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哈哈!天不绝我大靖!天赐朕此等良才!!”
庆帝猛地站起身,宽大龙袍无风自动:
“林逍!汝之策,虽闻所未闻,然思虑之深,格局之大,切中时弊之精准,实乃朕登基以来,殿试对答之冠!非大智慧、大魄力、大担当者,不能道也!”
他目光如炬,扫视全场,最终定格在林闲身上:“朕,钦点!青州贡士林逍,为今科殿试——一甲第一名!状元及第!”
“状元及第!”
柳文轩的心中,掀起了前所未有的惊涛骇浪!
他自负才高八斗,学富五车,视殿试夺魁为囊中之物。然而此刻,所有的骄傲都被林闲那番话击得粉碎!不是嫉妒,而是完全的心服口服!
“统筹联动…以工代赈票据…购粮票据撬动商力…漕运生命线…”
这些词汇,每一个都超出了他皓首穷经的范畴,充满了离经叛道的味道,却又在逻辑上严丝合缝!
其胆魄之雄、思路之奇、对实务理解之深,简首匪夷所思!
柳文轩第一次生出了强烈的挫败感和一种近乎仰望的钦佩。
“此子之才,非池中物!我输得不冤…输得心服口服!” 他看向林闲的目光,复杂无比。
“翰林院修撰何在?!” 庆帝朗声道。
“臣在!” 一位老翰林慌忙出列。
“将林状元方才所陈之策,一字不漏,详实记录!即刻誊抄!”
“殿试之后,将此策论原本,连同记录,速速送至内阁!着令诸阁老详阅!此乃救国之方略,不容丝毫延误!”
“臣遵旨!”
内阁值房。
那份记录着林闲殿试对策的卷宗被紧急送达时,几位阁老们,初时还带着几分矜持与审视。
然而,随着卷宗被缓缓展开,慢慢解读咀嚼:
“统筹联动,以非常之策行非常之事!”
“以工代赈票据!”
“购粮票据撬动民间存粮!”
“漕运生命线!水陆接力!信息速递中枢!”
“两害相权取其轻!搏一线生机!”
阁老们脸上的矜持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越来越浓的惊愕、难以置信,最终化为难以抑制的惊叹!
“嘶……此子…此子竟敢如此设想?!”
“妙!妙啊!‘以工代赈票据’,既解灾民燃眉之急,又得劳力抢险,更免秩序崩坏!范希文当年工赈之法的精进版!”
“神来之笔!神来之笔啊!‘购粮票据’!以朝廷信用为锚,撬动商贾逐利之心!这…这简首是点石成金之术!虽风险巨大,然在当下,确是唯一可行之策!”
“漕运生命线,信息中枢…此子思虑之缜密,对实务关节把握之精准,简首…简首妖孽!” 一位素来持重的老阁臣忍不住拍案叫绝,“此策若行,东南、北疆或真有转圜之机!此子大才!经天纬地之才!”
内阁之中,一片啧啧称奇之声。这些老成谋国的重臣,太清楚帝国积弊之深、天灾之烈、国库之空虚。
寻常应对,无非拆东墙补西墙,杯水车薪。而林闲这套方案,看似离经叛道,却首击要害,环环相扣,逻辑严密!
他们深知,若非此子提出,换作他人,纵有类似想法,也需经年累月的争论、试错、改良,甚至付出巨大代价才能摸索出来,而大靖…根本等不起!
王衍捏着胡须,眼中精光闪烁,心中波澜起伏:“又是这个林逍!青州智斗王家,会试惊动宋崇礼,如今殿试之上竟献此等惊世之策!此子若不能为我所用……” 他心中拉拢的念头前所未有的强烈,甚至带上了一丝忌惮。
宋崇礼则心中既感欣慰,又添凝重:“老夫果然没看错人!此子格局之大,远超老夫所想!然此策锋芒太露,必将卷入漩涡中心…老夫这个名义上的座师,怕也未必护得住他了。” 他同样起了必须将此子纳入羽翼之下的念头。
林闲的方案,在庆帝的全力推动和内阁的惊叹背书下,以最快的速度,被拆解、细化,发往东南、北疆及漕运沿线各紧要衙门。
初行之下,效果之显著,令所有执行者和旁观者都瞠目结舌,啧啧称奇:
东南前线“工赈票据”一出,濒临绝望的灾民看到了活命的希望,青壮劳力不再茫然等死或沦为流寇,在官吏的指挥下,日夜奋战在溃堤之处!效率远超强征民夫!
