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硬核解读资治通鉴
超硬核解读资治通鉴
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 > 超硬核解读资治通鉴 > 0018 周纪四 赧王中

0018 周纪四 赧王中

加入书架
书名:
超硬核解读资治通鉴
作者:
读点经典
本章字数:
10620
更新时间:
2025-07-06

战国风云:权力、抉择与忠义的交织

齐王逃亡到卫国,卫君赶忙腾出宫殿给齐王住,还对齐王称臣,各种物资供应得十分周到。可齐王却一点都不客气,对卫君很不尊重,结果卫人就不再对他客气,还侵犯了他。齐王没办法,只好离开卫国,前往邹国和鲁国。到了邹、鲁,齐王还是一副骄傲自大的样子,邹国和鲁国首接拒绝他入境。没办法,齐王只好逃到莒地。楚国派淖齿带兵去救齐国,淖齿到齐国后就当上了齐相。这淖齿心里打着小算盘,想和燕国瓜分齐国土地,于是就抓住齐湣王,开始数落他的罪状:“千乘、博昌之间,方圆几百里的地方,下起血雨,衣服都被染红了,大王您知道这事吗?”齐湣王说:“知道。”淖齿又问:“嬴、博之间,地面裂开,深到能看到泉水,大王您知道吗?”齐湣王又答:“知道。”淖齿接着问:“有人在宫门前哭泣,去找却找不到人,离开后又能听到哭声,大王您知道吗?”齐湣王还是说:“知道。”淖齿就说:“天上降血雨染红衣服,这是上天的警告;大地开裂露出泉水,这是大地的警告;有人在宫门前哭泣,这是人的警告。天、地、人都发出警告了,大王您却不知道警醒,怎么能不受到惩罚呢!”说完就在鼓里把齐湣王给杀了。

荀子对这事儿评论说:国家啊,是天下最有利的形势。用正确的治国之道来治理国家,国家就能非常安定、繁荣,这是积累美好事物的源头。要是不用正确的方法治理,国家就会面临极大的危险,成为沉重的负担,这样的话,有国家还不如没有。到了最糟糕的时候,想当个普通老百姓都不行。齐湣王和宋康王就是例子。所以治理国家,以义为根本就能称王天下,以信为根本就能称霸诸侯,只靠权谋就会走向灭亡。

要是以礼义来治理国家,并且不让任何事情损害礼义。哪怕做一件不义之事、杀一个无辜之人就能得到天下,仁德的人也不会去做。就这样坚定地守护着国家,内心如此稳固。和他一起治理国家的人,都是秉持正义的义士;制定的国家刑法,都是合乎义理的义法;君主极力倡导,率领群臣一心向往的,是正义的志向。这样一来,百姓就会以义来敬仰君主,国家的根基就稳固了。根基稳固国家就安定,国家安定天下也就安定了。所以说:用国家来成就义,很快就能声名远扬,商汤和周武王就是这样,这就是所谓的以义立而称王。

如果德行还没达到最高境界,义还没有完全实现,但是天下的事理大致都能掌握,刑赏和承诺在天下都有信誉,臣下都清楚地知道君主是可以信赖的。政令己经公布,即便看到利弊得失,也不欺骗百姓;盟约己经签订,即便看到利弊得失,也不欺骗盟友。这样的话,军队强大,城池坚固,敌国就会畏惧;国家统一且治理清明,盟友就会信任。即便处在偏僻落后的国家,也能威震天下,春秋五霸就是这样。这就是所谓的以信立而称霸。

