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硬核解读资治通鉴
超硬核解读资治通鉴
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 > 超硬核解读资治通鉴 > 0025 秦纪一 昭襄王

0025 秦纪一 昭襄王

加入书架
书名:
超硬核解读资治通鉴
作者:
读点经典
本章字数:
5814
更新时间:
2025-07-06

二十八年的风云变幻,从柔兆敦牂到昭阳作噩,共二十八年。

昭襄王五十二年,公元前255年,丙午年,河东郡守王稽因为跟诸侯勾结,被判处死刑,在闹市执行。应侯范雎心里一天天不痛快。昭襄王上朝时叹气,应侯就问咋回事。昭襄王说:“现在武安君白起死了,郑安平、王稽这些人又都叛变,国内没厉害的将领,外面又强敌环绕,我能不发愁嘛!”应侯一听害怕了,不知道咋办才好。

燕国来的蔡泽听说这事儿,就往西到了秦国。他先派人对应侯放话:“蔡泽那可是天下能言善辩的高手,他要是见到秦王,肯定能把您问住,然后抢走您的相位。”应侯一听就火了,派人把蔡泽叫来。蔡泽见到应侯,行礼时态度还挺傲慢。应侯心里不爽,就责备他说:“你到处宣扬要取代我当相国,说说你的想法吧。”蔡泽说:“哎呀,您咋觉悟这么低呢!西季更替,完成使命的就该离去。您难道没看到秦国的商鞅、楚国的吴起、越国的文种,难道他们的结局是您想要的吗?”应侯故意说:“为啥不想要?这三个人,那可是大义的典范,忠诚的楷模。君子为了成就名声,就算牺牲性命也没啥可遗憾的!”

蔡泽说:“人立功,不就盼着能善始善终嘛。能做到功成名就又能保全性命的,那是最牛的;名声能成为后人楷模但牺牲性命的,次一等;名声不好听但能保住命的,这是最下等。商鞅、吴起、文种,他们作为臣子,尽忠尽力建立功勋,这点值得称赞。但闳夭、周公,难道不也是既忠诚又圣明吗?这三个人跟闳夭、周公比,您觉得谁更值得推崇呢?”应侯说:“你说得有道理。”蔡泽又说:“那您觉得,现在的秦王在厚道念旧、不亏待功臣方面,跟秦孝公、楚悼王、越王勾践比咋样呢?”应侯说:“不知道啊。”蔡泽接着问:“那您的功劳跟商鞅他们三人比呢?”应侯说:“比不上。”

蔡泽就说:“既然这样,您还不赶紧退位,恐怕以后的祸患比他们三人还严重呢。俗话说:‘太阳到了正午就会偏移,月亮圆了就会亏缺。’懂得进退伸缩,跟着时势变化,这才是圣人的处世之道。现在您的仇也报了,恩德也报答了,心愿也达成得差不多了,却还没有应变的打算,我真为您担心呐!”应侯听了,就把蔡泽奉为上宾,还推荐给昭襄王。昭襄王召见蔡泽,跟他一聊,特别高兴,就封他为客卿。应侯趁机称病辞去相位。昭襄王正看好蔡泽的计策谋略,就任命他为相国。蔡泽当了几个月相国后,也被免职了。

楚国的春申君让荀子担任兰陵令。荀子是赵国人,名叫荀况。他曾经和临武君在赵孝成王面前讨论兵法。赵孝成王说:“请教一下用兵的关键要点。”临武君回答说:“上能顺应天时,下能占据地利,观察敌人的动静变化,后于敌人发兵,但能先于敌人到达战场,这就是用兵的关键战术。”

荀子说:“不对。我所知道的古代用兵之道,凡是用兵作战的根本,在于让民众团结一致。弓和箭不协调,后羿也没办法射中目标;六匹马不配合,造父也没办法驾车远行;士兵和民众不亲近归附,商汤、周武王也不一定能打胜仗。所以善于使民众归附的人,才是善于用兵的人。因此,用兵的关键就在于使民众归附罢了。”临武君说:“不对。用兵最看重的是形势和力量,打仗靠的是多变和欺诈。善于用兵的人,行动神出鬼没,敌人都不知道他们从哪儿冒出来。孙武、吴起用这种方法,天下无敌,哪需要非得让民众归附呢!”

