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束了田间的考察和村落的走访,夜色渐浓。
按照林晚的安排,他们没有急着返回咸阳宫,而是在随行侍卫的谨慎安排下,借宿在附近一个朴实农户的家中。
这家农户是村里较为宽裕的一户,男主人憨厚,女主人勤快。
他们并不知道借宿的是帝国长公子和一位神秘的先生,只当是外地来的商旅。
林晚和扶苏也在言行举止上尽量贴合身份,体验最真实的民间生活。
夜晚的农家,没有宫廷的奢华,却有着一种难得的宁静和温馨。
土炕烧得很暖和,空气中弥漫着柴火燃烧的烟味和饭菜的香气。
晚餐是简单的粟米饭、咸菜和一小碗肉汤,虽然清淡,但对于一路考察下来的师生二人来说,却格外可口。
在与农户主人的闲聊中,扶苏了解到了他们一家的日常——
何时下地,何时休息,家里的牲畜有多少,孩子在村里的学塾读过几年书。
这些琐碎的细节,在他眼中,渐渐拼凑出最底层百姓真实的生活图景。
他看到了他们对丰收的期盼,对官府和赋税的敬畏,对安稳日子的满足,以及对天灾人祸的无奈。
夜深人静,月光透过窗户洒在屋内。
扶苏躺在土炕上,翻来覆去睡不着。
白天看到的田间劳作,听到的老农的叹息,以及刚才农户主人讲述的家常,在他脑海中久久萦绕。
他第一次如此近距离地感受到大秦的民,感受到他们生活的艰辛和淳朴。
林晚坐在炕边,看着似乎心事重重的扶苏,微笑着说道:“长公子今夜可是难以入眠?”
扶苏坐起身,低声答道:“林师,儿臣心中有些乱。父皇常教导儿臣以天下为己任,儿臣也曾在边疆戍守,知晓军国大事。但今日亲眼所见百姓的艰难,心中感触颇深。他们是如此辛劳,却又如此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一场天灾,一次徭役,都可能让他们倾家荡产。而我们坐在宫中,平日里很难感受到这些。”
“长公子能有此心,实乃大秦之福。”林晚赞许道。
“亲民并非只是口号,而是要真正理解他们的处境,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只有这样,才能在制定政策时,真正考虑到他们的承受能力和实际需求。”
他顿了顿:“明日,我们便要去看看另一处重要的所在。它关乎百姓的安危,关乎国家的根本。”
第二日清晨,他们向农户主人告别,乘牛车离开村落。
在侍卫的引导下,牛车沿着一条蜿蜒的小路,向附近的一座小山丘行去。
山丘不高,但视野开阔。
登上山顶,咸阳城的全貌便展现在眼前。
清晨的阳光洒在城墙和宫殿上,显得雄伟而壮观。
远处的渭水如同一条银色的丝带,蜿蜒流过。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整个大秦心脏地带的景象尽收眼底。
“长公子,请看。”林晚站在山顶,指着远处的咸阳城。
“这是我大秦的都城,帝国的核心。如果有一天,有敌人兵临城下,欲攻破此城,我们该如何防御?”
扶苏凝神看向咸阳城,这座他自幼生长的地方,如今在他眼中多了一层战略意义。
他回想起林晚教过的地理知识,以及自己曾在边疆学习的军事常识。
“咸阳城三面环山,一面靠水(渭水),地势险要。”扶苏分析道。
“城墙高大坚固,易守难攻。城内粮草兵械充足,应能坚守。若有敌来犯,可派兵据守城墙,利用地形优势,消耗敌军。”
“长公子分析得不错。”林晚点头肯定扶苏对基本地形和城防原则的理解。
但他要引导扶苏思考更深层、更全面的问题。
“然而,仅仅是坚守,是否足够?”林晚问道。
“敌人为何能兵临城下?是粮道被切断?是援军未能及时抵达?是城内有内应?防御一座城池,不仅仅是城墙上的弓矢石头,更涉及到整个国家的战略布局、粮草调配、情报获取、人心向背。”
他指着咸阳城外的景象:“你看,咸阳城外有广袤的农田,有星罗棋布的村落。如果敌人围困咸阳,这些地方的百姓如何安置?他们的粮食如何保全?如果敌人切断了从其他地方运送粮草和兵员的道路,我们能坚守多久?”
这些问题,是扶苏在课堂上或边疆军事训练中较少深入思考的。
他习惯了蒙恬将军那种更为首接的军事策略,而林晚提出的,是更高层面的战略和后勤考量。
“林师所言极是……”扶苏陷入沉思。
他意识到,一座城池的安危,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整个帝国的脉络紧密相连。
“现在。”林晚指着城门和城墙。
“假设敌军十万围攻咸阳城。咸阳城内驻军五万。长公子,你如何调配这五万兵力,以最小的代价守住城池?”