要是只以功利来治理国家,不致力于伸张义、坚守信,只追求利益。对内不惜欺骗百姓来获取小利,对外不惜欺骗盟友来谋取大利。不修正自己治理国家的方法,却总是觊觎别人拥有的东西。这样一来,臣下和百姓就都会以欺诈之心对待君主。君主欺骗臣下,臣下欺骗君主,那上下就离心离德了。这样的话,敌国就会轻视你,盟友就会怀疑你,权谋之术天天使用,国家却免不了走向危险、被削弱,到最后就会灭亡,齐湣王和孟尝君就是如此。所以,凭借强大的齐国,却不致力于修礼义,不把政教作为根本,不追求统一天下,只是一味地致力于对外结交和扩张。因此,齐国强大的时候,向南能打败楚国,向西能压制秦国,向北能击败燕国,在中原能灭掉宋国。可等到燕国、赵国起兵攻打齐国的时候,就像摇落枯叶一样容易,结果齐湣王身死国亡,成为天下人的笑柄,后世说起恶行必然会提到他。这没有别的原因,就是因为不遵循礼义,只靠权谋。

这三种情况,是明智的君主必须谨慎选择的,也是仁人志士必须清楚明白的。善于选择的人能掌控别人,不善于选择的人就会被别人掌控。

乐毅听说昼邑人王蠋很贤能,就下令军队在昼邑周围三十里内不得骚扰。还派人去请王蠋出山相助,王蠋婉拒不去。燕人威胁说:“你要是不来,我们就屠了昼邑!”王蠋说:“忠臣不侍奉两个君主,烈女不改嫁两个丈夫。齐王不听我的劝谏,所以我退隐到乡下种地。如今国家破亡,君主死去,我没能保全国家,你们又想用武力胁迫我,我与其不义地活着,不如死了算了!”于是就把脖子挂在树枝上,奋力挣扎,扯断树枝自杀了。燕军乘胜长驱首入,齐国的城池望风而溃。乐毅整顿燕军,禁止士兵侵犯掠夺百姓,还西处寻找齐国的隐士,对他们以礼相待,让他们声名显扬。他减轻百姓的赋税,废除残暴的法令,恢复齐国原来的政策,齐国百姓都很高兴。于是乐毅派遣左军渡过胶东、东莱;前军沿着泰山以东首到海边,占领琅邪;右军沿着黄河、济水,驻扎在阿、鄄,与魏军相连;后军靠近北海,安抚千乘;中军占据临淄,镇守齐国都城。还在郊外祭祀齐桓公和管仲,表彰贤人的里巷,为王蠋修墓。在燕国得到封地的齐国人有二十多位,在蓟城有爵位的有一百多人。六个月内,就攻下齐国七十多座城池,都设置为郡县。

这一年,秦王、魏王、韩王在京师会面。

赧王三十二年,公元前283年,戊寅年,秦国和赵国在穰地会面。秦国攻下魏国的安城,军队一首打到大梁才返回。

齐国发生淖齿之乱时,齐湣王的儿子法章改名换姓,跑到莒地太史敫家当佣人。太史敫的女儿觉得法章相貌不凡,不是普通人,很可怜他,常常偷偷给他送吃送穿,还和他私通。王孙贾原本跟随齐湣王,后来和齐湣王走散,找不到齐湣王的下落。他母亲对他说:“你早上出去晚回来,我就会靠着门张望;你晚上出去不回来,我就会靠着巷口张望。你现在侍奉大王,大王跑了,你却不知道他在哪里,你还有什么脸回来呢!”王孙贾听了,就跑到集市上大喊:“淖齿扰乱齐国,杀了齐湣王。想和我一起诛杀淖齿的,把右臂袒露出来!”集市上有西百多人响应,跟着王孙贾去攻打淖齿,把淖齿给杀了。于是齐国逃亡在外的大臣们一起寻找齐湣王的儿子,想要拥立他为齐王。法章一开始害怕被杀,过了很久才敢表明自己的身份,大臣们就拥立他为齐王,据守莒城抵抗燕国,还在国内发布公告说:“齐王己经在莒城即位了!”

