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方郡。
长城如一条蜿蜒的巨龙,盘踞在苍茫的群山之上,抵御着来自北方的寒风与敌意。
驻守此地的,是秦朝的长公子、未来的帝国继承人——扶苏。
这里的日子,与繁华的咸阳截然不同。
没有华丽的宫殿,没有锦衣玉食,只有坚固的营帐、粗糙的战甲、以及终年不散的黄沙。
风声呼啸而过,裹挟着草原的肃杀与边塞的苍凉。
扶苏身披厚重的皮裘,站在城墙上,眺望着广阔无垠的塞外。
他的面容清秀,眉宇间带着一丝温和与忧郁,与身旁那些饱经风霜的秦军将士相比,显得有些柔弱。
但他在这里,己经驻守了数年。
他随蒙恬将军学习军事,处理军务,与士兵同甘共苦,也亲眼见证了长城戍边的艰辛与重要。
边地的生活磨砺了他,让他更深刻地理解了帝国的疆域是如何用鲜血和汗水铸就的。
然而,他骨子里的仁厚与对百姓的怜悯,使他有时难以完全赞同蒙恬和许多秦军将士的强硬手段。
他更倾向于以德服人,而非一味诉诸武力。
这种温和,在一些人看来,或许正是他不适合继承大秦霸业的弱点。
这日午后,阳光难得地穿透云层,洒在广阔的边塞大地上。
一名驿卒快马加鞭,风尘仆仆地闯入军营。
驿卒的马几乎累垮,人也累得站立不稳,但他手中紧握的竹筒,显示着他带来的消息非同寻常。
“报!咸阳急诏!”驿卒跪倒在地,高声喊道。
扶苏正在军营中与将领们议事,闻言心中一凛。
父皇极少首接召见他,更不会用如此急切的方式传旨。
他接过竹筒,抽出卷轴,展开细看。
诏书的内容简明扼要,却让扶苏的心中掀起了惊涛骇浪。
父皇命他即刻动身,返回咸阳!
原因并非边关有事,亦非朝中变故,而是……父皇为他寻得了一位旷世奇师,要他亲自拜师学艺!
“旷世奇师?异人?来自遥远之地?”扶苏低声念叨着诏书中的几个关键词,眼中露出不解与强烈的好奇。
父皇一向求贤若渴,也曾寻访过许多隐士方士,但如此隆重其事,甚至不惜将他这位长公子从边疆召回,只为拜师,这是前所未闻的。
诏书中对这位“林师”的描述充满了溢美之词,称其拥有“包罗万象之学”、“经天纬地之才”、“开万世太平之智”。
父皇对他的看重溢于言表,甚至提及了“师礼”的字眼。
身旁的蒙恬将军也凑上前,低头看了看诏书,剑眉微蹙:“异人?师礼?”他显然也对此感到惊奇。
“陛下何时访得如此人物?竟要公子亲自回京拜师?”
扶苏摇了摇头,表示自己也不清楚。
他心中涌起复杂的情绪。
边疆的日子虽然艰苦,却相对简单,远离咸阳的权力漩涡。
回到咸阳,意味着他将重新面对那个复杂而危险的环境,重新站在风口浪尖。
但父皇的命令,他必须遵从。
而且,对于诏书中描绘的这位神秘“林师”和他的“包罗万象之学”,他也充满了求知欲。
“蒙将军,父皇有命,孤须得即刻动身。”扶苏对蒙恬说道,语气带着一丝不舍。
“朔方之事,便暂且交予你了。边关重地,万望将军多加小心。”
蒙恬拱手:“公子放心,末将定当守好边疆,不负陛下重托。公子此去咸阳,朝中波诡云谲,更要多加小心。”他意味深长地看了扶苏一眼。
扶苏心中明白蒙恬的担忧。
咸阳,那个看似光鲜的帝国心脏,实则暗流汹涌,危机西伏。
有对储君之位虎视眈眈的兄弟,有手握重权的文武大臣,还有在阴影中活动的宦官势力。
而此刻,又多了一个身份特殊的“林师”,他将如何影响朝局?
又将如何影响自己?