这是一个具体的军事应用问题。
林晚引导扶苏运用之前学过的算术和地理知识进行分析。
“首先,要根据城墙的长短,计算每段城墙需要多少兵力驻守,以保证火力密度。”林晚提示道。
“可以运用我们学过的面积和长度计算,估算出城墙总长,然后分配兵力。”
扶苏立刻在随身携带的纸上,根据他对咸阳城大致规模的印象和林晚教的估算方法,开始快速计算城墙的总长度。
然后,他尝试着将五万兵力分配到城墙的各个部分。
“儿臣以为,重点防御城门。城门是敌人最可能集中攻击的地方。”扶苏一边计算一边思考。
“西面城墙,每面需多少兵力?城门处需要增派多少?”
林晚在一旁引导:“除了城门,是否还有其他易攻之处?例如城墙薄弱之处,或者敌人可以利用地形靠近的地方?守城不仅仅是站上城墙,还需要有预备队,以便在敌人集中突破时及时增援。预备队应驻扎在何处?如何才能最快抵达需要支援的地方?”
他鼓励扶苏将整个咸阳城及其周边的地形想象成一个棋盘,思考兵力的部署和调动。
“预备队应当驻扎在城内交通便利、靠近各处城门和可能被攻击点的位置。”扶苏指着地图上几个关键位置。
“例如,靠近宫城的主干道旁,或者城内较大的广场。”
“很好。”林晚点头。
“那么,如果敌人采取围而不攻,切断所有粮道呢?我们城内的粮草能支撑多久?我们又该如何组织突围或等待援军?”
这个问题将讨论从防御战术提升到战略层面。
“城内的粮草储备……儿臣不知具体数目。”扶苏顿了顿。
“但如果粮道被断,时间长了,城中必定缺粮。必须尽快向父皇禀报,调集各地军队前来支援,内外夹击。”
“调用各地军队前来支援,需要多长时间?这又要用到我们之前学的地理知识。”林晚提示道。
“从最近的郡县调兵需要几日?从更远的地方呢?道路状况如何?沿途是否有敌人设伏?”
扶苏再次结合脑海中的大秦地图和林晚教的行军速度估算方法,开始粗略计算各地援军抵达咸阳所需的时间。
“从栎阳(如果当时有驻军)可能只需一日……从上郡则需数日……”他在纸上写下这些估算。
林晚引导他思考:“那么,在这几日或数日之内,咸阳城如何坚守?如果敌人急攻怎么办?如果援军途中遭遇伏击怎么办?这些都需要提前考虑周全。”
扶苏的思维被完全打开了。
他发现,林师的问题,总是能够将之前学习的各种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解决思路。
防御一座城池,不仅仅是守住城墙,更是对地理、算术、后勤、战略、甚至人心的全面考验。
“林师,儿臣以为,城内粮草储备应有余量,以备不时之需。”扶苏说道。
“平日里便要摸清各地到咸阳的道路状况,设立烽燧驿站,确保消息传递迅速。城内百姓也需组织起来,协助守城,挖掘陷阱,搬运物资。”
“若敌人围而不攻,恐生变数。”扶苏又想到。
“城内若有奸细或内应,后果不堪设想。必须严密监察,防患于未然。”
林晚看着扶苏,心中感到满意。
短短时间内,他己经能够从多个层面思考复杂的军事问题,这离不开他本身的聪明才智,也离不开新学的启发和引导。
“长公子所思极是。”林晚肯定道。
“防御一座重要的城池,就像治理一个国家,需要全盘的考量,需要将所有的因素都纳入视野。需要有坚固的城墙(制度),有充足的粮草兵械(经济基础),有精锐的士卒(人才),有快速的信息传递(政令畅通),有忠诚的百姓(民心向背),更需要有能够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帅才和能够看清全局的君王。”
他指了指远处的咸阳城:“咸阳城之固,不仅在于其城墙,更在于父皇坐镇其中,在于大秦集权高效的体制,在于背后整个帝国力量的支撑。这是父皇伟大之处的体现。然而,任何强大的体系,也都有其脆弱之处。长公子未来的责任,便是要看到这些脆弱,并想办法去加固它,去完善它,让大秦这颗心脏,永远跳动得强劲有力。”
在山顶远眺咸阳城,月下夜宿农家,这些经历让扶苏对大秦,对自己的责任,有了更深刻、更具象的理解。
他不仅学到了知识,更在亲身感受和思考中,磨砺了心智,坚定了信念。
这次宫外之行,对扶苏来说,意义非凡。
它不仅让他接触了真实的民间,也让他将所学知识与实际国情紧密结合,为他未来治理这个庞大帝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而这一切,自然也会通过那些随行的侍卫,忠实地汇报到咸阳宫那位关注着长公子一举一动的帝王耳中。
扶苏的表现,将进一步影响他在父皇心中的形象和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