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的春天来得悄无声息。三月的清晨,小鱼站在莫高窟前,看着第一缕阳光爬上九层楼的飞檐。两年了,她早己熟悉这里的每一寸土地,每一幅壁画,甚至每一粒沙。
"小林组长!"助手小跑过来,"研究院来电话,说您弟弟到了。"
小鱼匆匆赶回宿舍区,远远就看见一个挺拔的身影站在白杨树下。小虎比上次见面又高了不少,穿着北大的文化衫,笑容灿烂如戈壁滩上的阳光。
"姐!"男孩三步并作两步冲过来,给了她一个结实的拥抱。
"怎么提前来了?不是说下周才开学吗?"小鱼摸摸弟弟的头,发现他己经比自己高出半个头了。
"想早点来看看你工作的地方嘛。"小虎兴奋地环顾西周,"比照片上还壮观!"
安顿好行李,小鱼带弟弟参观了莫高窟。作为"内部人员",她可以带他进入一些不对外开放的洞窟。小虎的专业眼光让小鱼惊喜——他不仅能辨认出不同时期的艺术风格,还能准确指出壁画修复的痕迹。
"不错啊,小子。"小鱼拍拍他的肩,"看来暑假实习没白干。"
"那当然!"小虎得意地说,"我可是跟着省考古队挖了两个月遗址呢。"
傍晚,姐弟俩坐在研究院的屋顶看日落。小虎突然神秘兮兮地掏出一个信封:"差点忘了,陈述学长托我带的。"
信封里是一张牛津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复印件,陈述被录取为文物保护科学博士研究生。附着的便条上写着:"申请截止日期还有三个月,考虑得怎么样了?"
小鱼盯着通知书看了很久。这两年来,她不是没想过申请,但敦煌项目的工作一茬接一茬,根本抽不出时间准备。更何况,马教授的身体越来越差,国内的修复技艺传承需要她这样的中生代力量...
"姐,你在犹豫什么?"小虎不解地问,"这可是世界顶级学府!"
小鱼收起通知书:"再说吧。先带你尝尝敦煌的特色菜。"
第二天是周一,小鱼照常投入工作。最近她负责一批新出土文物的抢救性修复,每天忙得脚不沾地。中午休息时,小虎突然跑到工作室。
"姐!快看新闻!"他举着手机,声音激动得发颤。
屏幕上是一则快讯:《北大联合敦煌研究院发现唐代珍贵写本,填补佛教艺术史空白》。报道中提到的,正是小鱼去年修复的那份《金刚经》写本,而她作为第一修复师被重点介绍。
"你上央视了!"小虎兴奋地摇晃她的肩膀。
小鱼还没来得及反应,电话就接二连三地响起来。故宫的秦老师、北大的周教授,甚至远在省城的李秀兰,都打来祝贺。最让她意外的是马教授的电话——老人声音虚弱但透着欣慰:"丫头,没看错你..."
当天晚上,研究院特意加餐庆祝。张研究员举着饮料杯说:"小林这两年的贡献有目共睹。院里决定,下个月派她去英国参加国际文物保护大会,并做主题报告!"
掌声中,小鱼愣住了:"我?可是项目进度..."
"放心,就一周。"张研究员眨眨眼,"而且...牛津大学正好在会议地点附近。"
小鱼顿时明白了领导的良苦用心。回到宿舍,她立刻给陈述发了消息:"下月见。"
西月的英国阴雨绵绵。小鱼站在牛津大学的报告厅里,用流利的英语讲述敦煌写本的修复技术与发现。台下坐着各国顶尖专家,包括她仰慕己久的几位学界泰斗。
提问环节,一位白发教授站起来:"林女士,您提到使用传统糨糊配方解决酸化问题,这与西方主流方法截然不同。您认为这种传统技艺在现代文物保护中应该如何定位?"
"不是'定位',而是'融合'。"小鱼从容回答,"传统技艺是根基,现代科技是工具。就像这枚铜钱——"她从包里取出陈述送的那枚刻着"薪火相传"的铜印,"一面是古老的文字,一面是现代的工艺,合在一起才是完整的传承。"
报告结束后,陈述带着她参观了牛津的实验室。先进的设备让小鱼大开眼界,尤其是3D建模在文物修复中的应用,完全颠覆了她的认知。
"怎么样,动心了吗?"陈述指着墙上的招生海报,"现在申请还来得及。"
小鱼没有立即回答。她走到窗前,望着雨中古老的校园。这里确实有最好的资源和平台,但敦煌的洞窟、故宫的工作室、马教授的嘱托...一切都在呼唤她回去。
"我想..."她转过身,"申请联合培养。大部分研究可以在敦煌完成,只需要定期来牛津交流。"
陈述眼睛一亮:"这个主意太棒了!我去问问导师..."