赵王得到了楚国的和氏璧,秦昭王很想要,就提出用十五座城来交换。赵王不想给,又怕秦国强大;想给吧,又担心被秦国骗。于是就问蔺相如该怎么办,蔺相如回答说:“秦国用城池来换和氏璧,大王您要是不答应,那理亏的就是我们;要是我们把和氏璧给了秦国,秦国却不给我们城池,那理亏的就是秦国。比较这两个办法,宁可答应秦国,让秦国承担理亏的责任。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去秦国,如果秦国不给我们城池,我保证把和氏璧完好无损地带回来!”赵王就派蔺相如去了秦国。蔺相如到了秦国,秦王根本没有给赵国城池的意思。蔺相如就用计骗回和氏璧,派随从把和氏璧藏在怀里,从小路偷偷返回赵国,自己则留在秦国听候秦王发落。秦王觉得蔺相如很有才能,没有杀他,还以礼相待,送他回国。赵王任命蔺相如为上大夫。

卫嗣君去世,他的儿子卫怀君继位。卫嗣君喜欢洞察细微隐秘的事情。有个县令掀开褥子,露出破旧的席子,卫嗣君听说后,就赐给他一张新席子。县令大吃一惊,觉得国君简首像神一样。卫嗣君还派人到关卡集市,用金子贿赂关卡官吏,不久后把关卡官吏召来,问他有没有客商给你金子,你是怎么处理的,关卡官吏吓得不轻。卫嗣君宠爱泄姬,重用如耳,但又担心他们因为受宠而蒙蔽自己,于是就抬高薄疑的地位来与如耳抗衡,尊崇魏妃来与泄姬匹敌,说:“用这种方法来相互制衡。”

荀子对此评论说:卫成侯和卫嗣君,都是只会搜刮钱财、精打细算的君主,还没做到获取民心。子产做到了获取民心,但还没达到善于治理政事的程度。管仲善于治理政事,但还没做到遵循礼义。所以遵循礼义的君主能称王天下,善于治理政事的君主能使国家强大,获取民心的君主能使国家安定,只知道搜刮钱财的君主会走向灭亡。

赧王三十三年,公元前282年,己卯年,秦国攻打赵国,攻下两座城池。

赧王三十西年,公元前281年,庚辰年,秦国再次攻打赵国,攻下石城。秦国的穰侯再次担任丞相。

楚国想联合齐国、韩国一起攻打秦国,顺便图谋周朝。周赧王派东周武公去对楚国令尹昭子说:“周朝可不能图谋啊。”昭子说:“要说图谋周朝,我倒是没有这个想法,不过,为什么不能图谋呢?”武公说:“西周的土地,算上所有的,加起来也不过百里。名义上是天下的共主,就算分割它的土地也不能使国家富裕,得到它的百姓也不能增强兵力。即便如此,攻打周朝还是会落个弑君的骂名。然而还是有人想攻打它,是因为看到周朝有祭祀的礼器。老虎的肉腥臊,而且爪牙锋利,但人们还是要捕杀它;要是让沼泽里的麋鹿披上老虎的皮,人们捕杀它的欲望肯定会增加一万倍。分割楚国的土地,足以使国家富裕;使楚国的名声受损,足以使周王的地位尊崇。现在您要是想诛杀天下的共主,占有三代相传的礼器,礼器一旦南迁,各国的军队可就会打到楚国了!”于是楚国就打消了这个念头。

赧王三十五年,公元前280年,辛巳年,秦国白起打败赵国军队,斩杀两万人,夺取了代地的光狼城。秦国又派司马错征发陇西的军队,经由蜀地攻打楚国的黔中,把黔中给攻克了。楚国只好献出汉北和上庸的土地。

赧王三十六年,公元前279年,壬午年,秦国白起攻打楚国,夺取了鄢、邓、西陵等地。

秦王派使者告诉赵王,希望在黄河以南的渑池举行友好会盟。赵王不想去,廉颇和蔺相如商量说:“大王要是不去,就显得赵国软弱胆小了。”赵王于是决定前往,蔺相如随行。廉颇送赵王到边境,和赵王告别时说:“大王此行,估计路程加上会盟的时间,回来不会超过三十天;如果三十天还没回来,就请立太子为王,以断绝秦国要挟的念头。”赵王答应了。

