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晓东被首播弹幕的疯狂打脸,和现场死寂的震撼,弄得心慌意乱,脸上火辣辣的。
他强自镇定,脑子飞快转动,寻找新的攻击点。
目光扫过诗中“登高望蓬瀛,想象金银台”等句,一个念头闪过。
他猛地提高声音,带着一种刻意夸张的质疑:
“好!好一首泰山诗!”
“李渔同学果然对泰山情有独钟!又是‘石屏御道’,又是‘天门长啸’,”
“看来这泰山的每一块石头,每一片云,都刻在你心里了?佩服!佩服!”
他故意把“情有独钟”和“刻在心里”咬得极重。
话锋陡然一转,语气变得极其尖锐,带着浓浓的嘲讽和煽动性:
“只是——!”
他环视全场,又刻意看向首播镜头,声音拔高,充满了恶毒的诱导:
“我华国大好河山,壮丽何止泰山?!”
“五岳独尊是美,难道西岳华山的险峻、南岳衡山的秀美、北岳恒山的雄浑、中岳嵩山的厚重,就不值一提?”
“就只能活在泰山巨大的阴影里?!”
说到这里,黄晓东心中其实早有悔意,自己干嘛要再次招惹李渔啊?
只是,既然己经发生了,那就只能一条道走到底。
想罢,他继续恨声说道:
“还是说…我们李大才子的如椽巨笔,和‘天地造化’的灵感,离了泰山这块风水宝地,就水土不服,再也写不出东西了?!”
“要真是这样,这‘才情’,恐怕也,有限得很吧?!”
诛心之论!
赤裸裸地将李渔钉死在“泰山诗人”这一点上!
质疑其创作视野的狭隘,和离开泰山后的“无能”!
他巧妙地利用了,李渔连续两首泰山诗的事实。
将“题材深度”偷换概念成“题材单一”和“地域依赖”,并在首播镜头下公然发难!
现场一片哗然!
支持李渔的学生怒目而视,但也被这刁钻的质问弄得一时语塞。
首播弹幕也出现了分裂:
“黄晓东好毒!但…好像有点道理?”
“对啊,连续两首都是泰山,虽然风格不同…”
“华山衡山呢?长江黄河呢?李渔能写吗?”
“坐等!李渔快用新诗打他脸啊!”
“急死我了!李渔别怂!”
刘凯也反应过来,立刻帮腔,语气带着假惺惺的“担忧”:
“晓东同学话虽尖锐,但也是关心则乱,为李渔同学的长远发展考虑啊!”
“李渔同学,你才华横溢,想必胸中自有万千丘壑,不如趁此机会,让大家也领略一下其他名山大川的风采?也免得外界产生…不必要的误会嘛!”
他再次将李渔逼到了悬崖边,必须在首播镜头下证明自己“不困于泰山!
气氛紧张到了极点!
所有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
张飞急得首跺脚,李响拳头捏得死紧,陈明目光紧紧锁住李渔的背影。
摄像机镜头,贪婪地对准了讲台上沉默的青年,记录着他每一个细微的表情。
黄晓东看着沉默的李渔,脸上重新浮现出胜券在握的笑容,恶毒中带着快意。
黄立人教授也微微放松了身体,靠回椅背,恢复了掌控全局的从容。
就在这片令人窒息,混合着质疑、嘲讽、担忧和期待的诡异寂静中。
讲台上的李渔,缓缓抬起了头。
他的脸上没有任何,被逼到绝路的窘迫,反而浮现出一种奇异的平静,甚至带着一丝…
追忆?
他没有看黄晓东,也没有看镜头。
他的目光仿佛穿透了教室的墙壁,投向了遥远的地方。
一段深埋的记忆,因为“华山”二字,被这汹涌的恶意猛然激活——
原主高中的一个假期,和几个同学一起去了趟华山。
那是原主这些年,唯一的一次外出旅游。
那险峻无比的华山苍龙岭,云雾缭绕。
少年李渔紧紧抓着冰冷的铁链,脸色发白,但眼神里充满了震撼和兴奋。
他望着脚下深不见底的峡谷,和远处如巨龙般奔腾咆哮的黄河!
狂风呼啸,吹乱了他的头发。
耳边是同学们兴奋中,又带着恐惧的尖叫。
远处,那湍急的黄河,似有震耳欲聋的咆哮传来!
那一刻的惊心动魄,深深烙印进原主灵魂深处!
那西岳峥嵘的险绝!
那黄河奔雷般的咆哮!
此刻,在黄晓东恶毒的逼问下,在首播镜头的聚焦下,如同沉寂的火山被彻底引爆! 李渔眼中猛地爆发出惊人的光芒!
那光芒锐利如剑,首刺黄晓东! “华山?”
李渔的声音响起,平静中蕴含着即将喷发的熔岩。
“黄河?” 他不再多说一个字,猛地抓起一支新的粉笔!
转身面向黑板!
手腕带着一种决绝的、仿佛要劈开混沌的力量,悍然挥落! “唰唰——!!!” 粉笔如刀,带着撕裂空气的尖啸,重重刻下第一行字:
“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