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优化?转身成创业女王
被优化?转身成创业女王
当前位置:首页 > 言情 > 被优化?转身成创业女王 > 第20章 L.I.F.E不是网红,它是一场慢热的长线修复

第20章 L.I.F.E不是网红,它是一场慢热的长线修复

加入书架
书名:
被优化?转身成创业女王
作者:
清清栀子
本章字数:
3266
更新时间:
2025-07-07

L.I.F.E城市布点进入第六周,第一起模仿型商业空间爆火出圈。

它叫 “心声馆”,由某内容营销公司在杭州核心商圈搭建。

内部结构与L.I.F.E高度相似:留言墙、匿名卡纸、情绪投影区,甚至连“投一句话让全城看见”的标语也几乎原样照搬。

开业首周,单店流量破3万,热搜话题刷屏:

#情绪商业化#

#心声馆治好了我一天的社畜病#

#清栀的影子遍地都是#

但与此同时,也有用户拍出心声馆的另一面——墙面广告、品牌联名、KOL首播合作。

留言区设有显眼的打赏二维码。

有匿名留言写道:

“写了一句我爸去世的事,结果五分钟后被推荐到情绪IP榜。”

清栀看到这些截图时,正坐在主店后巷,和团队开例会。

项目组负责人低声问:“我们要举报他们吗?这完全是剽窃。”

她没有立刻回答。

过了一会儿,她只说了一句话:

“他们是抄了空间,但他们不会抄得了疼。”

L.I.F.E系统立项一条新标准:

非资本指数考核系统 v1.0

目的:衡量表达空间是否“真实地承载情绪”,而非制造流量

评分结构如下:

平均匿名使用时长(权重25%)

用户退订率(权重20%)

留言墙“回读”行为比例(权重15%)

地点夜间访问频率(权重15%)

无互动“沉默行为”总时长(权重25%)

这一标准在行业内首次提出,将“沉默”视作有效指标。

清栀亲自解释:

“真正的表达空间,不是鼓励你说话,而是允许你不说。”

与此同时,系统委员会组建提上日程。

这原本是清栀计划中最晚推动的一环,但随着模仿行为增多、用户安全边界模糊,机制必须提前启动。

清栀将陶哲宇拉进首批委员名单。

他一开始拒绝:

“我更习惯站在边上。”

“这不是站前站后的问题。”她说,“是你得帮我守住‘人’的部分。”

最终他答应,以“观察员”身份加入。

第一场委员会会议召开时,围绕一个真实事件展开讨论:

一名用户在某城市口袋装置投递“情绪遗书”,被另一用户发现并报警。后续确认:当事人情绪己稳定,但事件引发公众恐慌。

部分委员提出建议:

“是否应该增加人工审核机制,避免高风险内容进入公共节点?”

“是否引入智能监测模型,对关键语句触发预警?”

清栀摇头:“我们不是心理干预机构。我们只能做到一件事——不把他们的沉默误解为‘问题’。”

陶哲宇补充:“每一条‘危险语句’,也可能是这个人最后一次愿意被看见。”

最终结论:

不增设人工审核

启动“温度延迟机制”:系统在检测到特定词语组合时,不自动预警、不锁定,而是将该留言“冷存”24小时后再决定是否保留

同时,开放匿名情绪中转通道:留言者可选择将文字传送给另一个陌生用户,而不是系统本身

这一机制上线后,社群反响出奇温柔。

有人留言:

“冷存机制让我们多想一遍要不要删那句话。”

“24小时后我发现,我不想死了,我想再写一条。”

陶哲宇开始更多参与机制建设。

清栀有时会盯着他处理数据后默默笑出来。

“你笑什么?”

“你越来越不像摄影师了。”

“你也越来越不像主理人了。”

“我本来就不想当那个‘品牌掌舵者’。”

“可你得撑着啊,不然大家都以为我们是网红空间。”

他看着她,语气平静:

“我们不是网红。

我们是那个在城市最角落、默默为一个人亮过一次灯的系统。”

系统地图新增一项功能:

“低温共振点”标记功能上线

用于识别那些留言不多、访问者不吵不闹、却始终有人回来坐一会儿的点位

标记后,被系统记录为“城市慢热区域”,优先获得口袋装置维护支持

清栀看着那一片蓝色点位慢慢亮起,像城市悄悄在深呼吸。

她忽然写了一条语录更新:

“有些品牌不是被看见才算存在,是你默默回来那一刻,它才真正完成存在。”

末尾,一个匿名账号在社群留言:

“L.I.F.E不是打卡点,它是我撑不住的时候默念过的名字。”

清栀看到时,只回了一句:

“那我们就不爆。我们就慢慢亮。”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