荀子说:“不是这样的。我所说的,是仁人的军队,是成就王业的志向。您所看重的,是权谋、形势和利益。仁人的军队,是不能用欺诈手段对付的。那些可以被欺诈的,是懈怠大意的军队,是纪律松散的军队,是君臣上下离心离德的军队。所以用桀那样的人去欺诈同样是桀那样的人,还可能因为巧拙不同而有胜负之分。但用桀去欺诈尧,就好比拿鸡蛋碰石头,用手指搅开水,就像跳进水火之中,一进去就会被烧焦、淹没。所以仁人的军队,上下一心,三军同力;臣子对君主,下级对上级,就像儿子侍奉父亲,弟弟侍奉哥哥,就像手臂保护脑袋和眼睛,遮挡胸膛和腹部一样。对这样的军队,用欺诈手段突袭和先惊动他们再攻击,结果都是一样的。而且仁人治理方圆十里的国家,就能听到方圆百里的消息;治理方圆百里的国家,就能听到方圆千里的消息;治理方圆千里的国家,就能听到天下的消息。他们一定会耳聪目明,保持警戒,团结一心。所以仁人的军队,聚集起来就是强大的部队,分散开来就是整齐的队列,展开就像莫邪宝剑的长刃,碰上的就会被切断;前锋就像莫邪宝剑的锋利剑尖,阻挡的就会溃败;扎营驻守,就像磐石一样稳固,触犯的就会像用角去撞而被击退。再说那些暴君统治的国家,谁会愿意跟他一起呢?那些跟他在一起的,一定是他的百姓。但他的百姓亲近我们,就像亲近父母一样欢喜;喜爱我们,就像喜爱花椒、兰花一样芬芳。他们回头看自己的君主,就像看到被火烤、被黥面的人,像看到仇人一样厌恶。人之常情,就算是桀、跖那样的人,难道会愿意为自己厌恶的人去伤害自己喜爱的人吗?这就好比让别人的子孙去伤害他们的父母。他们肯定会来向我们报告消息,那又怎么能用欺诈手段对付他们呢!所以仁人治理国家,会一天比一天昌盛,诸侯先归顺的就能安宁,后归顺的就会有危险,对抗的就会被削弱,反叛的就会灭亡。《诗经》说:‘周武王出兵伐纣,威风凛凛握着大斧,就像熊熊烈火,没人敢来阻挡。’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评论

这段历史记载围绕战国末期秦国权力更迭与军事思想辩论展开,折射出政治博弈与思想交锋的双重张力,其蕴含的智慧与启示在千年后仍具现实意义:

- 政治权谋中的生存哲学:蔡泽与范雎的对话堪称权力场的经典博弈。蔡泽以“西时之序,成功者去”为切入点,精准戳中范雎的生存焦虑。他跳出传统忠君死节的道德桎梏,构建“身名俱全为上”的务实价值观,通过商鞅、吴起、文种的悲剧,暗示范雎在功高震主时急流勇退的必要性。这种对政治周期律的深刻洞察,揭示了权力的脆弱性——当臣子的功绩超越君主的掌控欲,或与新的政治需求脱节时,退场反而是保全之道。范雎的主动请辞,既是对现实威胁的妥协,也是对政治智慧的实践,印证了“日中则移,月满则亏”的辩证规律。

- 军事思想的儒法之争:荀况与临武君的论战,本质上是儒家“仁政”与兵家“权谋”两种军事哲学的碰撞。临武君强调“势利”“变诈”,契合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的实用主义需求;而荀况主张“附民为本”,将军事胜利的根基建立在民心归附之上,认为唯有让士兵如“子事父、弟事兄”般忠诚,才能形成不可战胜的凝聚力。这种思想突破了单纯的战术层面,上升到政治高度,暗含“得民心者得天下”的治国逻辑。历史也证明,秦虽以武力统一六国,却因暴政速亡,侧面印证了荀况思想的前瞻性——战争胜负的终极密码,始终藏在民心向背之中。

- 历史叙事的隐喻价值:文本通过秦国将相更迭与军事辩论的并置,构建了一个权力与思想交织的战国图景。蔡泽的上位与范雎的隐退,象征着政治生态的新陈代谢;而荀况的“仁义之师”虽未被时人完全采纳,却为后世提供了超越权谋的军事范式。这种叙事不仅展现了特定时代的风云变幻,更揭示了人类社会永恒的矛盾:在追求效率与功利的同时,如何平衡道德与正义的价值坚守。

这段历史犹如一面棱镜,折射出权力、智慧与人性的多重光谱,其探讨的政治智慧、军事和价值选择,至今仍为理解现实世界的复杂博弈提供着深刻的启示。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