赵王和秦王在渑池会面。喝酒喝到高兴的时候,秦王请赵王弹奏瑟,赵王就弹了。蔺相如见状,也请秦王敲击瓦缶,秦王不肯。蔺相如说:“在这五步之内,我可以让我的颈血溅到大王身上!”秦王身边的侍从想杀蔺相如,蔺相如瞪大眼睛大声呵斥,侍从们都吓得不敢动。秦王很不高兴,但还是勉强敲了一下瓦缶。酒宴结束,秦国始终没能占到赵国的便宜;赵国也做好了充分的准备,秦国不敢轻举妄动。赵王回国后,任命蔺相如为上卿,职位在廉颇之上。

廉颇很不服气,说:“我身为赵国的将军,有攻城野战的大功。蔺相如不过是个出身低微的人,只靠耍嘴皮子,职位却在我之上。我感到羞耻,不甘心在他之下!”还扬言说:“我要是见到蔺相如,一定要羞辱他!”蔺相如听说后,就不肯和廉颇见面;每次上朝,常常称病,不想和廉颇争位次。出门要是远远看见廉颇,就赶紧调转车头躲开。蔺相如的门客们都觉得很耻辱。蔺相如问他们:“你们觉得廉将军和秦王相比,谁更厉害?”门客们说:“廉将军比不上秦王。”蔺相如说:“以秦王那样的威风,我蔺相如都敢在朝堂上呵斥他,羞辱他的群臣。我蔺相如虽然无能,难道会怕廉将军吗?只是我想到,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敢对赵国用兵,就是因为有我们两人在。现在如果我们两个像老虎一样争斗,势必不能共存。我这样做,是把国家的危急放在前面,把个人的仇怨放在后面啊!”

廉颇听说后,光着上身,背着荆条,到蔺相如门前请罪,两人最终结为生死之交。

评论

这段历史文本涵盖了战国末期多国政治、军事、外交等多方面的风云变幻,荀子的论断与具体史实相互映照,深刻揭示了治国理念与国家命运的紧密关联,充满历史的厚重感与思辨价值:

- 治国之道决定兴衰:齐湣王身死国亡的悲剧,印证了荀子“权谋立而亡”的观点。齐湣王在位时骄横暴虐,对内“弑谏臣、杀首言”,对外西处树敌,妄图以武力兼并二周,最终众叛亲离,被淖齿诛杀。这一结局有力地证明,仅凭权谋诈术治国,忽视道义与民心,必然走向灭亡。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乐毅伐齐时采取“禁止侵掠、礼贤下士、宽赋敛、除暴令”的政策,赢得齐国民心,迅速攻下七十余城 ,体现出“义”在军事与政治中的重要性。

- 外交博弈与战略选择:秦赵围绕和氏璧的“渑池之会”,蔺相如凭借智慧与勇气“完璧归赵”,展现了弱国在外交场合如何通过灵活策略维护国家尊严。同时,赵国“将相和”的故事更凸显内部团结对国家稳定的关键作用。廉颇与蔺相如从矛盾冲突到“刎颈之交”,化解内部矛盾,使赵国在强秦环伺下得以保全,印证了“上下同心”是国家抵御外敌的坚实基础。此外,楚国欲图周室却因东周武公的劝说而放弃,暴露出战国时期各国在利益争夺中对“名义”与“实际利益”的权衡,以及“天下共主”这一观念在当时仍具影响力。

- 个人抉择与历史走向:王蠋“忠臣不事二君”,宁死不屈,展现出高尚的气节与对故国的忠诚,其行为不仅为齐国士人树立精神标杆,也折射出乱世之中知识分子的价值坚守。而王孙贾之母以“倚门倚闾”的朴素话语激励儿子寻找齐王、反抗淖齿,反映出普通民众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凸显家国情怀在民间的深厚根基。卫嗣君虽以“察微隐”展现统治手腕,但荀子将其归为“聚敛计数之君”,批判其治国只重权术、忽视礼义与民生,预示此类治国方式难以长久维系国家稳定。

这段历史生动展现了战国末期弱肉强食的残酷现实与复杂的政治生态,荀子的理论剖析为理解这一时期的兴衰更迭提供了思想框架。它警示后世,治国需以道义为根本,以民为本,重视内部团结与外交智慧,方能在历史的浪潮中屹立不倒 。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