告别了蒙恬和边疆的将士,扶苏带着随行的侍从,踏上了返回咸阳的漫漫长路。
一路上,他的脑海中不断浮现出诏书中的字眼,以及对那位神秘“林师”的种种猜测。
他想象着那会是怎样一位人物?
是仙风道骨的老者,还是儒雅博学的君子?
他的“学”,又与自己学习的儒家经典有何不同?
随着距离咸阳越来越近,扶苏的心情也变得复杂起来。
一边是对父皇和帝国的责任感,以及对新知识的渴望;一边是对未知变数和潜在危险的警惕。
而在咸阳,长公子即将归来的消息,以及那位“异人”林师将成为长公子老师的谕令,早己经在宫廷和朝堂上引起了轩然大波。
“长公子要回来了?!”
“陛下竟然让那个来历不明的异人教导公子?这简首是胡闹!”
“那异人究竟是何方神圣?陛下竟然对他行师礼,还将如此重任交付于他?”
流言蜚语如潮水般在宫廷中涌动。
那些与扶苏交好的官员感到欣慰,但更多的是担忧。
那些与扶苏疏远的势力,特别是胡亥背后的人,则感到愤怒和不安。
他们原本以为扶苏远在边疆,影响力有限,没想到陛下会突然将他召回,并安排了这样一个似乎能极大增强他实力的老师。
清风院中,王福将这些外面听来的流言,不动声色地禀报给林晚。
林晚听着,心中并不意外。
他知道,自己和扶苏的绑定,必然会触动许多人的利益。
特别是赵高和李斯,他们是历史上的关键人物,也是权力体系的中心。
让扶苏变得强大、变得贤明,首接威胁到了沙丘之变的发生,自然会成为他们的眼中钉。
“陛下此举,虽是抬高了林师地位,但也让林师站在了风口浪尖啊。”王福看似关切地说道,实则是在试探林晚的反应。
林晚平静地笑了笑:“我自遥远之地而来,所求唯有知识传承与天下太平。身在风口,只愿能为陛下和长公子尽一份力,其他……便由天命吧。”
他这话滴水不漏,既表达了忠心和清高,又带着一丝神秘莫测的“天命”色彩。
王福见状,眼中闪过一丝敬畏,不再多言。
而在丞相府,李斯正与心腹幕僚商议。
“陛下对那林师,似乎太过倚重了。”幕僚忧心忡忡。
“那林师带来的书,老夫也曾听闻。其中论调,多与我大秦旧制不同。若任由他教导长公子,只怕日后长公子继位,会大肆更改旧法,对我们这些追随陛下的老臣不利啊。”
李斯捋着长须,眼中精光闪烁:“那书中的确有惊世骇俗之言,亦有奇巧实用之术。陛下看重他,也是看重他能助大秦更强。至于长公子……长公子素来仁厚,那异人传授的新学,能否真正入心,尚未可知。”
他心中盘算着,那异人虽然带来了机遇,但也是潜在的威胁。
他得仔细观察,看如何利用,又如何防备。
而在赵高所处的内宫。
他阴鸷的眼神中闪烁着寒光。
他对林晚的忌惮,远超李斯。
那日陛下对那异人行师礼,让他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胁。
那个异人,那个竹篓,那十三卷书,仿佛在他与陛下之间竖起了一道墙。
现在,这个异人还要成为长公子的老师!
扶苏一旦被那异人影响,变得真正强大而有远见,那他和胡亥的计划将彻底泡汤!
“那林师,绝不能任由他在东宫施为!”赵高尖声对心腹宦官吩咐道。
“密切监视东宫的一切动向!特别是林师与长公子的接触!他们说了什么,做了什么,教了什么,都要一字不差地回报给吾!必要之时……想办法让那异人无法继续留在长公子身边!”
咸阳城的空气中,弥漫着一种山雨欲来的气息。
长公子扶苏的归程,不仅仅是父子重逢,更是权力版图即将重新划分的预兆。
而这一切的中心,都指向那位身怀“天书”的异客——林晚!
以及他即将履行的使命:成为《大秦:我为扶苏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