰,庐山灵气助我等心志坚定。
不由想到‘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此行正是践行此言。
庐山之行,不仅开阔了眼界,更坚定了心志。
归去后,定当勤学苦练,不负此行所学。
正如‘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九江秀色可揽结,吾将此地巢云松。’以山明志,方显文人之志气。”
李玉轩与陈立功闻言,心潮澎湃,齐声附和:“正是如此,庐山灵秀,启迪心智,吾辈当以山为师,勤学不辍,以期秋闱高中,不负此行所学。”
三人目光如炬,步履坚定,踏着夕阳余晖,心中豪情万丈,誓将山水灵气化为笔下锦绣文章,光耀门楣。
归途中,夕阳余晖洒满山径,三人谈笑风生,回味庐山所学所感。
山风轻拂,松涛阵阵,仿佛在为他们的壮志喝彩。
夜幕降临,星辰点缀着夜空,马车在蜿蜒的山路上缓缓行驶。
蒋祥文倚坐在车内,望着窗外朦胧的山影,心中思绪万千。
庐山之行,不仅让他领略了自然之美,更坚定了他科举高中的决心。
他知道,科举之路漫长而艰辛,但只要心中有志,勤学不辍,定能在这条路上走出自己的辉煌。
车夫蒋祥敷的吆喝声打断了他的思绪,马车己行至一处驿站。
蒋祥文下车,仰望夜空,繁星点点,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传说。
他深吸一口气,感受着山间清新的空气,心中充满了力量。
此行虽己结束,但科举之路才刚刚开始。
他暗暗发誓,定要以庐山为榜样,坚韧不拔,勇攀学业高峰,不负此行所学,光耀门楣。
在驿站稍作休整后,蒋祥文一行人继续踏上了归途。
马车在夜色中穿行,车内的烛光摇曳,映照出他们专注而坚定的脸庞。
李玉轩取出随身携带的笔墨,在宣纸上挥毫泼墨,记录下此次庐山之行的所见所感。
他的笔触流畅,字里行间透露出对庐山的敬仰与对科举之路的憧憬。
陈立功则在一旁默默研读经史子集,不时抬头望向窗外,似乎在思考如何将所学知识与庐山之行的感悟相结合,为自己的科举之路增添更多的底蕴。
蒋祥文望着两位同窗,心中涌动着无限的感慨。
他知道,科举之路虽然漫长而艰辛,但只要心中有志,勤学不辍,他们三人定能在这条路上走出自己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