更神奇的是,秩序竟真的在“有饭吃、有钱拿”的情况下得到维持,甚至有小商人开始自发在工赈点外围售卖简易工具和食物,形成微弱的灾时经济圈。
一处关键溃口在计划时间内成功合拢的消息传来,朝野震动!
北疆灾区“购粮票据”的诱惑力也远超预期,晋商、徽商等大商帮闻风而动,庞大的商队如同嗅到血腥的鲨鱼,从邻近省份甚至更远的地方,将囤积的粮食源源不断运往北疆指定兑换点!
朝廷仅动用少量存粮作为储备和初期兑换支撑,庞大的民间存粮就被成功撬动起来,虽然粮价因供求关系仍有波动,但饿殍枕藉的惨剧在票据流通的核心区域竟真的被遏制住了!
漕运线上,在“立斩不赦”的铁腕命令和“打通生命线”的明确目标下,能吏和老河工被紧急征调。一段段相对安全的河道被清理出来,淤塞之处被强行疏通,水陆转运节点迅速建立。
虽然运量远不如太平时期,但江南的粮食,终于开始像涓涓细流般,艰难却持续地沿着这条临时开辟的“生命线”向北输送!
消息如同捷报般飞传回京。每一项进展,都让庆帝枯槁的脸上多一分血色,多一分狂喜!
他拍着龙案,连声赞叹:“奇才!国士!林文圣!真乃天赐朕之‘文圣’也!”
“令人传旨——”
林闲接旨时,被突如其来的暴富砸的头晕。
“陛下另有恩旨!念新科状元林逍,献策救国,功在社稷!特赐京城朱雀大街西侧甲字三号大宅一座!赐御制‘文华天成’匾额一方!赐内库金锭百两,锦缎百匹,玉如意一对!钦此——!”
数日后,京城。
天朗气清,朱雀大街上,早己被汹涌的人潮挤得水泄不通。鲜花、彩绸、欢呼声浪交织,热闹非凡。
跨马游街!
新科状元林逍,身着御赐的绯红状元袍,头戴金花乌纱帽,身披大红绸花,骑在高头骏马之上,在仪仗的簇拥下,缓缓行来。
他面如冠玉,目若朗星,气质沉凝中又带着一丝锐气。
街道两旁,百姓们疯狂地呼喊着:
“状元郎!”“林状元!”“快看!那就是献上救国良策的林状元!”
更有无数闺阁女子,将香囊、鲜花如雨点般抛向马上的俊朗状元。
金榜题名,御街夸官!但林闲所享受的荣光,又远非寻常状元可比!
就在队伍行至最繁华的御街中段,临近皇城处,一名大太监在禁军护卫下,高举一卷明黄圣旨,朗声宣道:
“陛下有旨!新科状元林逍,殿前献策,力挽狂澜,救国救民,其才天成,其志高洁!特御口亲封——‘文华天成’!钦此!”
“文华天成!”
人群爆发出山呼海啸般的欢呼!
“文华天成!林文圣!”
不知是谁先喊了一句。
“林文圣!” “文圣公!” 的呼喊声,如同潮水般迅速蔓延开来,响彻云霄!
马背上的林闲,看着一张张激动崇敬的面孔,心中百感交集。
从被家族除名的弃子,到智斗权贵的举子,再到如今御口亲封“文华天成”、民间敬称“林文圣”的状元郎…这一路走来,投机取巧有之,惊险搏杀有之。
此刻荣耀,更是前所未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