一周的会期转眼结束。临行前,陈述带小鱼去了泰晤士河畔的一家小咖啡馆。
"有件事想跟你商量。"他难得地紧张起来,"我博士毕业后...想回国工作。故宫和国图都发出了邀请,但我觉得敦煌更需要专业人才..."
小鱼搅动着咖啡,突然笑了:"你想好了?那里的条件可比牛津艰苦多了。"
"有你就不苦。"陈述红着脸说出一句土味情话,两人同时笑出声来。
回敦煌的飞机上,小鱼翻看着联合培养的申请材料,思绪万千。五年前那个无家可归的小女孩,如今竟能站在世界学术舞台上;而那个曾经欺负他们的青山县,现在以她为荣。命运有时就是这样奇妙。
小虎的大学生活很快步入正轨。他加入了学校的考古社团,还申请到了敦煌项目的暑期实习生名额。姐弟俩再次同处一个城市,周末常常一起吃饭、爬山,弥补多年分离的时光。
六月的一天,小鱼正在工作室修复一批新出土的绢画,突然接到周教授的电话。
"小林啊,有个好消息!"教授声音洪亮,"你被评为年度'全国十大文物卫士'了!颁奖典礼在下个月,一定要参加!"
挂掉电话,小鱼愣了好一会儿。这个奖项是文物保护领域的最高荣誉之一,往年得主都是德高望重的老专家,她何德何能...
"因为你让传统技艺焕发了新生。"晚上聚餐时,小虎一语道破,"姐,你不仅是修复文物,更是在修复文化的断层。"
七月,人民大会堂的颁奖典礼庄严隆重。当小鱼作为最年轻的获奖者上台领奖时,镜头捕捉到了台下两个熟悉的身影——特意从英国赶回来的陈述,和坐在嘉宾席上的马教授。
"这份荣誉不属于我一个人。"获奖感言中,小鱼声音哽咽,"它属于所有默默守护中华文明的人,特别是我的恩师马教授...和那个在废品站里发现第一个古董的自己。"
典礼结束后,媒体记者蜂拥而至。有记者问她对未来的规划,小鱼看了看身旁的陈述和小虎,微笑着说:"继续学习,继续修复,继续传承。根在中国,花开世界。"
八月底,小虎开学前,姐弟俩回了趟青山县。这次是以"杰出校友"身份受邀参加县中的开学典礼。站在母校的讲台上,小鱼望着台下稚嫩的面孔,仿佛看到了当年的自己。
"同学们,无论你们来自哪里,家境如何,请相信知识的力量..."她的声音在操场上回荡,"五年前,我还是个无家可归的流浪儿;今天,我能站在这里,就是因为没有放弃学习..."
典礼后,县领导热情邀请他们参观新建的博物馆。在"地方名人"展区,小鱼惊讶地发现了自己的照片和事迹介绍,旁边还陈列着那个改变她命运的青铜印章复制品。
"我们以你为荣啊!"馆长握着她的手说,"现在县里的孩子们都知道,只要努力,山窝窝也能飞出金凤凰!"
回敦煌的前一天,小鱼独自去了趟林家老宅。房子现在改造成了"乡村记忆馆",后院的老槐树下立了块牌子:"林氏家谱出土地"。她抚摸着粗糙的树皮,想起那个风雪夜背着弟弟逃命的自己,恍如隔世。
"姐!"小虎的声音从身后传来,"看我找到了什么!"
男孩手里拿着一本发黄的相册,里面是父亲年轻时在矿上的照片。翻到最后一页,夹着一张纸条:"留给小鱼小虎——爸爸没本事,只能留点念想。好好读书,走出大山。"
字迹歪歪扭扭,却力透纸背。姐弟俩在槐树下相拥而泣,泪水滴在树根上那块刻着"林"字的石头上,很快燥的土壤吸收,不留痕迹。
九月的敦煌秋高气爽。小鱼送走了返校的小虎,自己也收拾行装准备前往牛津开始第一学期的联合培养。临行前,她特意去莫高窟第16窟前静坐片刻。
千年壁画依旧,飞天的衣袂飘飘,仿佛在向她告别。小鱼轻轻抚摸着手上的银戒指,那上面的莲花纹样与洞窟顶部的藻井遥相呼应。
"我会回来的。"她轻声承诺,不知是对壁画说,还是对这片土地说。
机场安检口,张研究员和小组成员都来送行。
"别担心项目,有我们呢。"张研究员拍拍她的肩,"学成归来,敦煌需要你这样的复合型人才。"
飞机冲上云霄,舷窗外是广袤的戈壁和蜿蜒的丝绸之路。小鱼翻开陈述送的专业书,扉页上多了一行新字:
"无论飞得多远,根永远在这里。——等你回家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