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总有什么指示,不妨首说!”
刘文平与丁克中,看着丁希旺。两个人心里都嘀咕,承包费己经落实,饭也吃的差不多了。还能有啥事情?
“下午对二位村官汇报了我们的情况,也去养猪场看了一下。关于养猪场,我是打算即使亏本,也要保证百分百的农家猪喂养方式。图的是一个质量,是仙水鱼养殖基地的品牌。”丁希旺顿了一下,端起茶杯,喝一口茶。
“但是,那么多猪,每天要吃掉不少东西,所以我需要大量的米糠之类的农副产品。另外一些蔬菜类,如白菜,也同样需要。野鹤村村民各家各户,人不吃但猪吃的东西,都可变废为宝。对村民而言,家家都有米糠,还有一些吃不掉的蔬菜,如果想卖,都可以送到基地来换钱。二位村官,你们能否帮忙宣传一下?”
这不是天大的好事吗?刘文平与丁克中一听。
“来,丁总,我们敬你一杯!你替老百姓着想,我们代表野鹤村村民感谢你。我们回去多宣传,鼓动!”刘文平、丁克中,两人同时起身,向丁希旺等三人敬酒。
晚宴在愉快中落幕。
都喝酒了,客人都是开车过来的。怎么回去呢?
丁希旺己经提前安排好了,叫了三个会开车的基地员工。
员工甲,开镇长的车。负责送马志远。
员工乙,开两位村官的车。负责送刘文平,丁克中。
员工丙,开基地的公务车。丁希旺,丁希盛,黄得斌,黄艳,西人入座。
三车不是分开走,而是先共同送镇长。镇长到家,车子熄火,甲坐上公务车。
然后是两辆车共同开往野鹤村。待刘文平、丁克中到家,车留下,乙也坐上公务车。
最后,丙开着公务车,先送黄得斌,黄艳。 再送丁希旺,丁希盛。
丙开车送完甲、乙,车开回家。第二天上班时,丙开回基地。
丁希旺西人都还没有买车,只有一辆“公务车”,七座。
去年生意赔本,要不是丁希旺中了大奖,西家人,年都过不好。虽然中了大奖,但考虑基地需要大量用钱,丁希旺给每家只分了二十万。这点钱,如果去买车,那各人家里的其他开支,就没着落了。
创业初期,不得不勒紧裤腰带过日子。
承包费用风波,尘埃落定。丁希旺相信,野鹤村几位村官会积极落实镇长的“讲话”。另外,中国的村民,也是讲道理的。不开发,湖泊就是荒废状态。去年丁希旺等人投资,结果还赔本。现在赚钱了,带村民发财,还有什么话讲。至于百分之五,还是百分之五十,对老百姓来说,不会去“死磕”。因为分母太大,分子增加一点,分子除以分母,商不会提高多少。除非承包费给你一家。倒是米糠、蔬菜等收购活动,值得每家每户去积极对待。花点心思在这上面,比起争论承包费,要实用的多。
丁希旺西人算了一笔账。
基地采取的纯农产品饲养,一年下来,一头猪年均重量也就50公斤左右。这种喂养模式,猪的体重是上不去的,而且至少10个月。按平均10个月算,50公斤即100斤,每个月就10斤。
也就是,一头猪,每个月的收益是10斤猪肉,并且是包括成本。如果去掉成本,估计就6斤左右。按照1斤30元的高价计算, 30元/斤,每个月180元/头。
假如养猪场员工10人,平均每月工资3000元,10人就是3万。
很容易算出,至少需要养殖170头猪,才能0盈利。少于170头,赔本。
目前市场上,普通猪肉十几元一斤。所谓的“土猪肉”20-30一斤。
现在员工10人,100头猪的数量,无疑是赔本生意。除非降低工资,问题是,3000的工资,不算很高啊。
终于,西个人意见,产生分歧。
黄大壮,丁希盛,都认为没有必要搞这种模式,纯粹是吃力不讨好的事情。不如顺其潮流,走大众化之路。猪的种类,由肥美土猪改向高效洋猪;饲料类型,由天然杂食换成工业配餐。
做生意不是做善事,应以追求利润为基本目的。工业化养殖多省事,周期短,4-6个月就出栏;产量高,普遍达200斤。两下合计,等于提高4倍收益。何乐而不为呢?反之,喂养农家猪,价格很难上去,产量也太低。就中国大多数家庭来说,不是猪肉好吃不好吃的问题,而首先是,有没有猪肉吃。这也是再好的猪肉,也卖不上多高价格的根本原因。
黄得斌提出一个折中的方案,认为饲养土猪也行,但饲料可以购买工业套餐,使用饲料添加剂等。这种模式,也是目前标榜“土猪肉”、“农家黑猪肉”等养猪企业的做法。既排斥工业化养猪,又不是纯粹的农家猪。最终,猪肉的质量有所改善,产量也有提高。
丁希旺依旧坚持自己的想法。他说,仙水鱼养殖基地,主打品牌是鱼。但鱼的产量如果太高,环境污染就加剧。马镇长在饭桌上,还特别强调了这事。鱼必须生态养殖,必须控制规模,主要是控制鱼苗的数量。认为将来的发展方向,是提高鱼的质量。以质量求生存,而不以数量求利润。养猪是同样道理,坚持企业的理念,不求大众行为,只求产品特色。
同时丁希旺认为,打造百分百土猪肉特色,对基地的餐饮业也是一个有力的推动。否则,别人那么远跑来吃饭,不光是为了看看湖光水色,也因为猪肉的“特色”。
由于丁希旺的一根筋到底,也确实说的不无其理。其他三人,也不好再坚持反对意见。
反正,静观其变,实践出真理。
“丁总,外面有个人找你!”一员工推门进来,对丁希旺请示。
来人是谁?
请继续下一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